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好真實故事?:從取材、構思、下筆、改寫、修潤到定稿,創意非虛構寫作教父教你不靠捏造或杜撰,掌握紀實寫作的訣竅,寫出好故事 | 拾書所

如何說好真實故事?:從取材、構思、下筆、改寫、修潤到定稿,創意非虛構寫作教父教你不靠捏造或杜撰,掌握紀實寫作的訣竅,寫出好故事

$ 356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事實無可編造,也無須編造。

「創意非虛構寫作教父」三十年寫作技藝真實傳授
掌握紀實文體的創作技巧,讓真實故事比虛構小說更吸引人!


明明描述的是同一起真實事件,
為什麼有的文章能引發廣大共鳴,有的卻讓人連第一段都讀不完?
——關鍵就在於寫作者是否掌握了「創意非虛構寫作」的技藝!

所謂的「創意非虛構寫作」,指的是運用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寫作虛構作品的「創意」技巧,
透過引人入勝又生動、戲劇化的表現方式,來創作描述真實人物和事件的「非虛構」作品。
舉凡側寫人物的傳記、揭發內幕的報導文學、具有私密性的回憶錄、抒情性質的個人散文,
都可以算是創意非虛構寫作。如果你能掌握創意非虛構寫作的技藝,就能讓真實故事讀起來如一部好小說般,令讀者欲罷不能。

本書作者李.古特金德是「創意非虛構寫作」最著名的推廣者之一,自七〇年代起即投入此種文體的創作與教學,至今將近五十年。
他曾創作、編輯出版超過三十本作品,並先後於匹茲堡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創意非虛構寫作,
更創辦了同名的《創意非虛構寫作》雜誌,被媒體封為「創意非虛構寫作教父」。

透過《如何說好真實故事?》,他將多年的創作及出版經驗傾囊相授,
不只具體闡述創意非虛構寫作的訣竅精要,也會逐一解答寫作者在創作非虛構作品的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疑惑──

創作真實故事時,是否能為了篇幅考量及創作需求,壓縮故事的時間軸,讓事件發生得更緊湊?或者能讓不同人物角色合而為一,以「綜合體」之姿登場嗎?
如果事件發生當下作者不在場,該如何寫出生動又不失真實性的文字?
寫作真實故事時,該怎麼樣避免踩到「中傷」、「誹謗」的紅線?
作品是關於具公共性的大議題時,要怎麼避免淪於說教?而當題材涉及個人的私密經驗時,又要如何讓讀者產生共鳴?紀實寫作能同時兼顧公共性與個人性嗎?
該如何設定作品的「框架」和「重點」?兩者的差別在哪裡?又應該在創作的哪個階段決定?
打造「故事場景」與提供「客觀資訊」的占比應該怎麼拿捏,才能讓人身歷其境,並使讀者的閱讀興趣不墜?

這本實用的寫作祕笈會深化你對於「創意非虛構」文體的理解,幫助有意從事寫作的人徹底拓展自己作品的格局,
打造出專屬的獨特風格。翻開本書,學習這些提煉自多年實際寫作及教學的精華,
並憑藉勇氣和信念不斷創作、改寫、再改寫,你的作品最終將能證明你的堅持和才華,以及真實故事的內在力量。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李・古特金德Lee Gutkind


曾任教於匹茲堡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畢生致力於「創意非虛構寫作」的教育及推廣。寫作、編輯過的出版品超過三十部,另也是《創意非虛構寫作》(Creative Nonfiction)雜誌創辦人。古特金德被媒體封為「創意非虛構寫作教父」。曾榮獲如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等單位頒發的補助或獎項。

譯者簡介

李雅玲


自由譯者,臺大中文系畢,曾任出版社主編,譯有《改變世界的100瓶葡萄酒》、《酒與酒之間》、《人體標本師》系列。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譯者介紹

內容試閱

●故事決定你蒐集和提供的研究資訊(事實)

我記得有一次和某位備受尊敬的電台記者一起旅行,路上我觀察著他的工作方式。我跟他跟了一整天,和他一起採訪、蒐集事實和提問,到了一天結束時,他已經準備好返回數百英里外的總部。他說,「現在我掌握了事實,接下來必須釐清我要如何描述這個故事。」

這是傳統記者的工作方式,事實優先,即便是跟那天那位記者同類的作家和記者也知道必須產生敘事。但是在創意非虛構寫作中,「事實」和「用來傳達事實的故事」相比,兩者重要性一樣,且故事在寫作的優先排序更前面。如果你從故事出發,並且用來抓住讀者心思的載體也是故事,那麼便是由故事來決定你向讀者提供的事實,或者至少那決定了事實的順序和重點。

此時你可能會聽見「真相測試機」的警報響起,正如全國各地的記者所宣稱:「那些創意非虛構寫作者正在編造事實。」

此言差矣。芮貝卡.史克魯特選擇運用金魚手術來描述「人與魚之間情感羈絆」的故事,因此手術和手術進行的方式決定了作者一開始要向讀者傳達的資訊,這通常是最重要的資訊。但卻不表示沒有省去某些事實不記,尤其若這些事實與故事的重點無關,就會被略去。在此重申:故事決定了作者要向讀者提供什麼資訊/事實,整個過程是總體性的決定。

我曾經與麻薩諸塞州一位「書醫」聊過,他曾幫許多想寫書給一般讀者看的常春藤聯盟學者工作。「他們給我看書的初稿,裡面全是專業術語和技術性的資訊,他們會對我說:『幫我潤飾一下吧。』這些人覺得這件事隨便就可以做到,只要在內容中加入一些趣聞就好,這樣他們的書就會登上暢銷書排行榜。」但事情沒那麼簡單。

無論是沉浸式作品還是回憶錄,一本書都是一種組合出來的成果,這種組合當中包括風格和內容、事實和故事;由故事決定事實的順序和重要性,但這種有層次的結構並不表示作者可以編造事實。

●框架:結構的第二個部分(場景之後)

前文已經提過,但我要再說一遍,因為這是一種會持續出現的挑戰:(一)創意非虛構作品的構成要素是場景,即一些小故事;(二)資訊是透過情節來傳達,這些情節可能是場景的一部分,或者是場景與場景間的情節;(三)故事是承載非虛構內容的創意性載體,也是風格和內容跳出的舞蹈。

但你不能只寫場景,不能把場景堆成一堆再從中挑出最好的,然後文章就算寫完了。場景是個好的開始,而之後還有更多事要做。場景需要某種順序,一個場景應該依照模式或邏輯來發展,然後再接續到另一個場景。這種由故事貫穿其中的模式,我稱之為框架。

框架能形塑出故事的樣貌,讓讀者願意一頁一頁看下去(或者在螢幕上往下拉)。他們會想了解從一個場景到另一個場景之間發生了什麼事,而那就是故事的情節,即從頭到尾人物、地點或物體的變化。框架是總體敘事、讀者的旅程、從頭到尾的場景過渡。框架或總體敘事幾乎都是一個故事──更大、更概括性;而場景則是較小、較特定的故事,因此框架也可稱為總體敘事或「故事結構」。

無論你要用什麼詞彙來稱呼,幾乎每篇文章、每一章節、每一本書,或鬆或緊都會框定在某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檢視〈艱難的決定〉構成框架的方式;是什麼讓九個黃色區塊(場景)組合在一起?

這篇文章的框架有按著時間先後順序,即獸醫生活中的某一天,從早上作者和獸醫在獸醫辦公室見面時開始,並在六小時後結束,故事又回到最初的地點。〈三面向〉同樣是按時間順序排列,始於蘿倫.史雷特拒絕...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