內容簡介
亞馬遜書店4.5顆星、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
華盛頓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誠摯推薦
美國CNN當家主播安德森古柏與母親的深情之書
感性回顧來時路,坦誠真摯,深具啟發
生之狂熱永難止息,正如同彩虹來去無蹤⋯⋯
我們窮盡一生追尋的是愛情、名利、還是真摯無悔的人生?
面對生活裡的挫折與磨難,如何走過?生命中失去至親的傷慟,如何釋懷?
隨著時光流逝,我們能否以全新視野去看待過往所有的對與錯?
擺脫定見及輕慢之心,改變生命中任何關係,永不嫌晚!
「一封電子郵件,最終改變了我們母子的關係,我們先前都不曾想過,竟有可能與彼此這般親近。希望本書也能夠幫助你,開啟與所愛之人的全新對話。」──安德森.古柏
安德森古柏寫給母親的情書,母親送給兒子的禮物
安德森.古柏,美國知名電視新聞主播,對世界充滿探索熱情與求知慾望,多次出入戰地報導新聞,獲獎無數,卻對私生活諱莫如深。本書透過安德森與母親葛蘿莉亞.凡德貝特的書信,首度揭露其內心深層世界最私密的情感。這些動人親密的書信充滿超越時間的智慧,也向我們展現了真摯的親情與覊絆,揭示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及精彩的生命歷程。
安德森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跟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新聞工作相當忙碌,與母親葛蘿莉亞相處時間甚少。葛蘿莉亞在九十一歲病倒,病況嚴重,卻也成為改變兩人關係的起點,意外開啟長達一年前所未有的對話。成果是坦承與深刻得讓人意外的魚雁往返,兩人分享了對生命的各種疑問、依戀,與迷惘,親子關係也從此邁入另一新階段;打倒沉默的高牆,修復關係永不嫌晚。
探險性格奠定未來之路,如海洋之鯊不斷前行
《曾經絢爛的彩虹》是兒子寫給母親的情書,同時也是非傳統的母親送給成人兒子的人生教誨。兩人鮮明的性格與生命歷程,從書信文字間迸發出精彩火花。安德森以新聞專業看待世界的觀點,實事求是,與母親葛蘿莉亞帶有理想色彩及開放樂觀的性格,形成強烈對比。
一頭銀髮被粉絲暱稱為「銀狐」的安德森,在書信中首度剖析自己如何走過失去摯親的傷痛。他形容自己是「滑過黑暗闃寂的鯊魚」,因為不想沉浸於悲傷被痛苦擊倒,只能不斷往前走,就像為了存活在海洋必須不斷前進以讓水流過鰓的鯊魚。安德森也提及自己熱愛探險,十七歲那年獨自前往非洲旅行,埋下日後戰地採訪的因子。更首度傾訴向母親說明同志身分時的感受,緊張卻不擔憂,這全來自葛蘿莉亞開放的態度。
彩虹雖美,來去無蹤──深刻的生命雋語
葛蘿莉亞則追憶起自幼失去雙親照護,急於長大卻缺乏安全感,十七歲那年夏天短暫的兩週,就此改變她的一生。葛蘿莉亞結過四次婚,一生大起大落,出身豪門往來皆顯貴,甫成年便繼承龐大遺產,也導致精彩而戲劇的生命歷程。她回顧過往彷彿美國近代上流社會野史,面對謊言與算計、爭奪與愛情、人性的黑暗面⋯⋯卻仍以熱情擁抱生命,無怨無悔。她的文字優美,對生老病死別有洞見;透過書信,對名聲、財富、地位、信任與饒恕,以及人性,下了深刻的註解。
葛蘿莉亞從來不是傳統的母親,她從波瀾曲折的人生經驗中提煉了各樣的智慧與洞見。在安德森眼中,母親卻未因人生風霜而鍛鍊出強悍性格,她始終堅強卻柔軟,樂觀且開朗,對生命充滿熱忱,隨時迎向任何新的經驗與可能。母子兩人皆在信中毫無保留地闡述自我。字裡行間的追憶省思及火花,正是來自生命沈澱提煉後最動人的智慧。
本書特色
◎透過母子間的書信對談,字裡行間充滿對人生的感懷追憶與洞見,發人深省。
◎兩位作者皆為美國知名人物,不凡的人生經歷令本書更添傳奇色彩及可讀性。
作者簡介
謝靜雯
