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若是你也跟著作家的腳步來到府城
你會發現
這座城市有著千變萬化的姿態
文學,是接近這塊土地最深刻的靈魂。
因為了解,我們才能愛得更加深刻;
而想了解自己的故鄉,就必須去碰觸,去閱讀,去感受。
走動踏查,可以更加認識故鄉的面貌;
閱讀歷史,可以更加了解它的骨幹與血肉;
但是,若想接近這塊土地最深刻的靈魂,不能沒有文學。
臺南一中的三十位科學班學生,耗時一年,從十一位文學家的生平與著作中,歸結了十一條文學踏查路線,實地走訪與記錄。整理撰寫臺南眾多大小地景的歷史、故事以及現況,讓踏足於這塊土地的人不只是旅遊觀光, 更能品味臺南的歷史、人情、文學與靈魂。
《府城文學地圖》分為「舊城區」、「大臺南區」兩冊。
「大臺南區」,收錄六條文學路線,涵蓋臺南新化、善化、佳里、七股、將軍、北門、新營、柳營、白河、東山等地。
隨著沈光文的腳步,一代大儒用他的教育開拓了認同之所;
隨著楊逵的腳步,在泥土與夢田裡不斷挖掘人們的心坎;
隨著吳新榮的腳步,領航著鹽分地帶的文藝起飛;
隨著陳秀喜的腳步,擁抱而滋養了人間之愛;
隨著阿盛的腳步,根植土地頑強抵抗現代化的潮流;
隨著蔡素芬的腳步,《鹽田兒女》觸目所及的鄉野是心靈的回歸。
另有「舊城區」,收錄許丙丁、楊熾昌、葉石濤、許達然、李安等五位作家的文學路線。
作者簡介
策劃/ 林皇德
生於1976年,臺南麻豆人,現任臺南一中國文科教師。定居於臺灣最有歷史的城市,相信閱讀可以為人們帶來最豐富的內涵,寫作是人間最偉大的志業。著有《用愛釀成篇章——臺灣文學家的故事》(臺灣文學館出版)。
作者群/臺南一中105 級科學班
我們是一群生於1997、1998 年的高中生,對科學有專長,對鄉土有熱愛,對於文化與歷史還有很大的琢磨空間。實際踏上文學之路後,才發現自己的淺薄與渺小,但這並不能阻礙追尋的腳步。或許,我們也有那麼一點想證明科學與人文並不是對立的。科學可以用來探索人文的美,更深刻的發掘故鄉美好的一面。因為了解,我們才能愛得更加深刻。謹以此書獻給我們深愛的故鄉。
王貞元、王敏齊、江翊瑄、吳興亞、李廷威、阮昱祥、林杰民、侯品睿、洪家威、張恆維、連盟家、郭宇軒、郭哲毓、陳彥年、陳紹銘、陳揚善、陳逸婷、陳翰霆、曾子嘉、黃勝洋、黃鼎鈞、詹雨安、蔡振廷、鄭丞傑、蕭博哲、駱佳駿、謝岫倫、嚴詠萱、蘇奕達、蘇琬婷。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貪看花色,我走了文學這路徑‧王浩一
走讀推薦
序走讀城市的浪漫與寫實‧林皇德
●深掘出臺灣的文學之泉:沈光文薰陶善化的足跡
沈光文小傳/沈光文文學地圖
○文學之路一朵白菊在露水中綻放清新光采
○文學地景
光文里/光文路/光文橋、文開橋、斯菴橋/沈光文斯菴先生紀念碑/善化火車站/慶安宮/善化老街/善化圖書館/沈公光文教學處遺址紀念碑/善化國小/善化國中/善化高中/善化牛墟/善化糖廠
○順道一遊
善化啤酒廠/胡厝寮彩繪村/加洲草莓園/二五八牛肉、阿春土產牛肉/一等涼冬瓜茶/五十年自製意麵/廟口小吃
●壓不扁的玫瑰綻放於此:楊逵勇敢地向世界呼喊
楊逵小傳/楊逵文學地圖
○文學之路堅信總有一天走向百花齊放的新樂園
○文學地景
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街役場/觀音亭/楊逵舊家故址、梁氏家故址/新化老街/麗景照相館/晉發米穀商店/蘇家古厝/市場打鐵店/楊逵新婚家故址/武德殿/新化國小/原新化尋常小學校御真影奉安殿/新化高工/新化高中/葉陶楊坊/朝天宮/虎頭埤
○順道一遊
新化太子宮/歐威紀念館/老攤刨冰、雞蛋糕/共益冰?室/無名燒餅/葉麥克炸雞/菜市場黑輪伯
●鹽分地帶的文學領導人:吳新榮不只醫人更醫世
吳新榮小傳/吳新榮文學地圖
○文學之路故里的將軍溪是他的動脈
○文學地景
新生醫
自序/導讀
推薦序
貪看花色,我走了文學這路徑/王浩一(作家)
臺北的活動提早結束,沒有留戀,我又搭上高鐵返回臺南。暖暖的三月天,無事,覺得多賺了一個明亮的平日下午。早餐僅僅一杯咖啡,午餐也跳過去,下午三點的臺南街頭,我想,該找一爿小店,享受沒人的「寂寞但是幸福」下午餐,去哪?
