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我放眼四望,再一次回鄉的機會是在何時?
◎中國史上具名創作的第一部文學總集《楚辭》
◎詩人騷人愛國者 屈原,個人意志最燦爛的呈現
◎在中國文學史上,至今沒有一個文人的影響層面能夠超越屈原
人與經典首波相會,屈原及其作品《楚辭》
◎關於屈原:以其一生衝撞所謂國家的想像,開拓個人疆界的局限
不見容於當世、踽踽獨行的偉大靈魂,見其所處的大環境混濁蒙昧,仍像螳臂擋車不斷對上位者釋出力挽狂瀾的悲鳴。他期待言論被看見,意見被施行,百姓得安樂,上位者成明君,在亂世中找尋個人跟集體命運的出路。出身良好,少年得志,終生卻遭逢二度流放,再無法回歸故土家園。他行走川河大地問天尋求答案,將腳下的沈思化成一篇篇擲地有聲之作,走入民間與大眾百姓對話,並記寫民俗信仰,創作的多元性令人驚異。
◎關於《經典。屈原 楚辭》:他的靈魂從未死去,以勁筆向天地叩問
長期研究屈原作品的傅錫壬,透過充滿個人風格、涵沛情感的解說,從創作時代背景到後代人們熱讀《楚辭》的風潮,從名作〈離騷〉始,到「作者是誰」仍存爭議的〈卜居〉,分篇娓娓道來。芳華年少到凜冽暮年,堅持不可為而為之,從屈原身上,看見身而為人所能發揮的極大力量。《楚辭》在不同的時代各自散發超凡魅力,詩人即騷人,閱讀經典印見古今,屈原及其作品《楚辭》,持續引領風騷再千年。
收錄:
九歌十一篇:沅、湘流域的祭神歌
離騷一篇:自傳式的告白
九章九篇:流放者的行吟之歌
天問一篇:神話傳說的淵藪
遠遊一篇:遊仙思想的濫觴
卜居一篇:何去何從的徬徨與抉擇
漁父一篇:遊於江潭,行吟澤畔
招魂一篇:魂兮歸來哀江南
大招一篇:魂兮歸來尚三王
屈原大事年表
.【九歌】介紹屈原的作品首談〈九歌〉,是沅、湘流域的民間祭神歌,不是屈原的原創,為改寫之作。屈原已遭放逐,來到蠻荊之地,習俗卑陋,民間祭神歌的文詞既鄙俚,而在陰陽人鬼之間,又難免不會有褻慢淫荒的滲雜。見到這些祭神歌而有所感觸,就是屈原修改潤飾〈九歌〉的動機與態度。
.【離騷】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當非〈離騷〉莫屬。創作時間應在楚頃襄王再次放逐他到江南之後,是屈原晚年的作品。內容有如一篇自傳,從出生一直寫到萌生死志,全文二千四百九十字,是屈原血和淚凝聚的生命悲歌。
.【九章】所收錄的〈懷沙〉是屈原的絕筆作,情緒反而顯得極為冷靜。這可能是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段時光,對於流放初始的時間與周遭接觸的景物,記憶格外清晰。
.【天問】是屈原的作品裡十分奇特的篇章,他一連問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讀〈天問〉的目的不是欣賞文辭之美,而是在探索屈原在面對紀錄先人之事的宗祠壁畫時,思路如何疑惑,進而有所解答。
.【遠游】展現屈原歷經思想衝突掙扎後,漸入交融兼顧的人生哲理和態度;有現實的矛盾與掙扎、有形體的消逝到精神的淨化,更有與自然為鄰的交會與融合。所謂遠遊,不是形體的實質遠行,而是心性修養的洗滌。
.【卜居】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挫折,遇到與自己初衷或理想不盡相同的遭遇,自然就會產生「何去何從」的徬徨與抉擇。居,正是一個人處世的原則與態度。〈卜居〉看屈原如何面對感情困頓的泥淖,如何取得衝破難關的力量。
.【漁父】屈原這位三閭大夫應該負責楚國宗室的祭祀,是不該長期離開宗廟之所在地的,不知名的「漁父」這一問,有如在屈原的傷口上撒鹽,所以〈漁父〉一篇對屈原來說不但不是安慰,反而是一種致命的刺激。
書系特色
再現人文精粹,傳承經典價值
麥田【人與經典】書系,務求成為現代人閱讀國學經典的最佳選擇
