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如果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讓我們理解紐約的邊緣,臥斧則是以碎夢系列讓我們理解臺北的道德墮落。
趁著颱風天讀完了小說,看到劇情中有太陽花、非法移工、新二代、仲介、外配,感覺滿有趣,應該是目前臺灣的小說中少數可以把這麼多社會議題和多元族群置入的一本小說。──廖雲章
我正在聽莫里森的〈抵達夢土通知我〉。這城對阿嘉莎而言,是她心目中的夢土嗎?現在阿嘉莎去世了,該通知誰呢?
三月某一天晚上,抗議進入第N天,民眾已試圖占領我城的行政機關……然而就在緊鄰的暗巷,在交通事故中失去記憶的主角,遇到了被虐打並割掉雙耳的東南亞移工阿嘉莎,但死的不只有她一個……我城依然持續墮落。
《抵達夢土通知我》是延續《碎夢大道》卻可以單獨閱讀的作品,這個系列中作者臥斧塑造失憶的主角,以一起起親歷事件解剖臺灣社會近年來經常出現的問題。以這個主角為系列的作品,目前處理過街友死亡、都更地區無故起火等議題,夢土則是以移工連續死亡案件為主要梗概。
雙線進行的故事中,有超現實的能力、推理的情節、殘酷的謀殺,以及偏執的愛情,亦會看到移工工作、生活與娛樂的空間如何與城市交疊,並以占領運動為大背景,描繪城市既有在夜店醉生夢死的族群,也有為政治自主而激動的人們。所謂世界,就是眾人夢土的總和。
《抵達夢土通知我》的人物設定
●失去自身記憶、目前為夜店老闆工作的主角,在夜半的街頭救了一個衣衫不整、遭人凌虐的外籍女子,卻被刑警認定為行凶的嫌犯。
●被稱為藝術家、自認是個工匠、來歷不明的男子,透過擁有駭客技術的同志酒保,請主角找尋自己在這城失聯的小妹。
●喜歡古典樂、一心想要成為偉大設計師的學生,在生活中接連碰上不順心的遭遇後,擬出一個報復世界的計畫。
本書特色
為何要讀夢土
一、從小說瞭解移工
移工在我們社會是如何的存在?即便已經不少試圖去描繪移工處境的研究與報導,但這些文字仍舊無法取代文學能達到的目的,也就是瞭解移工做為一個人,她的情感與夢想,是能更立體地浮現書中移工的形象。
二、從小說瞭解社會
我們每天穿梭生活的城市,其實我們經常並不瞭解這些地方發生過什麼事,文學的作用正在於把事件與人物崁進具體的時空中,並因此形成具體的印象。透過推理案件的疏離感,更能某種程度讓讀者站在旁觀者的位置,重新檢視生活的社會空間。
作者簡介
目錄
【零】在夜的燥熱當中
【一】一夢之逝
【二】失蹤女孩
【三】在這城聖人難以生存
【四】嗎啡姊妹
【五】當聖者踏步前行
【六】另一個日子,另一名死者
【七】魔王
【八】壞損的心何去何從
【九】拷貝貓
【十】抵達夢土通知我
後記 或許某日,我們終會抵達夢土
吳叡人專文 夢與醒之間:讀臥斧的臺灣冷硬派偵探小說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吳叡人(推理讀者/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專文〈夢與醒之間:讀臥斧的臺灣冷硬派偵探小說〉
冬陽(馬可孛羅出版副總編輯.推理評論人)
張國立(作家)
廖雲章(曾協助創辦四方報,現為獨立評論@天下主編)
譚光磊(光磊國際版權公司創辦人)
跨領域一致推薦!
吳叡人/推理讀者.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冷硬派偵探小說(hard-boiled detective fiction)誕生於幻滅與破碎的夢想之中,所謂「冷」、「硬」不只是一種風格或美學,它還負載著具體的社會內容與時代精神。
冬陽/馬可孛羅出版副總編輯.推理評論人
從《碎夢大道》到《抵達夢土通知我》,小說家臥斧選用了多個方向來說故事:失蹤與死亡事件的調查、主角「我」的身分與能力之謎,以及緊扣近期重大社會時事的觀察與爬梳。彼此間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隱沒的一線不意成為另一線關鍵的環節,徹底展現推理書寫的老練但不炫技、穩重卻不拖沓。對於重度閱讀者來說,或許可以嗅出雷蒙.錢德勒、松本清張、勞倫斯.卜洛克等大師名家的味道,但最關鍵的區隔在於,唯有在臥斧的作品中,才能嚐到你我腳下踩著的這片土地的獨特風味。
廖雲章/曾協助創辦四方報,現為獨立評論@天下主編
移民工的身影往往隱沒在主流論述中,臥斧的《抵達夢土通知我》卻讓移工與所謂新二代以如此激烈的角色出現,令人驚豔的是,作者巧妙揉雜了當代社會運動與移工處境,寫出了這部反映時代的作品,雖是虛構,卻如此真實。
張國立/作家
五具屍體,三名凶嫌。在這塊期待成為夢土的島嶼上,浮現出陰暗的一面。
臥斧抽絲剝繭,尋找真正的凶手,他宣誓的是即使非法正義,也必須維持夢土的純真性。
寫得波折,讀得痛快。
內容試閱
在夜的燥熱當中,不知何故,我覺得像個沒娘的孩子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by Ray Charles
1.
