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繾綣 | 拾書所

昨日繾綣

$ 221 元 原價 260

內容簡介

這對持續近一甲子的筆友,雖然未曾蒙面,卻是相知相惜的老朋友。五十五年的因緣際會,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況?當年隱地出版第一本書《傘上傘下》時,就幫林衡茂的《落花時節》打廣告,但遲至今日八十歲了,才由爾雅出版他的第一本書,改名為《昨日繾綣》。  
 
這本書收錄的年代橫跨數十年,從當年的新聞事件或身邊周遭入手,林衡茂將當時的時代氛圍一一留存下來,讓曾經歷過的人重返青春,也讓未曾參與的人深受感動。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自序/導讀

最近他寄了一本民國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版的《新新文藝》給我,打開目錄,居然看到自己用本名發表的一個短篇小說《三姊》,這篇小說已在我腦海中完全消失,但重讀一遍,確實是自己早年的習作,真高興衡茂還保有那麼古老的雜誌──《新新文藝》的創辦人為作家古之紅,原名秦家洪,當時是虎尾女中的國文老師,他於一九五五(民國四十四)年元月至一九五九年六月,前後四年半期間,共出刊五十四期,是臺灣早期眾多雜誌中定價最便宜的,每期僅售一元──當時採低定價一元的雜誌,還有一本由美國新聞處主辦的《今日世界》,和由農復會主辦的《豐年》雜誌,那兩本均負有宣傳使命,自然可不計成本。而《新新文藝》不同,壓低定價最根本的原因,無非五○年代的臺灣還是克難年代,物資匱乏,人們要填飽肚子就不容易,想要推廣精神食糧當然有其高難度,在銷售量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古之紅只好採低價策略,他還自我解嘲地說:「我們是一群傻子,在我們傻頭傻腦裡,存在著一種很神奇的東西,是這種東西給我們力量和勇氣,那就是愛。」

憑著這股愛和傻勁,古之紅要在最貧瘠的泥土上種下一朵文藝小花──四年半期間,《新新文藝》培養了許多寫作高手,我還記得那時雜誌上正連載長篇小說《山城之戀》和《夢幻曲》,作者李牧華,正是我的崇拜者,寫信到雜誌社,意外地,接到了對方回信,後來我們不但長時期通信,還在臺北見了面,成為我文藝青年時代第一位認識的作家。

在《新新文藝》上同一時期寫稿的還有紀弦、楊念慈、魏子雲、郭良蕙、師範、余之良、郭衣洞、臧冠華、朵思、陸白烈、桑品載、符兆祥和魏畹枝……其中不少位後來成為文壇重量級人物。

民國五十年前後,我的生活重心就是讀書、投稿、寫作……除了騎著一部老爺腳踏車四出訪友,更多的時間伏案斗室不停地寫信給文友,李牧華和林衡茂,還有桑品載和符兆祥,不久桑和符都進了政工幹校新聞系,一年後我也進了那所學校,成為他們的學弟。

此外,我的筆友還有林懷民和季季,以及東海大學畢業的侯門,他當年出版了一本頗為轟動的意識流小說《冬天的故事》,也成了我的崇拜者,不久他去了美國,中間還魚雁往返,但後來,先是失去了音訊,如今完全消失了蹤影。

或許因為我們青少年的時代沒有手機,所以總是不停地寫信,不停地尋找新的筆友。一九六五年,文星書店蕭孟能要我為他蒐集並推薦七位優秀的青年作家,我開始大量地和邵僩、趙雲、曉風、康芸薇、江玲和舒凡頻繁地寫信,這期間,也偶爾接到林衡茂的信,知道他考進了《徵信新聞》(即後來的《中國時報》),成為斗南地方記者,或許是記者生涯忙碌吧,問他《落花時節》何時出版,他總說再過一段時日,他希望能多寫幾篇好小說,然後出版一本水準比較整齊的短篇小說集。

這樣拖著拖著,始終未見他的小說出版,而我因結婚、生子、退伍,又轉進社會,接編《書評書目》,創辦爾雅出版社,中間雖不時仍接獲衡茂來信,卻不再問他出書之事,因為我發現愛文學的朋友,其實兵分二路,一種孜孜矻矻,日夜寫不停,書也出不停,另有一類如舒凡、古橋、覃雲生、林衡茂……光說不練,年輕時對文學的狂熱,或因某種原因或突然對名利心看淡,出書,至多嘴上說說,就是不肯真的付諸行動,所以最近即將八十大壽的衡茂,突然對我說他想出版一本小說集和一本散文集時,真的頗讓我意外,不過我告訴他:「文學鼎盛的年代,要你出書,你卻一直拖著,可如今連臺北重慶南路整條書店街都...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