◎「人與經典」強調三項特色:(一)我們不只介紹經典,更強調「人」作為思考、建構,以及閱讀、反思經典的關鍵因素。因為有了「人」的介入,才能激發經典豐富多元的活力。(二)我們不僅介紹約定俗成的經典,同時也試圖將經典的版圖擴大到近現代的重要作品。以此,我們強調經典承先啟後、日新又新的意義。(三)我們更將「人」與「經典」交會的現場定位在當代臺灣。我們的撰稿人不論國內國外,都與臺灣淵源深厚,也都對臺灣的人文未來有共同的信念。──總召集 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
◎麥田出版策畫一套以中華文化為範疇的《人與經典》叢書,一方面選擇經、史、子的文化「經典」;一方面挑選中國文學具代表性的辭、賦、詩、詞、戲曲、小說,以及台灣文史的名家名作,邀請當代閱歷有得的專家,既精選精注其原文;亦就這些偉大作者的其人其事,作深入淺出的闡發,以期讀者個別閱讀則為「尚友」賢哲;綜覽則為體認文化「傳統」:既足以豐富生命的內涵;亦能貞定精神上繼開的位列,因而得以有方向、有意義的追求自我的實現。──總策劃 台大教授柯慶明
a. 選題全面且精要:精選現代讀者喜愛且必讀的國學經典至少35部,分批出版:選題涵蓋經,史,子,集等領域;兼具「有趣且有用」的內容,幫助讀者增進國學涵養,提昇人文基礎賞讀及寫作能力。
b. 名家編委及編撰群: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台灣大學柯慶明教授總策劃。每本經典邀請台灣該主題領域有專研的名家學者編撰,專業嚴謹。
c. 內容獨具特色:每本內容主要呈現「人的故事──經典的作者生平故事」及「經典作品的解析」二項重點。除了經典作品的分析導讀外,經典原著作者的生平,有別於一般簡略又平舖直述的簡介方式,每一位經典作者的生平,都將有1至3萬字的生命故事呈現給讀者。這是台灣第一套針對「經典作者」作「人物小傳」的完整書寫,讓讀者除了閱讀經典作品的神髓外,還能體驗經典作者完整豐富的生命內涵。
d. 現代感的經典包裝:由知名設計王志弘全系列規畫設計,...
我放眼四望,再一次回鄉的機會是在何時?
◎中國史上具名創作的第一部文學總集《楚辭》
◎詩人騷人愛國者 屈原,個人意志最燦爛的呈現
◎在中國文學史上,至今沒有一個文人的影響層面能夠超越屈原
人與經典首波相會,屈原及其作品《楚辭》
◎關於屈原:以其一生衝撞所謂國家的想像,開拓個人疆界的局限
不見容於當世、踽踽獨行的偉大靈魂,見其所處的大環境混濁蒙昧,仍像螳臂擋車不斷對上位者釋出力挽狂瀾的悲鳴。他期待言論被看見,意見被施行,百姓得安樂,上位者成明君,在亂世中找尋個人跟集體命運的出路。出身良好,少年得志,終生卻遭逢二度流放,再無法回歸故土家園。他行走川河大地問天尋求答案,將腳下的沈思化成一篇篇擲地有聲之作,走入民間與大眾百姓對話,並記寫民俗信仰,創作的多元性令人驚異。
◎關於《經典。屈原 楚辭》:他的靈魂從未死去,以勁筆向天地叩問
長期研究屈原作品的傅錫壬,透過充滿個人風格、涵沛情感的解說,從創作時代背景到後代人們熱讀《楚辭》的風潮,從名作〈離騷〉始,到「作者是誰」仍存爭議的〈卜居〉,分篇娓娓道來。芳華年少到凜冽暮年,堅持不可為而為之,從屈原身上,看見身而為人所能發揮的極大力量。《楚辭》在不同的時代各自散發超凡魅力,詩人即騷人,閱讀經典印見古今,屈原及其作品《楚辭》,持續引領風騷再千年。
收錄:
九歌十一篇:沅、湘流域的祭神歌
離騷一篇:自傳式的告白
九章九篇:流放者的行吟之歌
天問一篇:神話傳說的淵藪
遠遊一篇:遊仙思想的濫觴
卜居一篇:何去何從的徬徨與抉擇
漁父一篇:遊於江潭,行吟澤畔
招魂一篇:魂兮歸來哀江南
大招一篇:魂兮歸來尚三王
屈原大事年表
.【九歌】介紹屈原的作品首談〈九歌〉,是沅、湘流域的民間祭神歌,不是屈原的原創,為改寫之作。屈原已遭放逐,來到蠻荊之地,習俗卑陋,民間祭神歌的文詞既鄙俚,而在陰陽人鬼之間,又難免不會有褻慢淫荒的滲雜。見到這些祭神歌而有所感觸,就是屈原修改潤飾〈九歌〉的動機與態度。
.【離騷】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當非〈離騷〉莫屬。創作時間應在楚頃襄王再次放逐他到江南之後,是屈原晚年的作品。內容有如一篇自傳,從出生一直寫到萌生死志,全文二千四百九十字,是屈原血和淚凝聚的生命悲歌。