不急著找東西吃,既然春光明媚,那應該先去拍攝正盛開的苦楝,林森路的,五妃街的,西門路的……最後往知事官邸古蹟前去,安靜的小街有一株苦楝老樹佇立在街頭,滿樹薄紫,那是臺灣的春天顏色。花色娉婷,三點半的時間剛好,陽光斜斜照射在背景建築的立面上,百年的紅磚建築閃閃發亮,掩映著眼前的老樹紫花,顯得夢幻。拍了幾張滿意的照片,也貪看了一陣花樹美景,我往不遠處的韋家麵店走去,那是導演李安每次返回臺南,總會去重溫舊時的美食記憶的小麵館。
《府城文學地圖》年輕的作者群,有一組人跟隨著李安的文學地圖,他們也在書上記錄著這家麵館。今午,獨享了陽光和春風,我緩緩踅到這裡。麵端來了,一口咬下,芝麻香肉臊香順著麵條入胃,餓蟲都醒了。咀嚼中,這群高中生的採訪腳步與筆下的描述,曾經閱讀的美味感覺都回來了,文字的文學香氣也都回來了,他們所說著李安的青春記憶也統統回來了。這一碗麵,讓我有了提筆落點的信心,寫寫他們:
能完成這些書寫,明星學校所有的背景條件似乎充足,卻又不可思議。話說兩年前,我擔任了這個科學班口試甄選委員,應徵的孩子都是國三的應屆畢業生,也是臺南各個國中裡,理化數學的佼佼者,總共有六十位男生女生進入最後篩選階段,預定錄取三十名。我是四組甄選團隊中的一員,知道這些孩子們都很優秀,而我的工作是剔除「人工天才」,盡量選入懂得生活、能自理壓力的學生,
各界推薦/推薦序
專文推薦
◎王浩一(作家)
走讀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何興中(臺南一中學務主任)
◎邱詠婷(國北教文產系副教授)
◎凌性傑(詩人)
◎張添唐(臺南一中校長)
◎許悔之(詩人)
◎陳美桂(北一女中教師)
◎陳萬益(清華大學臺文所教授)
◎須文蔚(東華大學華文系系主任)
◎楊雅玲(高應大文產所助理教授)
◎鍾怡慧(澎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內容試閱
○文學之路 堅信總有一天走向百花齊放的新樂園
人,因為他曾做的事而偉大;夢,因為被實踐而偉大。要了解一種大人格,不光只是要看他的自傳,讀他的作品,更應該走他走過的路,呼吸他呼吸過的空氣。
在大目降出生的楊逵,用自己的堅持,走出了獨一無二的人生道路。當大家做著白日夢時,他早已將理想落實在生活中。他的民本思想在社會運動中、在文學史上大放異彩,他以悲憤的血淚痛訴社會的不公不義,在作品中展現人世永恆的希望。
楊逵文學路,在新化地區文史工作者的規劃下,早已清晰呈現,映現在楊逵文學紀念館之中。紀念館於二○○五年落成啟用,新潮的外表底下承載著無數楊逵的作品、字跡和夢。解說員滔滔訴說楊逵的故事和他在新化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壓不扁的玫瑰」是這個特展的名稱,跨越戰前戰後八十載,楊逵正如他的這篇著作般展現著臺灣精神,孜孜矻矻地開拓他腳下的這塊土地,更用筆耕種自己
的心田。
下午兩點,新化老街上並沒有太多人潮。風格相異的舊式洋房夾道而立,早期居民的一番用心,使得這個臺灣小鎮的街頭揮灑著歐風色彩,在紅磚與黑瓦之間,以希臘羅馬的柱式、西方古典的圖紋,鑴刻出另一種風情。
離開大街,轉進小巷中蜿蜒前進,楊逵結婚後的居所就在菜市場附近,但原本的屋子已被拆除,剩下綠色的鐵皮與私人的停車場。一九二九年楊逵與葉陶在新婚前夕被捕,出獄後在此居住不到半年,便被迫離開了。看著路旁淺綠的鐵皮寂寥的依附在水泥建築邊,似是格格不入,彷彿極權統治下楊逵的處境。他為農民抗爭、為自由奮戰,即便被日本政府和國民政府視為麻煩人物,他仍然不改初
衷,為窮苦人民奮鬥著。
菜市場附近,紅磚小路引領著大家走向新化最古老的建築:蘇家古厝。傳統三合院式建築,中間走道兩旁掛滿了蘇氏家族所寫的書法,包含各種字體。樑柱、牆上刻寫著多副對聯,坐在高椅上,有如置身於古代的書院裡,感受到一種大家族的風範。
觀音亭,這座祭拜觀世音菩薩的廟宇,雖然是極為莊嚴的宗教勝地,卻也與庶民生活緊密相連。
廟前廣場是楊逵和同伴一起玩樂的地方,現在兩旁排列著民家與商店,默默看守著這塊園地。
觀音亭前的廣場帶給楊逵歡笑,而他在舊家前的大馬路上,卻遭遇到極大的衝擊。現今的中山路與大同街口,就是楊逵小時候的住所,幼時的他目睹日本鎮壓西來庵事件的軍隊,從家前隆隆而過,猶如黑水中竄出的惡龍,吞噬了革命的火苗。
舊家對面,曾是童養媳梁氏的家。楊逵最後拒絕了與梁氏的親事,他不願自己的人生像舊時婦女的小腳一般,扭曲變形,因此從臺南第二中學校退學,遠渡日本,尋找自己的夢。而今,中山路上車潮川流不息,街市喧囂,楊逵與梁氏的老家都已不在。昔人已逝,但舉目四望,周遭的景物卻都鮮明起來,彷彿擁有生命,在自我述說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