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密碼 | 拾書所

陳澄波密碼

$ 277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第三屆「台灣歷史小說獎」首獎作品
他的畫作,充滿謎團;他的名字,是不能說的祕密
 
為什麼畫作上的簽名不見了?
為什麼畫家的作品中總留有大片空地?
為什麼空地上總有渺小卻生動鮮活的人群?
為什麼畫家筆下常出現不合理的光影與雙重視角?
 
本書籍由一椿神祕的畫作修復委託案,
兩條以日治時期與解嚴前夕為背景、彼此對照牽引的時空軸線,
逐步挖掘出埋藏在台灣美術家陳澄波畫作中的懸疑謎團。
進而追索出他經歷清末、日治、戰後三個時期的動盪身世,
以及橫跨台灣嘉義、日本東京、中國上海三地的曲折際遇。
 
隨著推理的過程,謎底逐一揭開,歷史拼圖接近完成,
陳澄波一生的狂熱、迷惘、無奈與傷痛,彷彿才在昨日,
當時代澎湃激湧的藝術文化思潮,糾葛複雜的國族認同難題,更是歷歷在目……
 
《陳澄波密碼》藉由對陳澄波藝術與生命軌跡的描摩,
以及對小說中穿梭來去的楊三郎、潘玉良、呂赫若、楊逵等文藝青年身影的勾勒,
建構出有血有肉,有真摯情感亦有想像投射的台灣歷史小說新面貌!
 
本書特色


★小說版、映象化的日治時期美術發展史。
★結合藝術主題與推理手法的新形態台灣歷史小說。
★時空跳接交錯,展現讓人身歷其境的電影畫面感。
★特別附錄:「發現陳澄波˙遇見陳澄波」彩頁專輯,收錄小說相關之陳澄波重要畫作,生平與創作紀要,照片、書信與文物等珍貴圖像。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目次
推薦 台灣歷史的深邃祕密──解讀《陳澄波密碼》/陳芳明
推薦 重溫大時代漩渦中的高貴靈魂/蕭瓊瑞
自序 在栩栩如生的故事裡看見歷史
 
