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人的世界裡,邊界也可以是「自我」與「他者」的橋樑,而非隔離的防護網。
從拉達克到加德滿都,從安娜普納到大吉嶺,橫跨以數千公里計的喜馬拉雅山群行走,尹雯慧以累世積攢的深沈情感,呈獻四十二幅烙印時光的黑白攝影,四十首力透紙背的詩作,還千年之願。
楊翠推薦:
作者行走在各種邊界,在最豐饒的所在,安頓自身,讓詩魂跨界飛舞。
向陽推薦:
不是浮光,也非掠影。通過她的詩心和鷹眼,我們方才對於向來陌生而以為神祕的國度、文化有了較為貼近的認識。
本書創作獲得文化部第二屆台灣詩人流浪計畫獎助
從拉達克到加德滿都,從安娜普納到大吉嶺,橫跨以數千公里計的喜馬拉雅山群行走,尹雯慧以累世積攢的深沈情感,呈獻四十二幅烙印時光的黑白攝影,四十首力透紙背的詩作,還千年之願。
楊翠推薦:
作者行走在各種邊界,在最豐饒的所在,安頓自身,讓詩魂跨界飛舞。
向陽推薦:
不是浮光,也非掠影。通過她的詩心和鷹眼,我們方才對於向來陌生而以為神祕的國度、文化有了較為貼近的認識。
本書創作獲得文化部第二屆台灣詩人流浪計畫獎助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 向陽
輯一:靈魂的香氣
1.亡命之徒
2.山城的你之一
3.山城的你之二
4.降央卓瑪
5.揹夫庫瑪
6.藏族歌手Thinley(陳列)
7.畫家帕桑
8.魔法阿嬤
9.草原沒有風
10.Momo La的時光練習曲
11.等待
12.豌豆公主
13.大嬸
輯二:海市蜃樓
14.末日
15.霾中風景
16.旅行
17.月光市集
18.街拍
19.聖湖二分之一
20.加德滿都的月光
21.思念駐錫在上密院
22.路邊
23.問經
24.流浪日常
25.大吉嶺女孩
26.燃燈節
27.蒸汽火車
輯三:在失眠裡建設
28.失眠建設
29.貓的報恩
30.極光
31.水逆
32.雨季
33.我的志願
34.棉花糖
35.印度午餐
36.甜茶
37.告別
38.相思病
39.漣漪
40.千手觀音
後記 尹雯慧
輯一:靈魂的香氣
1.亡命之徒
2.山城的你之一
3.山城的你之二
4.降央卓瑪
5.揹夫庫瑪
6.藏族歌手Thinley(陳列)
7.畫家帕桑
8.魔法阿嬤
9.草原沒有風
10.Momo La的時光練習曲
11.等待
12.豌豆公主
13.大嬸
輯二:海市蜃樓
14.末日
15.霾中風景
16.旅行
17.月光市集
18.街拍
19.聖湖二分之一
20.加德滿都的月光
21.思念駐錫在上密院
22.路邊
23.問經
24.流浪日常
25.大吉嶺女孩
26.燃燈節
27.蒸汽火車
輯三:在失眠裡建設
28.失眠建設
29.貓的報恩
30.極光
31.水逆
32.雨季
33.我的志願
34.棉花糖
35.印度午餐
36.甜茶
37.告別
38.相思病
39.漣漪
40.千手觀音
後記 尹雯慧
自序/導讀
【推薦序】
詩心和鷹眼
──尹雯慧詩‧攝影集《無邊之城》推薦序
向陽
