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渴望 | 拾書所

死亡的渴望

$ 348 元 原價 440

內容簡介


國際知名導演王家衛想拍卜洛克的電影


影帝梁朝偉當導演最想拍的也是偵探史卡德的故事


 


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卜洛克


廣受全球萬千書迷喜愛的馬修.史卡德系列全新修訂版


 


「可惡。看到這樣的爛人,我就會覺得要是我們有死刑就好了。」


「我們已經有死刑了。」


難以想像的冷酷、無從揣摩的邪惡


真的有這種事,真的有這種人,


真的在你我身邊──


 


克莉絲汀.賀蘭德的雙親遭到殘酷的謀殺,看起來像是闖空門的碰上主人回來,順便無條件升級成槍殺、強暴、虐屍。克莉絲汀自己也差這麼一點點,就成為刀下亡魂,在她還驚魂未定之時,她的表妹莉雅找上史卡德,宣稱凶手很可能就是即將繼承龐大遺產的克莉絲汀……


 


剛參加完前妻喪禮的史卡德,為了躲避自己的感傷,旋即將全副心力轉移到這件案子上。


 


沒想到,案子卻如雪球般愈滾愈大,謀殺案一樁接一樁發生,連與史卡德接頭的莉雅都成了一具冰冷屍體,靜靜躺在浴缸中 。


 


這一回,阿傑成為史卡德的得力助手,兩人抽絲剝繭追查到凶手住處,翻找出凶手來不及刪除的電腦檔案。然而令他們不寒而慄的是,這份檔案儼然是殺魔筆記:細膩的文字、扭曲的思想、冷酷又完備的計畫……而且更驚人的是,一切虐殺的起因,居然是年代久遠的一次心理諮商……


 


殺魔在暗處,身分不斷變換,


沒人知道,下一次他會是哪個名字?下一個獵物又是誰?


 


想要一杯跟真的來一杯,還是有點距離,


更何況慾望衝撞一陣之後,也慢慢淡了。——史卡德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

1938年出生於紐約水牛城。除了極少時間之外,卜洛克幾乎都定居於紐約市內,並以該城為主要背景,從事推理文學創作,成為全球知名推理小說家,因而獲得「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美譽。

卜洛克的推理寫作,從「冷硬派」出發而予人以人性溫暖;屬「類型書寫」卻不拘一格,常見出格筆路。他的文思敏捷又勤於筆耕,自1957年正式出道以來,已出版超過50本小說,並寫出短篇小說逾百。遂將漢密特、錢?勒所締建的美國犯罪小說傳統,推向另一個引人矚目的高度。

卜洛克一生獲獎無數。他曾七度榮獲愛倫坡獎、十次夏姆斯獎、四次安東尼獎、兩次馬爾他之鷹獎、2004年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鑽石匕首獎,以及法、德、日等國所頒發推理大獎。2002年,繼1994年愛倫坡獎當局頒發終身大師獎之後,他也獲得夏姆斯終身成就獎。2005年,知名線上雜誌Mystery Ink警察獎(Gumshoe Award)同樣以「終身成就獎」表彰他對犯罪推理小說的貢獻。

「馬修.史卡德」是卜洛克最受歡迎的系列。透過一名無牌私家偵探的戒酒歷程,寫盡紐約的豐饒、蒼涼和深沉。此系列從一九七○年代一路寫到新世紀,在線性時間流淌聲裡,顯現人性的複雜明暗,以及人間命運交叉的種種因緣起滅。論者以為其勝處已超越犯罪小說範疇,而達於文學經典地位。
譯者介紹

自序/導讀


【序言】


 


關於這一版……傅月庵


 


向一名作家致敬的最好方法是什麼?買本書追隨請他簽名,這不錯。如其因緣湊巧,能為他效勞,編一套書,那更好!