.【九章】所收錄的〈懷沙〉是屈原的絕筆作,情緒反而顯得極為冷靜。這可能是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段時光,對於流放初始的時間與周遭接觸的景物,記憶格外清晰。
.【天問】是屈原的作品裡十分奇特的篇章,他一連問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讀〈天問〉的目的不是欣賞文辭之美,而是在探索屈原在面對紀錄先人之事的宗祠壁畫時,思路如何疑惑,進而有所解答。
.【遠游】展現屈原歷經思想衝突掙扎後,漸入交融兼顧的人生哲理和態度;有現實的矛盾與掙扎、有形體的消逝到精神的淨化,更有與自然為鄰的交會與融合。所謂遠遊,不是形體的實質遠行,而是心性修養的洗滌。
.【卜居】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挫折,遇到與自己初衷或理想不盡相同的遭遇,自然就會產生「何去何從」的徬徨與抉擇。居,正是一個人處世的原則與態度。〈卜居〉看屈原如何面對感情困頓的泥淖,如何取得衝破難關的力量。
.【漁父】屈原這位三閭大夫應該負責楚國宗室的祭祀,是不該長期離開宗廟之所在地的,不知名的「漁父」這一問,有如在屈原的傷口上撒鹽,所以〈漁父〉一篇對屈原來說不但不是安慰,反而是一種致命的刺激。
書系特色
再現人文精粹,傳承經典價值
麥田【人與經典】書系,務求成為現代人閱讀國學經典的最佳選擇
◎「人與經典」強調三項特色:(一)我們不只介紹經典,更強調「人」作為思考、建構,以及閱讀、反思經典的關鍵因素。因為有了「人」的介入,才能激發經典豐富多元的活力。(二)我們不僅介紹約定俗成的經典,同時也試圖將經典的版圖擴大到近現代的重要作品。以此,我們強調經典承先啟後、日新又新的意義。(三)我們更將「人」與「經典」交會的現場定位在當代臺灣。我們的撰稿人不論國內國外,都與臺灣淵源深厚,也都對臺灣的人文未來有共同的信念。──總召集 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
◎麥田出版策畫一套以中華文化為範疇的《人與經典》叢書,一方面選擇經、史、子的文化「經典」;一方面挑選中國文學具代表性的辭、賦、詩、詞、戲曲、小說,以及台灣文史的名家名作,邀請當代閱歷有得的專家,既精選精注其原文;亦就這些偉大作者的其人其事,作深入淺出的闡發,以期讀者個別閱讀則為「尚友」賢哲;綜覽則為體認文化「傳統」:既足以豐富生命的內涵;亦能貞定精神上繼開的位列,因而得以有方向、有意義的追求自我的實現。──總策劃 台大教授柯慶明
a. 選題全面且精要:精選現代讀者喜愛且必讀的國學經典至少35部,分批出版:選題涵蓋經,史,子,集等領域;兼具「有趣且有用」的內容,幫助讀者增進國學涵養,提昇人文基礎賞讀及寫作能力。
b. 名家編委及編撰群: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台灣大學柯慶明教授總策劃。每本經典邀請台灣該主題領域有專研的名家學者編撰,專業嚴謹。
c. 內容獨具特色:每本內容主要呈現「人的故事──經典的作者生平故事」及「經典作品的解析」二項重點。除了經典作品的分析導讀外,經典原著作者的生平,有別於一般簡略又平舖直述的簡介方式,每一位經典作者的生平,都將有1至3萬字的生命故事呈現給讀者。這是台灣第一套針對「經典作者」作「人物小傳」的完整書寫,讓讀者除了閱讀經典作品的神髓外,還能體驗經典作者完整豐富的生命內涵。
d. 現代感的經典包裝:由知名設計王志弘全系列規畫設計,...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傅錫壬
民國廿七年生。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楚辭語法研究》、《楚辭古韻考釋》、《新譯楚辭讀本》、《李清照》、《語譯本山海經》、《中國文學史初稿》(合著)、《山川寂寞衣冠淚》、《歷代樂府詩選注》等書。
譯者介紹
傅錫壬
民國廿七年生。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楚辭語法研究》、《楚辭古韻考釋》、《新譯楚辭讀本》、《李清照》、《語譯本山海經》、《中國文學史初稿》(合著)、《山川寂寞衣冠淚》、《歷代樂府詩選注》等書。