陳澄波密碼
 
附錄 發現陳澄波˙遇見陳澄波

自序/導讀

攻讀美術的男友受委託,去修復一幅舊的畫作。委託者並未說明作品的畫家是誰,只是希望存放許久的作品可以恢復原狀。幸好他們請教戰前的畫家林玉山,在吞吞吐吐的回答中,畫家才說出陳澄波的名字,歷史疑點亦就此浮現。如果說這是一部尋找陳澄波的故事亦不為過,然而不然,作者刻意以密碼為小說命名,使既有的張力更加緊繃。透過請教的過程中,戰前戰後兩個世代終於展開對話。一方是對台灣美術發展聊若指掌的畫家,另一方是陷入歷史迷霧中的戰後青年。在雙方的問答之間,戰後的美術史、文學史、文化認同史也慢慢敞開。
凡是對二二八事件稍有涉獵的讀者,對於陳澄波的悲慘下場都已經非常明白。小說則是設定在戰後知識分子的貧乏歷史意識,終於透過尋找的過程才慢慢撥開記憶的迷霧。小說另一軸線設定在一九三○年代,台陽美術協會成立的前後,這個學會最初命名為赤島社,因為有強烈的政治暗示才改名,那是台灣文學史與美術史最精彩的歷史階段。凡是對歷史稍有認識的人,可能知道一九三四年台灣文藝聯盟在台中正式成立時,台陽協會的所有畫家集體加入了文藝聯盟。如果查閱《台灣文藝》的話,每一期的最後都羅列會員的名單,而台陽協會的所有畫家都掛名其中。甚至《台灣文藝》的每一期封面,都是由畫家楊三郎所繪。那是非常精彩的年代,也是整個殖民地時期文學與藝術大放光彩的歷史階段。
在請教過程中,阿政從林玉山與楊三郎口中獲得許多未知的歷史事實。因為陳澄波先留學日本,後來又在上海教書,這樣的分合經驗,使得陳澄波與台灣畫家在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上有所歧異。小說在描寫這段過程時,相當精準地掌握了微妙的心理描寫,也暗示了陳澄波與台灣畫家立場的不一致。必須回到台灣之後,陳澄波才匯入了台灣美術運動史的洪流裡。從「祖國」回來,在語言上、在審美上,他都與台灣本地的畫家有相當大的區隔。經過短短時間的過從,陳澄波終於也與本地畫家逐漸融洽起來。作者在尋找歷史答案的曲折過程裡,慢慢進入陳澄波的家庭生活與藝術奧祕。嘉義人陳澄波的作品,酷嗜以大眾生活為題材,從而也對台灣各地的風景非常著迷。那種追求的過程,似乎在揭開一個謎底,是非常迷人的歷史建構。
在重建台灣美術史記憶的過程中,作者相當巧妙地把每幅畫作為故事的連結點。如果把那些畫作拿掉,便失去了故事的主軸。這部小說等於為我們開啟另外一種看歷史的方法,台灣本土記憶的重建,絕對不可能只是依賴文字史料。特別是在建構美術史或文學史,都必須相當熟悉作品的不同風格。陳澄波上海時期的一幅作品〈我的家庭〉,在小說中就已經埋下最初的密碼。隨著故事的逐步展開,小說主角最後終於到達嘉義,與陳澄波的後人見面。故事寫到這裡時,開始出現高潮。前面所鋪陳的所有盲點與謎語,都在嘉義獲得了解答。
具有左翼思想的陳澄波,在日本人統治的時期,在國民黨來台的初期,始終掩飾著他的左派立場。而整部小說到達高潮之處,便是揭開了歷史答案。長期受到誤解的陳澄波,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在保護他的家人,也在保護他的朋友。他總是在最幽微的地方,暗藏著個人價值觀念與政治信仰。他不說,其實是不能說,甚至是不可說。畢竟日本殖民者與國民黨統治者都是屬於法西斯集團,凡是涉及左翼意識形態,都很有可能犯罪而且連累朋友家人。因此陳澄波只能透過畫作,從作品構圖到景物安排,都暗藏了他的內心祕密。
與陳澄波兒子陳重光的見面,不唯完全解開陳澄波畫作的謎團,也揭露了陳澄波生命的最後悲劇。與陳澄波後人的對話,阿政與方燕才明白了畫家的用心良苦。每幅作品都暗藏了他的政治信仰、意識形態與對待世界的態度。嘉義之行,是非常關鍵的啟蒙。他們終於...

各界推薦/推薦序

專文導讀


陳芳明(作家、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
蕭瓊瑞(成大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名家推薦


小  野(作家、編劇)
平  路(作家)
吳念真(作家、導演)
宋澤萊(作家)
李敏勇(詩人)
范銘如(政大台文所特聘教授)
陳栢青(作家)
──傾心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很少有一部歷史小說可以像《陳澄波密碼》這樣,對於台灣歷史發展過程如此精確掌握,而且也對畫家的生命過程瞭若指掌。那種歷史質感,立體而生動。說故事的技巧,也步步為營。非得看到最後才有可能察覺整部小說的核心精神,並終於揭開了畫家陳澄波的謎底,更揭開了台灣歷史在時代轉折之際的謎底。這部作品的誕生,等於為未來的台灣歷史小說書寫,做了強悍有力的預告。」──陳芳明(作家、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
 
「台灣不缺乏動人的故事,卻缺乏和歷史,特別是藝術史緊密聯結的小說,柯宗明的《陳澄波密碼》,正為這個缺憾開啟了補足的契機。……《陳澄波密碼》解開的不只是藝術家生命的謎團,更為許多作品,開啟被瞭解、認知,進而感動的密碼。」──蕭瓊瑞(成大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陳澄波密碼》對於時代感與個人感的比例拿捏極為巧妙,藉由探索陳澄波,帶出同時代所有重要的畫家。並試圖證明台灣美術圈對社會的關懷與影響,為美術史開啟了一個新的想像空間。……《陳澄波密碼》是以修復陳澄波畫作而展開的政治歷史推理小說,兼融地景、美術史與美術理論的介紹,並以此描述台灣歷史中身分「選擇」的困境與文化衝突。無論創作理念或人性糾纏都有深度,甚至讓人想到現狀。」──第三屆「台灣歷史小說獎」決審評語摘錄