摟住她的剎那,我的大腦倏地塞滿互相推擠的疑問,讓不出思考的空間。
她的個子不高,隔著圍住她上半身的大浴巾,我可以感覺到她豐腴肉感的軀體持續顫抖。現在是三月下旬,這城夜半的空氣仍然有點寒意,但在浴巾裡頭,她只穿了貼身內衣褲,我的視線由上而下,可以從浴巾沒遮住的範圍看見深深的乳溝。
可惜我現在完全沒有欣賞女體曲線的興致。
她的顴骨有明顯的瘀青,嘴角破裂,眼眶外圍烏黑腫脹,裸露的手臂上交疊著又紅又紫的色斑,胸前覆著大片血汙。順著血汙淌流的路徑回溯,可以發現源頭來自她的頭部兩側──本來應該長著耳朵的部位,只剩下兩個血洞。
血洞邊緣的皮肉不大平整,可能是外耳先被用力拉扯,再遭到不夠鋒利的刀剪之類器械割除;傷口看起來仍然新鮮,不過從側臉到前胸的血汙都已經乾涸,可以推斷這雖然不是幾分鐘前剛發生的、不過絕對是這幾個小時內才遇上的經歷。
也就是說,我剛才在路邊走來走去、偶爾坐下聆聽短講時,她可能就在幾個街區外被人凌虐。
約莫一週之前,一項極具爭議的法案在立法機構被民意代表以不合程序的手段強制通過。這起事件引發幾個公民團體不滿,集結在立法大樓外抗議,其中有不少成員是關心時局的學生;部分學生趁下班後的立法大樓警備較鬆,潛進議場靜坐,接著其他學生突破警方的封鎖線,占據立法大樓的主要議場。那天晚上,到立法大樓增援的警力數度嘗試攻堅,但學生們用議會裡的座椅阻擋出入口,成功抵擋警方的行動;警方驅離未果,也沒有撤離,開始與學生對峙。
幾個鐘頭內,接到消息的各種公民團體已經在立法大樓外集結,聲援學生的抗爭行動,也有民眾因為擔心衝突升高、學生受傷,於是自動在立法大樓周邊靜坐守望。
接下來的幾天,立法大樓外圍的學生和民眾數量有增無減,各方捐贈的物資、醫療小組、律師團隊也陸續出現,一方面提供必要的援助,一方面也直接表態,支持抗議行動。占領議場的學生代表發出聲明,希望與政府領導人針對法案進行對話,但領導人只在媒體上發言譴責,完全沒有認真面對,情況持續乾耗。
我從新聞裡得知的狀況大致如此。
先前我在網路上看過很多國外的抗議報導,總以為現在的立法大樓附近應該會有氣氛緊繃的警民對峙、警員舉著盾牌揮著短棍、抗議者隨時從地上撿起破磚角或水泥塊奮力丟擲之類的場面。
但等到自己在現場待了一會兒,才發現氣氛與原先想像的不同。
立法大樓外圍靜坐的公民團體正在舉辦短講,邀請各界學者簡單說明法案的問題及行動的宗旨,包括藝人、樂團在內的公眾人物也前來打氣,還有單純關心學生及法案的一般民眾上臺分享自己的觀察和經驗;靜坐抗議的現場,儼然是個難能可貴的街頭公民教室。
我混在人群裡,感覺很奇妙。
除了學生和公民團體之外,看得出來現場還有不少自動自發前來參與的一般民眾,在他們上臺講述自己為什麼到這裡來的短講中,會發現有些人一下班就趕過來的,有些人特地請假、從外地搭車來參加的。
我的工作時間不怎麼固定,完全看老闆什麼時候交辦了多急迫或多複雜的差事,所以理論上有許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