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哪!北京!臺灣媽媽的北漂驚奇 | 拾書所

拆哪!北京!臺灣媽媽的北漂驚奇

$ 168 元 原價 240

內容簡介


從四面八方湧入、無數到北京尋找機會的異鄉客,沒有北京戶籍,沒有財力買房,漂泊不定,離家千里,卻占據北京半數以上人口──北漂族。



這是一部北漂母子的故事,也是臺灣媽媽的驚奇所見。



北京,貴為六朝古都,擁有世上最長、最筆直的城市中軸線,左倚太廟、右端社稷。從萬里長城到紫禁城,從前門箭樓到南鑼鼓巷,我們承襲了相近的語言與文化,看似溝通無礙實則困難重重。即使不問政治、不講歷史,單單只是「生活」在北京,都能深深體會到一座海峽,兩個世界。



深秋時的北京,氣溫降至零度。雙清路的一端是高級名車出入的高科技商業區,另一端是北京最大的垃圾回收中心。想租間小房落腳,得先付十萬臺幣,大門上還鑲了裡外裝反的貓眼;叫計程車得先看司機臉色,上了車還得跟行人搶道。肯德基裡的燒餅、油條和豆漿騰騰冒煙,吃完晃一圈回家,客廳已被仲介隔成邊間。



北京的希望小學裡除了希望,什麼也沒有;挖煤工人除了陰暗危險的地底深處,哪裡也沒去過。男人們在這裡若非拚爹靠爸攀關係,就是死活掙扎求戶口;女人們發現自己寧願坐在BMW裡哭,也不願坐在單車後笑。即使是幽幽燕園裡坐擁四季奇景的未名湖、典雅端莊的博雅塔,還是館藏亞洲大學之首的北大圖書館,都不如校園裡那革命發源地的三角牆來得有故事。



也許我們都被臺灣寵壞了,也許我們都看不到高薪、高位與高消費力的背後,還有多少不容忽視、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糾結。也許我們必須先看見北京,才終能發現如今的臺灣,是從哪一個歷史的分叉點上,走到了今天。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藍曉鹿

出生於江蘇。大學順應家人要求念了機械工程,21 歲畢業後,依親來臺。在臺灣接過翻譯、任職出版社編輯,轉眼過了 30 年華。

不管外在做什麼工作,內在都只為完成一件事──擺脫過去沉重的國文化與家文化對自我的綑綁。因為重視內在的平靜甚於外在的成功,因此走上寫作之路。

40 多歲時,帶著 10 歲的兒子遠赴北京大學念翻譯碩士。滯留北京 2 年,受到極大的震撼。古老的北京全然不如想像中的大國國都,素淨古色的明清建物總冷不防在極端商業化的街道轉角出現;北大校園也不如印象中傳統,教師節滿園的鮮花、情人節大方接吻的情侶……校內校外叫人看得目不暇給。中西文化、古今文化、各式對比與衝突,處處令人驚奇。

一本非小說的文字紀錄為寫作開了頭,期待自己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

看見不一樣的北京/管中祥

從中國看見臺灣/盧郁佳

作者序

我看北京



第一部 北京居,大不易

一條馬路,兩個世界

只為那一方地

人比鬼更恐怖

同為北漂族

城市的臉色

遇見張君雅小妹妹

肯德基如何成為家鄉雞?

皇城根下的尋常人

姐姐,來教我們念書吧!

血暖氣



第二部 拆哪!北京!

在中國找門路

七九八藝術中心

那個糧票的年代

老舍茶館

內聯陞的祕密客戶本

茫茫塞外,長城之巔

如此親愛,才好!

女生節



第三部 那些看不懂的事

純真鴨血與不純真的年代

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院長是誰?噓,這是祕密

無處不在的槍文化

併桌

就為一個戶口

昔日農民今日工



第四部 那些燕園的人與事

離北大最近的距離

好樣的!北大少年

我的美國文學教授

新東方與東方教育

一代才女趙蘿蕤

徵婚,限北大醜男一名

革命,從三角牆開始



附錄 大陸常用語非官方辭典

【圖樣圖森破】

【2B和SB】

【拚爹】

【靠譜】

【打醬油】

【給力】

【河蟹】

【坑爹】

【屌絲】

【淘寶體/元芳體/後宮甄嬛體】



後記

愛臺灣,那是一定要的啦!


自序/導讀


推薦序



看見不一樣的北京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在臺灣見到的中國,大概只有兩種樣貌,一是大國崛起,中國一 級城市遍地黃金,臺商不斷前仆後繼,媒體也不斷告訴我們,中國青年有多帶勁、多有競爭力,臺灣青年再不奮發,臺幹就會變臺傭;第二種形像則是,中國黑心到 不行,SARS叫做中國肺炎,有黑心商品,有黑官貪汙,各式各樣的「中國因素」想把臺灣吞吃入腹。



這些都算是事實,卻只是片段的事實。中國那麼大,如果我們只從這兩種面向認識中國都只是片面印像。



中國的首都北京也是一樣,這個從小就出現在我們歷史課本裡的城市,我們從來都是一知半解,即使是現在透過主流媒體來認識北京,一樣是一知半解。



我們當然不可能對任何一座城市全盤了解,因為,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多樣且複雜的,只是我們有沒有可能、願不願意從不同的角度拼湊出多樣的面容。



