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書:福地福人居 | 拾書所

故事書:福地福人居

$ 253 元 原價 320

內容簡介

千禧年的第一場葬禮多麼福氣,於我性命而言亦是全新的世紀。--〈地號:花窯頂〉

深冬午後我們披麻戴孝站在花窯頂,幾乎以為視野如果可以夠好,便得以看到曾文溪畔的菅芒草原。千禧年後我就開始走在送葬行伍同時也走在離鄉道途。新墳剛到據說花窯頂立刻枯死兩株酪梨樹。許多事物都從根本開始產生體質變化,我也漸漸發育成人。--〈地號:花窯頂〉

我看到月臺對岸有一對老夫妻大包小包,後來還跟著兩個小的,小的衝得很快,老夫妻卻走三步停兩步,絕對是累了,我突然有跳下火車的衝動,此時鈴聲大作,列車要準備落南了。--〈農暇:落南〉

《故事書》是國民作家楊富閔繼《花甲男孩》、《解嚴後臺灣囝仔新靈小史》過後,再度探討當代鄉村與家庭,媒體和書寫,自我及世界的全新作品集。兩書得以合而觀之,亦可視作獨立作品,體例特殊,層次井然。

《故事書》亦是楊富閔對於創作的自我定錨,篇篇都是生命的註解。全書系一方面嘗試以「地號系列」貫穿兩書;另一方面,號召「大內楊先生十二位」等人物圖像為索引。整合、延伸而出對於山川草木、市鎮興衰、當代家庭,乃至新世紀自我的複雜思考。

《故事書》打破習慣的分輯或者編年手法,讓人事物走出一時一地的制式藩籬,讓文字符號於其自身脈絡舒展流變,讓敘述自行串聯與修復,讓是非因果隨聚隨散,渡入世情的曖昧地帶,讓聽故事和說故事的人彼此接駁、相互應答──全書無不流露楊富閔致力於發出語言新枝、形式新葉的實驗精神。

全書系其一:《故事書:福地福人居》從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場葬禮說起,曾祖母在世紀交替之際歸葬福地花窯頂,這場葬禮多麼福氣,也開啟了楊富閔的新世紀、新生命。全書敘事風格極具辨識,無不瀰漫楊式講古的特殊「饋口」。

〈收成:青菓市的故事〉栩栩重現青菓市的氣味、聲音、影像,紙箱上的「大內柳丁」、「關廟鳳梨」、「玉井芒果」,是一鄉鎮一物產的水果地理課;〈邊界:一個人的試膽大會〉寫曾祖母入殮那日,執事的土公仔從腳尾飯中拈出熟鴨蛋,阿嬤要給作者食來做膽,讓他面對神明廳的幢幢暗影攏免驚。〈上下文:二十一世紀的動態時報〉以短篇連綴形式,布置嶄新時空架構,緩緩道來南國少年的地上歲月。

《故事書:福地福人居》狀寫南臺灣鄉村的地勢水文,莊稼農暇,個人與果物的世代交替,紀實中有抒情,風景裡見百態。全書布滿出入故事的閘口,處處暗藏隱喻:百葉箱的天啟、榕樹下的俗諺課、窯口的餘燼,無主有主的墳塋,敘事一路爬高落低,終於到達生命紀念園區。讀來盡是作者獨特的敘事風采與語言魅力。

編輯熱情推薦:〈花窯頂〉、〈落南〉、〈河床本事〉、〈歲次庚午的鬧熱〉

本書特色    

★文字作品屢獲改編,金鐘優質戲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強檔賀歲國片《花甲大人轉男孩》原著作者楊富閔2018最新概念創作。

★《故事書》以地號書寫和人物群像連鎖鄉村少年的日常生活,體例特殊,層次井然,呈現活跳跳的庶民文化。全書故事接地氣而富有生命力,一篇一篇引領你我光臨臺灣文學的二十一世紀。

★國民作家楊富閔在《故事書》中提問,置身當代新媒體的虛擬語境中,一個「寫作者」如何定錨文字的功用、文學的角色?一個「有土地的人」怎樣才能重新腳踏「實」地?

二十一世紀的文學還可以是什麼──「故事書」熱切邀請讀者進入楊富閔的文學鄉村,一起行動,一起再狂想。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新人:大內楊先生十二位
聽故事的人
GrandMa
小家庭
曾祖母
小祖先單行本
姑婆群組
打赤膊的人
通報水情的小男孩
落落大方的人
遠親
拍噗仔:百葉箱得勝頭回
地號:天公地/逆天的人
地號:花窯頂
文體:等高線創作課
地號:大溝
收成:青菓市的故事
農暇:落南
節拍:心地的走讀
元宵
清明
星期六讀半天
禮拜天的打卡鐘
戶外教學日
班級返校日
黃金店面
電腦課