譯者介紹
目錄
總序∕王德威
總導讀∕柯慶明
自序:屈原及其作品∕傅錫壬
壹 屈原的故事
一、汨羅江畔弔屈魂
二、屈原的身世和故里
三、初放漢北
四、再放江南
五、嘔心瀝血之旅
六、魂兮歸來
貳 屈原的作品 《楚辭》
一、《楚辭》的內容
二、漢朝《楚辭》已成顯學
三、《楚辭》與《詩經》的關係
參 沅、湘流域的祭神歌 〈九歌〉
一、〈九歌〉不是屈原的原創
二、〈九歌〉的結構
三、〈九歌〉諸神的造型和文辭之美
肆 自傳式的告白 〈離騷〉
一、為何篇名稱「離騷」
二、〈離騷〉的寫作時間
三、〈離騷〉的結構與文辭之美
伍 流放者的行吟之歌 〈九章〉
一、〈九章〉不是一時一地之作
二、〈九章〉的創作時地和文辭之美
陸 神話傳說的淵藪 〈天問〉
一、〈天問〉是呵壁之作
二、〈天問〉的語譯和神話傳說
柒 遊仙思想的濫觴 〈遠遊〉
一、〈遠遊〉作者的爭議
二、〈遠遊〉的創作動機
三、〈遠遊〉的結構和文章之美
捌 何去何從的徬徨與抉擇 〈卜居〉
一、〈卜居〉的作者
二、〈卜居〉的寫作動機
三、〈卜居〉的結構和文辭之美
玖 遊於江壇,行吟澤畔 〈漁父〉
一、〈漁父〉的寫作動機
二、〈漁父〉的語譯和文章分析
拾 魂兮歸來哀江南 〈招魂〉
一、重現〈招魂〉的儀式
二、〈招魂〉的作者和所招之人
三、〈招魂〉的結構和楚文化
拾壹 魂兮歸來尚三王 〈大招〉
二、〈大招〉的作者和所招之人
三、〈大招〉的語譯和結構分析
總導讀∕柯慶明
自序:屈原及其作品∕傅錫壬
壹 屈原的故事
一、汨羅江畔弔屈魂
二、屈原的身世和故里
三、初放漢北
四、再放江南
五、嘔心瀝血之旅
六、魂兮歸來
貳 屈原的作品 《楚辭》
一、《楚辭》的內容
二、漢朝《楚辭》已成顯學
三、《楚辭》與《詩經》的關係
參 沅、湘流域的祭神歌 〈九歌〉
一、〈九歌〉不是屈原的原創
二、〈九歌〉的結構
三、〈九歌〉諸神的造型和文辭之美
肆 自傳式的告白 〈離騷〉
一、為何篇名稱「離騷」
二、〈離騷〉的寫作時間
三、〈離騷〉的結構與文辭之美
伍 流放者的行吟之歌 〈九章〉
一、〈九章〉不是一時一地之作
二、〈九章〉的創作時地和文辭之美
陸 神話傳說的淵藪 〈天問〉
一、〈天問〉是呵壁之作
二、〈天問〉的語譯和神話傳說
柒 遊仙思想的濫觴 〈遠遊〉
一、〈遠遊〉作者的爭議
二、〈遠遊〉的創作動機
三、〈遠遊〉的結構和文章之美
捌 何去何從的徬徨與抉擇 〈卜居〉
一、〈卜居〉的作者
二、〈卜居〉的寫作動機
三、〈卜居〉的結構和文辭之美
玖 遊於江壇,行吟澤畔 〈漁父〉
一、〈漁父〉的寫作動機
二、〈漁父〉的語譯和文章分析
拾 魂兮歸來哀江南 〈招魂〉
一、重現〈招魂〉的儀式
二、〈招魂〉的作者和所招之人
三、〈招魂〉的結構和楚文化
拾壹 魂兮歸來尚三王 〈大招〉
二、〈大招〉的作者和所招之人
三、〈大招〉的語譯和結構分析
自序/導讀
「人與經典」總序 文∕王德威
「人與經典」是麥田出版公司創業二十周年所推出的一項人文出版計畫。這項計畫介紹廣義的中國經典作品,以期喚起新一世代讀者接觸人文世界的興趣。取材的方向主要來自文學、歷史、思想方面,介紹的方法則是以淺近的敘述、解析為主,並輔以精華篇章導讀。類似的出版形式過去也許已有先例,但「人與經典」強調以下三項特色:
.我們不只介紹經典,更強調「人」作為思考、建構,以及閱讀、反思經典的關鍵因素。因為有了「人」的介入,才能激發經典豐富多元的活力。
.我們不僅介紹約定俗成的經典,同時也試圖將經典的版圖擴大到近現代的重要作品。以此,我們強調經典承先啟後、日新又新的意義。
.我們更將「人」與「經典」交會的現場定位在當代臺灣。我們的撰稿人不論國內國外,都與臺灣淵源深厚,也都對臺灣的人文未來有共同的信念。
經典意味著文明精粹的呈現,具有強烈傳承價值,甚至不乏「原道」、「宗經」的神聖暗示。現代社會以告別傳統為出發點,但是經典的影響依然不絕如縷。此無他,在時間的長河裡我們畢竟不能,也沒有必要,忽視智慧的積累,切割古今的關聯。