藍曉鹿是一位很特別的作者,和絕大多數的臺灣讀者有著很不一樣的生活經驗。江蘇長大、臺灣工作,又回到北京讀書。她是一位學生,是一位職人,是母親,也是一位四處閒逛的人類學家。



《拆哪!北京!:臺灣媽媽的北漂驚奇》,一語雙關,除了讓我們看到北京拆掉從一九四九年築起的高牆後所面臨的新衝擊,同時也拆除了許多人對中國、北京的既有框架,無論是多麼根深蒂固的厭惡,或者是一種莫名奇妙的樂觀想像。



這是本有關拆除的書,不是怪手,也不是利刃,而是一篇一篇生活札記,以及日常生活的真實體驗,讓我們從拆毀的縫細中觀看不一樣的北京。



推薦序



從中國看見臺灣 盧郁佳/金石堂商品行銷總監




中國總能帶我們看見臺灣。

北京運將說他交了高額規費,是舉世唯一每天領「負薪水」的行業。

臺灣從承包低價團的導遊領隊,到賄選上臺的縣長、立委,

民生痛苦不外是這些負薪水行業在合理回本賺錢。

中國總能帶我們看見自己離民主還有多遠。大家不急,慢慢來。


各界推薦/推薦序


馮光遠 專欄作家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趙少康 中廣公司董事長

盧郁佳 金石堂商品行銷總監

熱切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內容試閱

一條馬路,兩個世界
託了朋友,把孩子在大陸就讀的學校敲定之後,過了而立之年的我,似乎真的要動身去北大念那想了很久的書。訂好機票後,我在網路上找了一家以環保整潔出名、離清華很近的便捷酒店,靠近小朋友要上的附小。班機在北京降落之後,已是晚上八點了,叫了車穿過夏夜中的北京市區,到達酒店已經很晚了。酒店裡的裝潢不算豪華,但確實是乾淨整潔,且收費果然如網路上所言。忙碌一天後,我和小寶度過了在北京的第一晚。

  第二天一早,小寶的大呼小叫驚醒了我。「我的天哪!」小寶,發生什麼事了?「我從沒見過這麼大……」有什麼奇怪的,大陸北方嘛,什麼都大的。

「不是不是,妳來看。」我揉著眼睛走過去──「我的天哪,我從未見過這麼多垃圾!」這回換我驚聲尖叫了。

原來這家便捷酒店所在的雙清路,是北京最大的垃圾回收中心(這是在網路上查不到的),沒有分類的垃圾堆成了山,面對北國逼人的烈日,散發出陣陣惡臭。穿著襤褸的女人和光著上半身的男人在垃圾堆中忙碌著,他們一舉手,一抬足,每一個動作都引來蚊蠅一陣飛舞。

我快速梳洗,帶著小寶和尚未打開的七箱行李去櫃檯結帳,叫車趕往他處。

車子沿著雙清路走,經過林大北路和清華東路之後,不出十分鐘就是清華大學的正門。清華大學位居中國應用科學之冠,是現今大陸商場上叱?風雲的清華幫發源地,清華幫操控著大陸股市百分之五的股本。旁邊的成府路是清華高科技園區,很多國外公司都聚集於此,包括微軟、P&G等世界五百強企業,也包括本土知名企業如網易、同方、紫光集團等。一棟棟高樓林立,整片玻璃閃著冷豔藍光,低調隱沒在街角的星巴克,恍惚中教人誤以為置身國外大都市。

 一個現代社會,怎麼會讓貧富懸殊到這等地步,說來自有其歷史原因。因為大陸目前的商業環境並不是經過自然演變形成的,不是由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慢慢調整,進而到達一個成熟商業社會的隆景。在立國之初,國家經濟完全由中央統一掌控,連最不起眼的商品買賣都由國家統一完成,這樣的後果造成全社會的懈惰與懶散,國力漸弱。

一九七八年後,鄧小平逐漸走入權力中心。他意識到生產力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開始施行改革開放策略,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問題是,哪一部分可以先富呢?在這個社會由完全公有到部分私有的轉變過程中,決策圈裡的人得政策之照顧,獲得了諸多優惠。三十年改革,可以說,是把部分國有資產進行了一次不平等的重新劃分。

在民主社會的臺灣,我們常常看到媒體詬病某些人士「政商勾結」。因為為政者是制訂商業遊戲規則的人,商人則是商業遊戲的運動員、參與者,今天如果發球者兼了裁判,社會的商業遊戲便無公平可言。而大陸剛好就是這種情景。

所以大陸當今的社會貧富分化不是偶然的,偶然的是這條雙清路,剛巧一頭連在金字塔頂端,另一端通到金字塔底線。一條馬路的兩端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生活著截然不同的兩種人:塔底的人裸露著上半身,如蛆蟲般蠕動在垃圾之間,往來的三輪車上裝載著比車身多出三、四倍的垃圾;塔頂的人則是高科技的外商公司、高薪的知名國際企業要員,馬路這廂穿梭的是世界級名車,強化玻璃在陽光下奕奕生輝。

當今的為政者擺在眼前的難題大概就是如何面對這個貧富分化的金字塔。要不做個公正的裁判,為塔底的人代言,但是這樣可能得罪了塔頂的人,給他的執政帶來危機;要不繼續作個盲目的裁判,維持現狀,但是現狀真的可以維持下去嗎?只怕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胃口愈來愈大,當私欲膨脹到塔身支撐...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