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部荒誕的、中國式公路電影似的小說,戲謔的筆法讓現實與過去、真實和超現實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明鏡周刊
二○一二年法蘭克福書業和平獎得主廖亦武又一撼世鉅作,「時代三部曲」的最終曲,佳評如潮,明鏡週刊、德意志電台、法蘭克福匯報、世界日報……等各大媒體,熱烈推薦。
問:在《輪迴的螞蟻》中,有一個老和尚教你怎麼吹簫。吹簫改變了你的生活嗎?
答:世界是一個大監獄,如果你內心不自由,就永遠找不到自由,這是老和尚說的。
我在吹簫中回憶過去,我的確被改變了。我也希望我在天上的朋友劉曉波看到我的改變。看到我在為他的妻子劉霞的自由而努力。我知道如果不努力,她會死在國內,我也會永遠愧疚,追悔,那麼,得到的自由也將轉瞬失去。總之,為他人的尊嚴和自由而奮戰,自己也將獲得尊嚴和自由。——新奧斯納布呂克日報
《輪迴的螞蟻》講述了作者從前的自我。它把老威的虛構故事和中國的大歷史交織在一塊,發展為一部荒誕的、中國式公路電影似的小說,戲謔的筆法讓現實與過去、真實和超現實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它充滿極其高超的幽默,而老威在當中扮演了一個妙不可言的反英雄。——明鏡周刊
獄中歲月依舊是這部小說的枝幹之一。小說的創作始於作者服刑中的 1992 年。今年 58 歲的他,在前言中描述怎樣偷偷把螞蟻大小的字跡填滿破爛不堪的紙片,以此在內心深處重建剝奪不去的尊嚴和自由—這讓他的靈肉挺過家常便飯似的虐待和酷刑,地獄之旅成為這部書的出發點—在身體不能走的時候,心也要不斷向前,只有心自由了,遙遠的風中回聲才將撲面而來,飛舞的亡靈也將撲面而來。如果把這部跌宕起伏又哲思深沉的傑作簡化成一個便於評論的文學標籤,就太可惜了。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讓人驚嘆不已,從毫無掩飾的直白到極其晦暗的嘲諷,在這部書裡你能見識各種迥異的講述風格,隨處橫溢的非凡想像讓人不得不折服。它往往漫不經心地將讀者帶上意料不到的旅程:奇幻的、荒誕的、甚至是惡作劇的,每一場景都充滿幽默、戲謔和極端放肆。——德意志電台
諷刺,激烈,甚至咆哮不已,直到最後的螞蟻上山的盡頭之歌—夾雜在這些險象橫生的畫面中的,是直白露骨的性描寫,這在遠東文學中,比在西方文學中要常見得多。廖亦武在小說裏的扭曲處理,反而讓我們更容易認清中國人壓抑的本質。——法蘭克福匯報
作者簡介
目錄
德語書評一 明鏡周刊:好作家應該蹲監獄
德語書評二 德意志電臺:壓迫感與畫面感的極致
德語書評三 法蘭克福匯報:坐牢獲自由
德語書評四 世界日報:自由就是他自己
德語書評五 蘇黎世提示報:小螞蟻的大目標
作者導讀
卷一 獄中手稿
囚徒占卦
痲瘋病想念毛主席
亂倫的大舅母
生離死別
冰雪覆蓋的愛情
更加絕望的愛情
祖傳四合院
起死回生的棺材
同歸於盡
壽星的葬禮
農民起義
灰飛煙滅
卷二 喪家之犬
烏江夜色
山高皇帝遠
瞎子算命
古老的法術
詩人之死
政治與性愛
回憶在柏林停頓
紅軍廟
人販子
春來茶館
皮肉買賣
情敵、詩歌和自殺
卷三 兩代人
老兵越境記
獄中學簫記
卷四 畫地為牢
警察老曹
革命同志
又一位革命同志
更多革命同志
活人徒掙扎
死人不說話
刀下留狗