但是經典豈真是一成不變、「萬古流芳」的鐵板一塊?我們記得陶淵明、杜甫的詩才並不能見重於當時,他們的盛名都來自身後多年—或多個世紀。元代的雜劇和明清的小說曾經被視為誨淫誨盜,成為經典只是近代的事。晚明顧炎武、黃宗羲的政治論述到了晚清才真正受到重視,而像連橫、賴和的地位則與臺灣在地的歷史經驗息息相關。至於像《詩經》的詮釋從聖德教化到純任自然,更說明就算是著毋庸議的經典,它的意義也是與時俱變的。
談論、學習經典因此不只是人云亦云而已。我們反而應該強調經典之所以能夠可長可久,正因為其豐富的文本及語境每每成為辯論、詮釋、批評的焦點,引起一代又一代的對話與反思。只有懷抱這樣對形式與情境的自覺,我們才能體認所謂經典,包括了人文典律的轉換,文化場域的變遷,政治信念、道德信條、審美技巧的取捨,還有更重要的,認識論上對知識和權力,真理和虛構的持續思考辯難。
以批判「東方學」(Orientalism)知名的批評家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 1935-2003)一生不為任何主義或意識形態背書,他唯一不斷思考的「主義」是人文主義。對薩依德而言,人文之為「主義」恰恰在於它的不能完成性和不斷嘗試性。以這樣的姿態來看待文明傳承,薩依德指出經典的可貴不在於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標竿價值,而在於經典入世的,以人為本、日新又新的巨大能量。
薩依德的對話對象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文明,各有其神聖不可侵犯的宗教基礎。相形之下,中國的人文精神,不論儒道根源,反而顯得順理成章得多。我們的經典早早就發出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大哉問。屈原徘徊江邊的浩歎,王羲之蘭亭歡聚中的警醒,李清照亂離之際的感傷,張岱國破家亡後的追悔,魯迅禮教吃人的控訴,千百年來的聲音回盪我們四周,不斷顯示人面對不同境遇—生與死、信仰與背離、承擔與隱逸、大我與小我、愛慾與超越……—的選擇和無從選擇。
另一方面,學者早已指出「文」的傳統語源極其豐富,可以指文飾符號、文章學問、文化氣質,或是文明傳承。「『文』學」一詞在漢代已經出現,歷經演變,對知識論、世界觀、倫理學、修辭學和審美品味等各個層次都有所觸及,比起來,現代「純文學」的定義反而顯得謹小慎微了。
從《詩經》、《楚辭》到《左傳》、《史記》,從〈桃花源記〉到〈病梅館記〉,從李白到曹雪芹,將近三
「人與經典」是麥田出版公司創業二十周年所推出的一項人文出版計畫。這項計畫介紹廣義的中國經典作品,以期喚起新一世代讀者接觸人文世界的興趣。取材的方向主要來自文學、歷史、思想方面,介紹的方法則是以淺近的敘述、解析為主,並輔以精華篇章導讀。類似的出版形式過去也許已有先例,但「人與經典」強調以下三項特色:
.我們不只介紹經典,更強調「人」作為思考、建構,以及閱讀、反思經典的關鍵因素。因為有了「人」的介入,才能激發經典豐富多元的活力。
.我們不僅介紹約定俗成的經典,同時也試圖將經典的版圖擴大到近現代的重要作品。以此,我們強調經典承先啟後、日新又新的意義。
.我們更將「人」與「經典」交會的現場定位在當代臺灣。我們的撰稿人不論國內國外,都與臺灣淵源深厚,也都對臺灣的人文未來有共同的信念。
經典意味著文明精粹的呈現,具有強烈傳承價值,甚至不乏「原道」、「宗經」的神聖暗示。現代社會以告別傳統為出發點,但是經典的影響依然不絕如縷。此無他,在時間的長河裡我們畢竟不能,也沒有必要,忽視智慧的積累,切割古今的關聯。
但是經典豈真是一成不變、「萬古流芳」的鐵板一塊?我們記得陶淵明、杜甫的詩才並不能見重於當時,他們的盛名都來自身後多年—或多個世紀。元代的雜劇和明清的小說曾經被視為誨淫誨盜,成為經典只是近代的事。晚明顧炎武、黃宗羲的政治論述到了晚清才真正受到重視,而像連橫、賴和的地位則與臺灣在地的歷史經驗息息相關。至於像《詩經》的詮釋從聖德教化到純任自然,更說明就算是著毋庸議的經典,它的意義也是與時俱變的。