2016年4月,尹雯慧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報導文學集《謎途:流亡路上的烏托邦》(台北:台灣圖博之友會,2016),是她以五年時間,深入達蘭薩拉與圖博人生活的民族誌採訪,開闊了台灣報導文學的舊視界,拓延了台灣報導文學的新場域,也展示了21世紀台灣新一代報導文學家不遠千里、不辭勞苦、不畏風霜的開闊、沉穩和堅毅的精神。
也就在推出《謎途》的這一年,春天到夏天,她獲得雲門流浪者旅行計畫支助;秋初到年末,她又獲得台灣文學館「台灣詩人流浪計畫」的獎助。兩個計畫都標誌著「流浪」,讓她能夠透過計畫的執行,到她想去的國度進行以雙腳行踏的深度旅行。她離開台灣,遠離故鄉,在不同的國度、邊城之間行踏,她張開敏銳的眼睛,在與台灣迥然有異的國度進行有計畫的「流浪」,沿著喜馬拉雅山脈,走過多數台灣人較陌生的南亞諸國,展開了她細緻而深刻的書寫。
這本《無邊之城》就是她歷時九十天(2016年10月01日至12月29日)執行「台灣詩人流浪計畫」的成果。但這次,她寫的不是報導文學,而是充滿感性的抒情詩作;除了交出四十首詩作之外,她還附加了四十二幅以紀實攝影手法拍攝的深刻的攝影作品。
九十天的苦行,她跋山涉水,從台北到德里,從德里到拉達克,進入中印邊境……;再從拉達克到德里、到加德滿都,再到列城、安娜普納健行,接著進入中尼邊境,再到聖母峰基地營健行;進入12月後,又從加德滿都到卡比塔,由尼泊爾進入印度大吉嶺的陸路邊境,最後從德里回抵台北,已是年末。這是一趟艱苦的旅行,東西橫跨以數千公里計走,在多數必須依賴雙腳步行、攀爬的行旅中,非有驚人的體力和意志,就無法持續;非有對於喜馬拉雅山脈諸國歷史、文化和複雜政治的基本理解和感情,也無法深入觀察、接觸和體會。
尹雯慧都做到了。她將報導之筆,轉為詩心和鷹眼,在這本《無邊之城》詩攝影集中,引領我們進入素所陌生的喜馬拉雅山群之中,去感受、並且跟著她目擊印度、尼泊爾和中國邊界地區的人文、地誌和宗教信仰、生活處境。
在輯一「靈魂的香氣」中,她速寫了十三位流亡邊界的藏人,以生動的刻描筆觸,讓我們通過她的詩,去了解繞著林廓轉經的年輕僧侶的心境、畫唐卡的十七歲女孩的純真、藏族歌手Thinley(陳列)的人生規劃、攻讀國際關係的圖博青年「回家」的夢,以及住在難民中心的九十歲Momo La(藏語奶奶)的風霜……。那是流離族群的人間圖像,其中有「將自由與愛情/留在流亡的路上」的無奈、有「留下身陷險地的佛/讓天色悲傷得/伏在雪山胸膛大哭」的悲哀;也有「如果來生有緣/願我生在一個自由的國度/遇見妳!」的浪漫想望、有「只要靠近月色/就更接近家鄉」的深沉祈禱──通過詩,尹雯慧在這一輯中,延續了她在報導文學集《謎途:流亡路上的烏托邦》一書中所凸顯的圖博人的艱難處境。
輯二「海市蜃樓」收十四首詩作,主要寫尹雯慧在中印邊境所見。在冬雪覆蓋的高山邊區,她看到「一名跪坐路旁的母親抱著孩子/伸出枯瘦的手乞討/冷漠的人群/讓冬季一點一點地/復活了」;在加德滿都,她看到「月光灑在/靜脈曲張的加德滿都/糾結的巷子於圓環處打了個蝴蝶結/血路阻塞/只有象神/微微飛升/安然盤坐」;在大吉嶺,她看到「穿著英國風制服的大吉嶺女孩/三三兩兩/走在蜿蜒的山路上/繫著馬尾的橘色蝴蝶/尾隨青春的背影翩飛」……。...