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主修文學。近期譯作有《阿嬤要我跟你說抱歉》、《群鳥飛舞的世界末日》、《金色幸運符》、《綠島》。譯作集:miataiwan0815.blogspot.tw
目錄
推薦序一 自由,最好的人生禮物──作家/褚士瑩
推薦序二 放掉一些,看到更多──關鍵評論網內容總監暨共同創辦人/楊士範
前言
【輯一】過去:細說從頭
【輯二】誘惑:名利的追逐
【輯三】成長:生之狂熱
【輯四】家族:關於愛與失去
【輯五】傷逝:與過往和解
【輯六】生活:曾經絢爛的彩虹
後記
各界推薦/推薦序
真情推薦.感人至深
「本書的第一句就打動了我。這是一對母子溫柔而深刻的對話,談他們彼此之間、與他們共同面對的悲傷與黑暗、困頓與掙扎。而那些情感與故事,其實也是屬於我們的。」──張鐵志/作家、文化政治評論者
「這對母子間的關係涵蓋五個重要的主題:自由、寬恕、憤怒、失敗、遺憾。而自由,正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褚士瑩/作家
「這是一本文字易讀但含意難以輕鬆體會的書,文字優美、寓意很深,需要花很多時間慢慢咀嚼消化。需要放掉一些事情,才能看到更多。」──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內容總監暨共同創辦人
「這本書──屬於每個母親,以及每個被母親所愛的男孩。」──羅毓嘉/作家
王盛弘/作家
夏嘉璐/主播、主持人
張鐵志/作家、文化政治評論者
陳思宏/作家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內容總監暨共同創辦人
楊雅喆/導演
褚士瑩/作家
蔡康永/作家、主持人
鍾子偉/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鍾文音/作家
羅毓嘉/作家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蘭萱/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主持人
媒體盛讚.佳評如潮
「極度坦率的溫柔作品。」──《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意義非凡、真情流露……」──《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我從沒讀過這樣的書……如果有兩個人經歷過的危機超乎常人──無論是個別的或集體的危機──肯定就是安德森.古柏跟葛蘿莉亞.凡德貝特。在這場非凡的對話裡,他們堅定勇敢地面對過往,令我們肅然起敬。」──《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
「令人入迷……以『讓我們更認識彼此』作為開場……柔情款款、真心誠意、啟迪人心,時而教人捧腹,本書的訊息就是,想和家人耕耘新的關係、打破沉默之牆,永遠不嫌遲。」──《灣區報導者》(Bay Area Reporter)
「一本美麗的書,世世代代都會產生共鳴,尤其在母親跟兒子之間……引人入勝、觸動人心、充滿魅力、有趣而且令人驚喜。」──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安迪.寇恩(Andy Cohen)
「迷人直接、頗具哲思、極具啟發。這對母子關於家庭、生死、寬恕、名氣以及毅力的種種思索,不只流露出個人的獨特風格,也反映出深刻的人性。」──《書單》重點評論(Booklist - Starred review)
「動人的故事……透過開放心態,古柏跟凡德貝特臻至新的親密層次,透過這個私密又活潑的作品,示範了這點:跟家人建立美滿關係,就趁現在。」──《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由追憶、揪心剖露以及申辯,層疊交織,以毫無保...
