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齊邦媛教授大力推薦的文學精品遺珠
本書搜集潘人木女士一系列以新疆為背景的短篇小說,由於多半未曾出書,是文學精品遺珠,亦收進她辭世前最後發表於報刊的散文壓卷之作。
策畫本書的齊邦媛教授,在潘人木辭世即將十年之際,憶念思量,深恐一代好作品隨書的絕版日漸消失,因而邀請研究潘人木作品的應鳳凰女士,精選短篇小說九篇,散文十篇,彙編成為《潘人木作品精選集》一冊,讓潘人木作品之美有更多讀者可以領略共享。
作者簡介
潘人木
一九一九年生於遼寧省瀋陽市,原名潘佛彬,一九四二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開始寫作甚早。一九四三到一九四五年間,新婚不久隨夫工作調動旅居新疆迪化(今名「烏魯木齊」),早年從東北家鄉遠赴西南求學,婚後又遷居西北,青春年月已走過中國半壁江山。
一九四九年隨國府來台,在反共愛國情懷之下寫了《蓮漪表妹》一書(一九五二年出版)並獲得中華文藝獎,是一九五○年代與張秀亞、羅蘭、孟瑤同輩名氣最響亮的女作家。
一九六五年以後,「轉換跑道」成為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寫的掌門人。「兒童文學家潘人木」取代了「小說家潘人木」的聲望地位。直到她從編輯檯上退休,重新修訂早期以北平校園為背景的抗日經典長篇《蓮漪表妹》,重新出版長篇小說《馬蘭自傳》……,「小說家潘人木」才再度為讀者所知。
潘人木以小說創作及兒童文學編寫成就,曾獲頒五四文學貢獻獎,二○○五年十一月病逝台北。
策畫
齊邦媛
一九二四年生,遼寧鐵嶺人,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一九四七年來台灣。
一九八八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
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與文學評論多種,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
編選
應鳳凰
台北市人,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文學博士,大學時代起即致力台灣當代文學史料整理與研究,曾任職《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為《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發起人及主要成員。平日喜逛書店,優游書海,目前是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譯者介紹
目錄
序
串起遺珠 齊邦媛
導讀
潘人木寫作之路與文學之美 應鳳凰
小說
夜光杯
捉賊記
妮娜 妮娜
玉佛恨
阿麗亞
迪城疑影
寧為瓦碎
哀樂小天地
綵衣
散文
我控訴
(「蓮漪表妹」代自序)
不久以前
──校書有感
有情襪
西屋傻子
以為還有很多,其實沒有了
〈懷念海音之一〉
好夢一場
〈懷念海音之二〉
無媒寄海音
〈懷念海音之三〉
想我的紅邊灰毛毯
沒人看見我上炮台了
一關難度
尾聲
蓮漪,你往何處去? 齊邦媛
自序/導讀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序 串起遺珠 / 齊邦媛
這本書終於成集出版,也達成了我一個多年的心願。
潘 人木是一九四九年由大陸來台,最早成名的作家。她在重慶沙坪壩由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畢業,奠定了寬廣的文學視野。她的第二部小說《蓮漪表妹》一九五二年問 世,即得當時最高榮譽的中華文藝獎。在當代文學史上,常與王藍的《藍與黑》、陳紀瀅的《荻村傳》、姜貴的《旋風》,並稱為四大反共小說。我也曾在一九八八 年以「烽火邊緣的青春」為題,研討它與鹿橋的《未央歌》中同樣的時代,抗戰初期大學生冬雪與春花般截然不同的人生。所見證者,不知是命運的嘲弄,還是時代 的包容?
潘人木在寫完第三本小說《馬蘭的故事》之後,獻身兒童文學三十年,零星的文學作品都未成集,知她才華的讀者甚感惋惜,而讀她兒童故事長大的數代讀者,卻甚少知道她在文學上真正的成就,潘人木的聲名漸漸黯淡了。
一 九四九政治大斷裂至今已六十五年了,那一代人漸漸已全逝去,蓮漪表妹的苦澀故事卻總是令我難忘,潘人木全然摒除了政治口號,按捺住顛簸流離驚魂甫定的心, 用冷靜簡潔卻涵蘊深意的文字,寫活了那個時代政治的混濁無情和一個虛榮女子滅頂的命運。幸好文學史不會忘記,繼林海音的純文學出版社後,隱地的爾雅出版社 繼續印行,仍保持著這本書莊穆寂寞的存在。但是她早期短篇小說多已絕版,晚期的散文從未收集成冊,思之令人惘然。