詩心和鷹眼
──尹雯慧詩‧攝影集《無邊之城》推薦序
向陽
2016年4月,尹雯慧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報導文學集《謎途:流亡路上的烏托邦》(台北:台灣圖博之友會,2016),是她以五年時間,深入達蘭薩拉與圖博人生活的民族誌採訪,開闊了台灣報導文學的舊視界,拓延了台灣報導文學的新場域,也展示了21世紀台灣新一代報導文學家不遠千里、不辭勞苦、不畏風霜的開闊、沉穩和堅毅的精神。
也就在推出《謎途》的這一年,春天到夏天,她獲得雲門流浪者旅行計畫支助;秋初到年末,她又獲得台灣文學館「台灣詩人流浪計畫」的獎助。兩個計畫都標誌著「流浪」,讓她能夠透過計畫的執行,到她想去的國度進行以雙腳行踏的深度旅行。她離開台灣,遠離故鄉,在不同的國度、邊城之間行踏,她張開敏銳的眼睛,在與台灣迥然有異的國度進行有計畫的「流浪」,沿著喜馬拉雅山脈,走過多數台灣人較陌生的南亞諸國,展開了她細緻而深刻的書寫。
這本《無邊之城》就是她歷時九十天(2016年10月01日至12月29日)執行「台灣詩人流浪計畫」的成果。但這次,她寫的不是報導文學,而是充滿感性的抒情詩作;除了交出四十首詩作之外,她還附加了四十二幅以紀實攝影手法拍攝的深刻的攝影作品。
九十天的苦行,她跋山涉水,從台北到德里,從德里到拉達克,進入中印邊境……;再從拉達克到德里、到加德滿都,再到列城、安娜普納健行,接著進入中尼邊境,再到聖母峰基地營健行;進入12月後,又從加德滿都到卡比塔,由尼泊爾進入印度大吉嶺的陸路邊境,最後從德里回抵台北,已是年末。這是一趟艱苦的旅行,東西橫跨以數千公里計走,在多數必須依賴雙腳步行、攀爬的行旅中,非有驚人的體力和意志,就無法持續;非有對於喜馬拉雅山脈諸國歷史、文化和複雜政治的基本理解和感情,也無法深入觀察、接觸和體會。
尹雯慧都做到了。她將報導之筆,轉為詩心和鷹眼,在這本《無邊之城》詩攝影集中,引領我們進入素所陌生的喜馬拉雅山群之中,去感受、並且跟著她目擊印度、尼泊爾和中國邊界地區的人文、地誌和宗教信仰、生活處境。
在輯一「靈魂的香氣」中,她速寫了十三位流亡邊界的藏人,以生動的刻描筆觸,讓我們通過她的詩,去了解繞著林廓轉經的年輕僧侶的心境、畫唐卡的十七歲女孩的純真、藏族歌手Thinley(陳列)的人生規劃、攻讀國際關係的圖博青年「回家」的夢,以及住在難民中心的九十歲Momo La(藏語奶奶)的風霜……。那是流離族群的人間圖像,其中有「將自由與愛情/留在流亡的路上」的無奈、有「留下身陷險地的佛/讓天色悲傷得/伏在雪山胸膛大哭」的悲哀;也有「如果來生有緣/願我生在一個自由的國度/遇見妳!」的浪漫想望、有「只要靠近月色/就更接近家鄉」的深沉祈禱──通過詩,尹雯慧在這一輯中,延續了她在報導文學集《謎途:流亡路上的烏托邦》一書中所凸顯的圖博人的艱難處境。
輯二「海市蜃樓」收十四首詩作,主要寫尹雯慧在中印邊境所見。在冬雪覆蓋的高山邊區,她看到「一名跪坐路旁的母親抱著孩子/伸出枯瘦的手乞討/冷漠的人群/讓冬季一點一點地/復活了」;在加德滿都,她看到「月光灑在/靜脈曲張的加德滿都/糾結的巷子於圓環處打了個蝴蝶結/血路阻塞/只有象神/微微飛升/安然盤坐」;在大吉嶺,她看到「穿著英國風制服的大吉嶺女孩/三三兩兩/走在蜿蜒的山路上/繫著馬尾的橘色蝴蝶/尾隨青春的背影翩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