雞足神山
滾回凡塵
生錯了時代
法輪功
故鄉夢
卷五 淪落江湖
天邊外
鬼子進村
藝術給了瘋狗
帝都孤兒
吶喊的冤魂
搭錯車
幸福牌烈酒
沙漠裡渴死的河
維吾爾歌手阿不都
獲獎惹麻煩
臺詞練習
遣送回鄉
尾聲
附錄:天問
自序/導讀
德語書評二
德意志電臺:壓迫感與畫面感的極致
作者:Oliver Pfohlmann,中譯:王培根
2016 年 12 月 12 日
《輪迴的螞蟻》—這是中國異議詩人廖亦武第一本長篇小說書名,他 2011 年逃到柏林,先後獲得了紹爾兄妹獎和德國書業和平獎。這本 500 多頁的鴻篇巨製始於 1992 年作者被監禁時,終於不久前的流亡中。
「流逝的並沒有死去,」威廉•福克納寫道,「甚至根本沒在流逝中死去。」當有人被夢魘般的回憶所壓迫,觸及到歷史深處的某些傷口,福克納這話就顯得很有道理。就如在中國,每個關於 1989 年天安門大屠殺的討論都被嚴禁一樣。在瘋狂鎮壓抗議者之際,獨裁政權還把整個中國變成一座「血腥刺鼻的大兵營」,廖亦武在他的小說裡這樣寫道。
這部堪稱偉大的作品以強烈的壓迫感和畫面感,講述了為什麼昨日中國延伸至今,暴政依舊有其「合理性」,儘管還有那麼多的勞改營和互聯網審查。作者借書中主角老威之口,表達出一個「異議人士」的美學心願:有一天他能回到曾經被數百萬要求民主改革的大學生們所佔領的天安門廣場,用在監獄中學會的洞簫,吹一曲自己創作的《帝國末日》:
冬日夜半,雪花紛飛,他手持長簫,信口鼓吹,直至樓角傾圯,雕梁畫棟褪色。雪在一隻古曲中堆積,上漲,如海潮一般卷沒了門樓,然後他將看見廣場越來越空闊,終與天邊的蒼海連成一片。他繼續吹著,月兒被凍成一塊冰,在歲月的漫卷下,所有的帝國建築都如魚嘴一般開合著,吐著鵝毛飄飄的氣泡。接著,人密密地長出來,曾經擠滿這個廣場的死人和睡著的活人,都象雜草,從斑斑剝剝的磚縫冒出來,這就是所有人類帝國的結局麽……
靈感全來自中國社會被踐踏的人們
與小說情節相似,廖亦武也用簫聲悼念那些亡靈,不過不是在天安門廣場,而是在他的另一個「故鄉」德國,在一場接一場的作品朗誦會上。這位發表《這個帝國必須分裂》的著名異議人士獲得了 2012 年德國書業和平獎,與此同時,他的名字成為祖國的禁忌—這樣詭異的現實令這部長篇小說處女作竟以德譯本向全世界首發。目前為止,廖亦武以刻畫中國社會 「沉默大多數」的紀實文學而聞名,那些被剝奪、被歧視、被踐踏的人們,在中國按獨裁指令向壟斷資本主義狂奔中掉了隊。而此前,那首寫於大屠殺之夜的預言性長詩《大屠殺》,讓他身陷囹圄 4 年。2011 年出版的記錄這段經歷的《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裡,他已充分展現作為故事敘述者的文字功力和才華。
獄中歲月依舊是這部小說的枝幹之一。小說的創作始於作者服刑中的 1992 年。今年 58 歲的他,在前言中描述怎樣偷偷把螞蟻大小的字跡填滿破爛不堪的紙片,以此在內心深處重建剝奪不去的尊嚴和自由—這讓他的靈肉挺過家常便飯似的虐待和酷刑,地獄之旅成為這部書的出發點—在身體不能走的時候,心也要不斷向前,只有心自由了,遙遠的風中回聲才將撲面而來,飛舞的亡靈也將撲面而來。
看似虛構的文學自傳
由於老犯人的幫助,手稿被偷運出獄,藏起來,直到在20 多年後的流亡中完成。一目了然的是:主角老威的人生軌跡,與作者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