如今在她逝世已近十年之 際,我能盡推動催促之力,得見此書呈現在新世代讀者之前,謹以一個忠誠、鍥而不捨的讀者的心,向應鳳凰教授致謝。她多年來從事搜集、追踪、分析當代台灣文 學的發展史,對潘人木的作品有相當深入詳盡的研究。今日由她將散失的作品編輯成此集,給精彩如〈有情襪〉到〈一關難度〉二十多年間的作品做一個清晰美好的 結合與安頓,彌補好的文學作品遺珠之憾,對作家,對讀者,都是很有意義的事。
二○一四年四月十五日
導讀 潘人木寫作之路與文學之美 / 應鳳凰
想用短短文章介紹潘人木可不簡單。一來文壇角色多元:既是小說家,又是資深童書主編。創作文類也橫跨小說、散文及兒童文學。其次,她成名時間早:一九五○ 年代初期便屢得小說大獎。加以創作態度嚴謹,性格上卻是「名士派」,既不多產也不遷就讀者大眾。種種因素合在一起,使得她的「文學史位置」難以清晰,從而 模糊了一般讀者對她藝術成就的認知。
潘人木寫作旅程,始於隨國民政府初來台灣的年代。一九四九年與公務員丈夫攜家帶眷從北平來到台灣,相夫教子之餘,發現寫作投稿是主婦不錯的副業:以稿費貼 補家用,既實惠又有精神寄託。數年間且陸續獲得小說大獎,很是活躍於規模不大的早期文壇。與她同輩同樣產能高、名氣大的女作家如張秀亞、艾雯、琦君、林海 音、徐鍾珮等,如今隔著半世紀回頭看,潘人木於小說藝術、文學史位置,重要性都不比她們低。
青春歲月走南闖北
潘人木是東北人,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生於瀋陽近郊法庫縣,與女作家張秀亞、羅蘭、孟瑤同年,都是新舊文學交接時代的「五四兒女」。幸運的是,她的學 業、
內容試閱
在外邊漂泊幾十年,想家的夢也不知做過多少,但最感留戀幸福的夢,是夢見自己才七、八歲,冬天夜裡點著油燈,母親在油燈的微弱光線下,帶著微笑進屋來給我焐被(鋪被使暖)的情景。她把我紫色繭綢的棉被折成中式信封的樣子,看著我脫下毡鞋,上炕,從開口處慢慢把腿伸進去;又看著我脫下紫紅色花絲葛的棉袍兒,小皮坎肩兒,藍色織貢呢的紮腿棉褲,只剩下紅肚兜兒,白小褂兒跟舊綊褲穿在身上,這才鑽進被窩兒睡覺。脫下的衣服要順序的一件一件壓在被上。這樣,第二天早上順序地穿才方便,不至於穿上這件找那件的。
最後脫的是布襪子,把脫下的襪子交給媽,明天早上毡鞋裡就會有一雙乾淨的襪子,一個鞋窩裡一隻。
我很享受媽給我焐被的時刻,更享受她的眼光。我脫衣服的時候,她在旁邊一直盯著我看。我感覺到她喜歡我,真是喜歡我。那眼光使我離開她以後,一想起來就流淚。做夢做到,都會哭醒。
等我鑽進被窩兒,她又給我在腳底下加上一條掉了毛的俄國毯子。「別把這壓腳兒的蹬掉。」每回都這麼說。
我們家睡的是火炕,火炕是沿窗砌的。要腳抵窗,頭朝外的睡。窗戶紙糊在窗戶外面,上面抹畫著桐油,防備存住雨雪,把窗戶弄濕,也防備狂風把窗戶「鼓」壞,窗戶縫兒雖然都用毛頭紙「溜」上了,風仍會絲絲的鑽進來。當中一塊方玻璃上遇氣結霜,所以腳那邊比較冷。
清楚記得有一天該脫襪子了,我卻坐在那兒掰手指頭,遲遲疑疑地:
「媽,今兒個我穿襪子睡行不行?」
「穿襪子睡?那怎麼行?又想攪賴,好上我們炕啊?」
「不是!」
「那是怎麼了?要是穿襪子睡啊,兩隻腳就覺著像毛褲腿兒小雞子(腿上有羽毛的雞)的腳了,不信你試試,彆扭著哪!」
「媽怎麼知道?」
「媽過門(結婚)那天就是穿襪子睡的呀,就那麼一天,可把我彆扭得什麼似的。」
「我也就一天。」
「一天也不好。要是穿襪子睡啊,就好蹬被。把被蹬開了,七早八早就把你凍醒。你忘啦?去年臘八那天,你就是蹬被著的涼,又發燒又打噴嚏的,還叫鍾仁請張喇嘛來治,那是蹬被蹬的,你忘啦?快脫下來!」
「這回一定不蹬被,蹬被爛眼邊兒!」
「學會起誓發願了?誰教你的?爛眼邊兒比發燒著涼還難治,要請廟上老和尚來給你扎針。」
「媽!廟上老和尚他就會種黃瓜,不會扎針,我知道。」
「那他可會給爛眼邊兒的小孩,找根細篾兒(高粱稈上的皮)把眼皮支起來,你願意啊?」
「我不蹬被,不就啥事沒有了?媽!」
「我可真納悶兒!叫你脫個襪子這麼難!前兒個我還聽你跟南跨院的二妞說:『你呀,千萬別穿襪子睡覺,會像你媽一樣,兩隻腳二拇趾落在一塊兒,看她穿鞋有多難看!』這不是你說的?」
「前兒個?前兒個人家穿的是布襪子嘛!當然要說脫了睡覺好哇;今兒個人家穿的是啥?是墨菊牌的洋襪子(即針織襪子)!你忘啦?看!」
說著,像抓住理了似的,嗚嗚地哭起來。
媽只好由我了,大概她認為我是有理。
這墨菊牌洋襪子,到現在我對它還有特殊的感情。它是把我「現代化」的第一樣東西。五六十年以前,除了頭髮繩兒,腿帶兒,冬天穿的毡鞋以外,我混身上下所穿的,全是自己家做的。其中數家做的襪子穿著最不舒服。穿到腳跟部分,要使勁兒的蹬,才能提上來。小孩子使不上勁,一蹬,往往鬧個四腳朝天。
先是爸一個人穿洋襪子。媽以下全家人對他的襪子都另眼相待,單盆單洗不說,把牌子也牢記在心。這墨菊牌洋襪子的商標紙是黑白兩色,白底黑菊,非常醒目。我沒有穿洋襪子的資格,卻包下給爸的新襪子撕商標的權利,他穿新襪子要是忽略了我這一關,冬天,我就到雪地裡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