內容試閱
我納悶,妳媽是否跟妳一樣,把朵朵當成家中的一份子。我想不是。把孩子對事情的感知,拿來跟成人比較,這點我一直覺得很有意思。
每當我想起我人生最初十年的家人,就會想到妳、爹地、卡特還有梅.麥克林登,這個作風明快的蘇格蘭保姆從我出生以來就開始照顧我。她笑口常開,視如己出地愛著我跟卡特。她自己沒孩子,可是她有我們,而我們有她。
回首過往,我意識到我人生的頭十年其實不大認識妳。我跟妳的關係當然比妳跟妳母親親近,可是妳工作忙碌又常常遠行。後來讓妳聲名大噪的名牌牛仔褲當時尚未上市,不過我還小的時候,妳就在設計家飾,常常在國內四處奔走,出席產品發表會。我認識史丹跟克里斯,就是妳上一段婚姻,跟英國指揮家史托考夫斯基所生的兒子,可是他們那時已經搬離這棟房子,我對當時的他們沒有多少記憶。
我確實有點記得我人生頭六年住的那棟房子。那棟石灰岩大房子就在六十七街上,在公園大道旁,入口兩側各有一頭模樣威嚴的石獅,是我父親買來。
那棟市區房子還在,不過現在成了大使公館。每次路過,我就會覺得難過。爹地當初栽種於門外的紫藤還在,佔據了房子的一側;只要看到,我就會想起他。
房子裡有個豪華的前廳,黑白棋盤大理石地板,一道弧形樓梯從房子中央往上蜿蜒。我只記得其中幾個房間,妳以前總是一絲不苟地精心布置。我記得妳總是在改動東西:更換家具的鋪面、重漆牆壁、變換畫作的位置。
妳把一間臥房完全用拼布蓋住:牆壁、地板、天花板,甚至是家具。走進那個房間,就好像走進萬花筒裡。
飯廳牆上蓋滿了古董中式壁紙,妳常在那裡招待演員、藝術家、導演跟作家。來訪的客人有作家楚門.卡波提、演員莉蓮.吉許、攝影家葛登.帕克斯、漫畫家查理斯.亞當斯跟演員麗莎.明妮莉等等。雖然我跟卡特年紀還很小,你們期待我們跟他們同桌聊天。當時,我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尋常的地方,現在才知道跟妳受到的養育方式這麼不同。我記得跟卡特共用的房間,就在房子的頂樓,走廊過去就是梅住的房間。妳跟我說過,我出生的時候,卡特對我的到來不怎麼興奮,雖然妳怕他會因為自己不再是屋裡唯一的孩子而大受衝擊,事前花了不少功夫替他做心理準備。當時的照片裡有絕大多數,我都露出了自滿的笑容,卡特則嚼著嘴唇內側,覺得受到侮辱而氣惱,因為不得不跟這個圓呼呼的闖入者一起擺姿勢拍照。
我外向逗趣,卡特更聰明,更嚴肅也更敏感。孩提時代,他就如饑似渴地大量閱讀,熱愛歷史與文學。他去哪我都跟到哪,盡我的全力模仿他,假裝讀同樣的書籍,附和他自在表達的意見。因為卡特蒐集玩具兵,所以我也有樣學樣。我們會在臥房地板上演長達一天的戰爭遊戲:十字軍大戰土耳其人,德軍對戰美軍,英國殖民勢力與祖魯人正面對決。
即使妳在家的時候,我也總是可以看出妳對自己的家長角色有點不自在。我從來不曾懷疑過妳對我的愛,但妳總是帶著一絲悲傷,某種妳似乎不大能克服的些微距離感。在我們的生活裡,我父親的存在感如此強烈,他對自己身為家長的角色如魚得水,我想這點有時讓妳覺得自己相形見絀。當然,我那時並不知道妳不曾有過母親或父親,或是穩定的家庭生活。
妳跟凡德貝特家族有血緣關係,這點在以前對我來說沒有多大意義。我五六歲左右,我父親曾經帶我去看康內留斯.凡德貝特的雕像,矗立在紐約市中央車站外頭,結果我以為所有的爺爺奶奶過世以後,都會變成雕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