內容試閱

一九四三年九月,山水亭。

過往,台籍藝文界朋友來到山水亭吃飯,總是帶著歡樂愉悅的心情,相較於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一帶的日本料理亭,太平町(今延平北路)的山水亭總讓台灣人有一份當家的尊嚴與自在的氣氛。因此,山水亭對台籍藝文朋友來說,意義不在菜色的美味,而是在台灣人也可以創造出一種宛如巴黎沙龍的藝術人文空間,而這一切都是老闆王井泉為文化界朋友所打造出來的。

然而隨著太平洋戰況的日趨緊張,山水亭的飯局氣氛也跟著緊張。這一日,在新劇《閹雞》被總督府打壓之後,幾位小說家與畫家聚集在山水亭,正在為是否該參加今年秋季的府展,爭辯不休。

年紀較小,個性卻率直的呂赫若首先發難。他表示,以本地人為主的《台灣文學》雜誌,正與以西川滿等灣生日人為主的《文艺台湾》交鋒,對方批評台籍作家只描寫家庭民間小事,無視於國家正在大東亞所進行的偉大任務,西川滿提出台籍作家的作品是「糞寫實主義」,是一種「膚淺的人道主義」。為此,台籍作家亦紛紛撰文反擊,包括楊逵在《台灣文學》雜誌上寫了一篇〈糞リアリズムの擁護〉(擁護糞寫實主義)回擊。

未滿三十歲、擔任《閹雞》主角、並從事小說創作的呂赫若此刻對著餐廳內的眾人說:「就在這漢賊不兩立的時間點、同時也在這日本禁唱台灣人心靈歌曲〈丟丟銅仔〉的時候,為什麼我們還要配合日本政府的洗腦工作,去參加由總督府所主導的府展,幫助殖民政府合法、合情、合理的統治台灣?難道大家不知道印度聖雄顏智(甘地)是如何率領印度的民族運動嗎?為什麼畫家們就沒有骨氣拒絕參展呢?」

呂赫若義憤填膺,說詞鏗鏘有力,短短幾句話就讓所有人震懾,現場因此陷入一片沉靜。此時,畫家們無不轉頭看著陳桑,看看澄波先有何反應?

只見陳澄波帶著略微疲憊、沙啞的聲音,一句一句慢慢地陳述他的觀點。他說,他這陣子都在南部教書、畫畫,對於北部的藝文活動較生疏,也甚少參與,他不太清楚最近台北的文化界發生什麼事,但他在南部鄉下寫生時,感受到台灣風景的美,體會到台灣被西洋稱為福爾摩沙的原因,他覺得他有使命要把台灣這片美景用畫筆記錄下來,不只是為當代人畫,也是為後代人畫。畫圖、參展,就是畫家的職責,如同送信是郵差的職責一樣,不因收信人的國籍是日本人,郵差就不把信送出去……

接著,他又說:「我不知小說家是在什麼樣的地方寫作,我在創作時,大都是在戶外作畫。前年,我畫〈懷古〉,描繪我們嘉義一戶古宅的門口,正進行防空演習。圖畫中,有人在躲避,有人在快跑,表現出戰爭將來的氣氛。我在現場花了兩、三個小時才完成此畫,整個下午都與正在演習的人民處在一起,我完全體會他們的辛苦與緊張。我們畫家把人民的經歷呈現在畫布上,再透過畫展,給其他的台灣人民觀賞,讓各地的百姓可以觀賞到台灣的風土民情、現狀局勢……這是畫家的職責。如果不參加畫展,畫家就等於不送信的失職郵差,所以我們只是在盡我們的職責。」

陳澄波說完,《閹雞》原著作者張文環接著發言。他肯定陳澄波所言的畫家之職責在於作畫與參展,只是他質疑,「既然有台灣人春季的台陽展,何必再參加官方秋季的府展?這不正是在日本體制下創作嗎?」

此時,只見這一桌的畫家,不斷對那一桌的作家表達「民族歸民族,藝術歸藝術」的看法,畫家們認為民辦或官辦都只是一個管道,不影響畫家作畫的內涵或題材等云云,現場一度陷入混亂。

而陳澄波待眾人較平靜後,針對張文環方才的質疑,提出他個人的看法。「文環老弟的看...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