排路隊
交錯:陸軍行伍來了
送迎:歡退儀隊來了
交錯:賣醬菜的來了
有片:歲次庚午的鬧熱
節拍:三班制
餘地:積水的故事
身體:鄉民運動大會
農暇:後山蝴蝶洞
敘事:鄉村漂浮物
地號:港仔
邊界:一個人的試膽大會
七月:小祖先的故事
地號:垃圾場
動畫:一百六十九歲的故事
底氣:做事人
地號:河床本事
之一下洲尾
之二中崙仔
之三內在淹水區
之四港仔
識字:蔬果鋪阿恩的寫字課
飄移:我的夏日生活提案——兼及一九九八年日記的編纂
世界中:失去聯絡
歪樓:媽祖廟共構
節拍:起底的年味
送迎:鄉村服務隊來了
自傳:當年你的才華洋溢
上下文:二十一世紀的動態時報
交流道
二十一世紀
節目表
遠東
遙控器
靠窗優先
新世紀
激情
建案中
雨天的三號
接駁車
文體:字幕組創作課
轉場:小郵局
地號:殘仔頂/生命紀念園區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家推薦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白先勇(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榮退教授,小說家)
陳  列(散文家)
蔡妃喬(結果娛樂營運長)
瞿友寧(《花甲男孩》電視與電影導演)

王德威:「楊富閔是當代臺灣新鄉土寫作的代表人。《故事書》寫故鄉的人,故鄉的事,點點滴滴,實實在在,無不有情。《故事書》也是一個臺灣囝仔追尋文學的真誠告白。從臺南大内到臺中臺北、美西美東,遙遠的路,熾熱的心——《故事書》就是南臺灣版《一位青年藝術家的畫象》。」

內容試閱

地號:大溝

故事可以從父親精心布置在田中央的打擊練習區講起,故事也可以文旦白柚的摘收講起,故事破口開題的方式太多種,出路大溝的腳路卻僅只唯一──大溝至今仍是最常到訪的田地,它就坐落產業道路一邊,太便利了,路邊有電桿亦有水表,有路有電又有水,簡直就是最佳疏散地帶避難之地,未來想要住下來其實也可以。

大溝亦是面目變化最為劇烈的田地之一,如今它是植滿歸年透冬皆能結果的拔樂田地,連帶前後左右地主紛紛吹起芭樂風,站在鳥舍頂處眼前盡是一面白茫茫芭樂海,白茫茫是指它的果袋,母親下班無事騎車前來看田,隨意給它包個兩三粒,自食買賣送人都可以。

大溝亦有一座鳥舍,鳥舍下方空間當作倉庫,從老家撤出的家具電器都原封不動移到這裡,連擺設方式都完全相同,像是複製貼上的小客廳,不知是否太多悶濕的緣故,或者眼前畫面太像我的小時候:一樣的皮革沙發,一樣的茶几組和,一樣的日曆掛鐘。我好像沒進來幾次,待一下就想走了。

大溝雖在路邊,其實田身甚為隱密,不如現在完全露出,主要是兩分大小的園區都是文旦白柚,比芭樂高也比芭樂密集。暑假結束之前,我們時常被動員來幫忙摘採,那時家裡沒有貨車,都是二爺的鐵牛幫忙;同樣沒有貨庫,一車車黃綠色文旦白柚,皆被送至當時尚未獻給媽祖廟地的三合院囤放。這裡想來也像臨時店面,不少販仔都被祖母親自領路徒步至此精挑細選。其實文旦白柚時常囤到逼近梁柱高度,直至白露仍有半間貨量沒賣出去,古厝因而鎮日空間充斥迎面撲鼻天然果香,像在暗示這棟百年建築仍能呼吸,它還可以。

我們的大溝鄰田就是伯公的田地,從前來到大溝總會忍不住比較一番,因著種得作物大同小異,伯公那邊的文旦白柚園區卻是特別整齊,實則不只大溝,西仔尾、港仔、烏來田仔都是一分為二,平常談論都會問後起了彼此的作物,推薦肥料使用,談話間不經意提到了柚子花開,無形之中都再在互照應,不是真正分得那麼清。

比如一起共用一座水池。水池就在大溝田地入口處,現在仍有一些遺跡,圓狀的水池上面覆蓋一張圓狀的遮光黑網,我不知道它的真正用處,只知道從小我就被警告水深勿近,水池一邊有座簡易寮仔,那種四根梁柱一面歪斜屋簷的建物,西北雨來時可以躲避三個人。曾經我和年紀大我十歲的堂哥們,一起蹲在地上挖小溝引池水當遊戲,那是唯一一次,協力製作一座方才出土的微型市鎮,像在一分為二的地表另闢蹊徑,滿手泥濘的打造共享的家園。

大我十歲的堂哥們後來都在城市成人,之後每次獨自回到大溝,走到簷面傾斜的寮舍,等候田裡忙著不知天地的祖母,我就會蹲在地上努力辨認當年軟土深掘的痕跡,當時我不知道水深勿近的故事還有續曲。

我們也共同豢養兩隻公的毛孩。一隻叫做黃仔。一隻叫做黑仔。我家站的樓厝也與伯公比鄰,平常固定餵養祂們的是姆婆,兩戶人家卻在祂們看護範圍,為何在祂們眼中我們是一起的呢?記得兩隻毛孩也會跟著伯公上田,多遠都會跟出去。有時回程路途太長,伯公怕毛孩跑到腿軟,下車乾脆抱上鐵牛坐車回家,毛孩也乖乖坐了。有幅畫面至今仍在鄉里流傳──一臺載著老翁公婆噗噗行走的產業道路,車前車後跟著沿路狂吠的毛孩,像在喝斥路邊各種看得見與看不見的。

我想起小學時期時常一人放學顧家,只要知道下午伯公與祖母分別要去的都是同座田地,機率最高的就是大溝,稍後我也會自行單車騎著前去會合,那時我擁有一臺黑色越野腳踏車,車至大溝路邊,從密密麻麻文旦白柚園衝出迎接我的就是滿身土漬的黃仔黑仔。...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