談論、學習經典因此不只是人云亦云而已。我們反而應該強調經典之所以能夠可長可久,正因為其豐富的文本及語境每每成為辯論、詮釋、批評的焦點,引起一代又一代的對話與反思。只有懷抱這樣對形式與情境的自覺,我們才能體認所謂經典,包括了人文典律的轉換,文化場域的變遷,政治信念、道德信條、審美技巧的取捨,還有更重要的,認識論上對知識和權力,真理和虛構的持續思考辯難。
以批判「東方學」(Orientalism)知名的批評家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 1935-2003)一生不為任何主義或意識形態背書,他唯一不斷思考的「主義」是人文主義。對薩依德而言,人文之為「主義」恰恰在於它的不能完成性和不斷嘗試性。以這樣的姿態來看待文明傳承,薩依德指出經典的可貴不在於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標竿價值,而在於經典入世的,以人為本、日新又新的巨大能量。
薩依德的對話對象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文明,各有其神聖不可侵犯的宗教基礎。相形之下,中國的人文精神,不論儒道根源,反而顯得順理成章得多。我們的經典早早就發出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大哉問。屈原徘徊江邊的浩歎,王羲之蘭亭歡聚中的警醒,李清照亂離之際的感傷,張岱國破家亡後的追悔,魯迅禮教吃人的控訴,千百年來的聲音回盪我們四周,不斷顯示人面對不同境遇—生與死、信仰與背離、承擔與隱逸、大我與小我、愛慾與超越……—的選擇和無從選擇。
另一方面,學者早已指出「文」的傳統語源極其豐富,可以指文飾符號、文章學問、文化氣質,或是文明傳承。「『文』學」一詞在漢代已經出現,歷經演變,對知識論、世界觀、倫理學、修辭學和審美品味等各個層次都有所觸及,比起來,現代「純文學」的定義反而顯得謹小慎微了。
從《詩經》、《楚辭》到《左傳》、《史記》,從〈桃花源記〉到〈病梅館記〉,從李白到曹雪芹,將近三
各界推薦/推薦序
再現人文精粹,傳承經典價值--「人與經典」叢書
王德威∕總召集.柯慶明∕總策劃 重新閱讀人文經典.再現大師創作歷程
王文興(作家)、朱天文(作家)、李永平(作家)、李偉文(作家)、吳岱穎(作家)、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胡曉真(中研院文哲所所長)、凌性傑(作家)、康來新(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健(臺大中文系教授)、張曼娟(作家)、陳大為(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芳明(政大台文所教授)、陳雪(作家)、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鍾文音(作家)、簡靜惠(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名家好評推薦=
王德威∕總召集.柯慶明∕總策劃 重新閱讀人文經典.再現大師創作歷程
王文興(作家)、朱天文(作家)、李永平(作家)、李偉文(作家)、吳岱穎(作家)、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胡曉真(中研院文哲所所長)、凌性傑(作家)、康來新(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健(臺大中文系教授)、張曼娟(作家)、陳大為(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芳明(政大台文所教授)、陳雪(作家)、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鍾文音(作家)、簡靜惠(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名家好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