 


認識卜洛克是一九九七年的事。


 


那年,初入編輯這一行,工作壓力不大,看書成了最大福利,天經地義。恰巧「推理傳教士」詹宏志加上「臉譜」總編輯唐諾,聯兩手之力把原本冷門的「歐美推理」硬是加溫炒熱了起來,讓向來浸淫「日本推理」,只識「本格派」、「社會派」的台灣讀者,得見世界之奇,滄海之闊,慢慢竟都轉向西顧了。我是其中之一。


 


於是,《八百萬種死法》甫登陸台灣,便即邀來一晤,一見傾心,驚為天人。此後十多年時間裡,但凡「馬修.史卡德系列」中文新書出版,總要在第一時間購入,無暝無日讀完始休。若說我是那些年「馬修.史卡德現象」(開口閉口:「我今晚只聽不說」、「我一天戒一次」、「大多時候我是容易收買的,但你不能收買我」……)參與製造者,一點不為過。更多時候,家裡所買的卜洛克新書,一如朱天心她家一樣,總是被拿走,總要再補。


 


甚至讀著讀著,竟把他與王國維等量齊觀了:


 


「嗚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過,即以生活之苦痛罰之。此即宇宙之永遠的正義也。自犯罪,自加罰,自懺悔,自解脫。」,四月裡,斷斷續續,我一直在重讀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探案。原因是偶然看到王國維〈紅樓夢評論〉這幾句話,忽然隱約理解一些「生命自持」的線索,因而更想靠近卜洛克,貼近馬修.史卡德。有些書,你不論何時讀,總會讀出一些道理。有些書,時候不到,你很難理解。人間無理可推,無謎可解。我所等待的四月的雨,最終還是沒有落下來,但我還有五月可以等。我一次等一天……。


 


奇怪的是,儘管日後卜洛克其他系列一一被引入,我也嘗試找來一讀,卻都不甚入港,從「雅賊」到「殺手」,就是有「隔」,進得去,耽溺不了。這事,跟小說行不行關係不大,純然緣分作怪,緣淺還能說什麼?有位朋友,他是「雅賊迷」,愛跟我鬥嘴,老說柏尼.羅登拔如何如何機智迷人,怎樣怎樣淵博難說,「真正愛書人都該喜歡他!」對此,我想了想,總冷冷一句回嗆:「不會老的不是人,角色而已,喜歡個什麼勁兒?」


 


誠然,「馬修.史卡德」與其他類型小說最大的不同是,馬修肉體會衰老,意志會動搖,道德會踰矩,辦案會潛行由徑,人家給錢他通常都收下,轉個身卻又丟一些到教堂捐獻箱。案件向來不是他的困擾,女人也不是,真正困擾他的,無非紅塵滾滾,該如何照著自己的那一套存活下去,或說存活出來自己的那一套。而幾乎有大半的時間(至少從一九七六到一九八二年,整整六年時間裡,他終於明白且面對「我是酒鬼」這一事實),他都是在跟酒瓶奮戰,To be or not to be?說穿了,馬修既

各界推薦/推薦序


朱天心x朱天文x李維菁x侯孝賢x唐諾x張大春x張國立x陳雪


傅月庵x詹仁雄x劉梓潔x駱以軍x顏忠賢x史蒂芬.金x麥可.康納利……



知名作家和導演,齊聲推薦


 


媒體推薦


 


雖說是屠夫米基的故事,但因著史卡德不斷探究人生中所失去、棄守、妥協的千愁萬緒,才使得這段主角歷程中最為駭人的篇章如此令人心醉。 ──《紐約時報》


 


卜洛克藉著令人難以忘懷、無法抽離的情節,帶讀者進入一個無人能夠倖存的世界,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無人能夠倖存、只求苟延殘喘的世界。 ──《科克斯書評》


 


隨著故事推進到高潮,我們幾乎感受到如莎劇般特有的內心掙扎:身為一介凡夫俗子,該如何在苦海中求得解脫? ─《出版人週刊》



 


內容試閱

完美的夏日傍晚,七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賀蘭德夫婦在六點到六點半之間,來到了林肯中心。他們可能先在什麼地方碰頭—也許是在廣場的噴泉前,也許在大廳,誰知道—再一起上樓來。拜恩.賀蘭德是個律師,在帝國大廈,跟其他合夥人有幾間辦公室。他大概是直接從辦公室過來的,來這裡的人多半西裝革履,他並不需要換衣服。

他大約在五點多鐘離開辦公室。他們家在哥倫布與阿姆斯特丹之間的西七十四街,所以,他還有足夠的時間,去接他太太,再慢慢的走到林肯中心—也就半英里遠近吧,花不到十分鐘時間。我跟伊蓮也是這麼安步當車的散步過來。不過,我們倆的公寓在第九大道與五十七街的交叉口,比賀蘭德夫婦住的地方,總是要近一些。所以看來他們是叫計程車,或是搭公車到哥倫布來的,畢竟這段距離說近也不近,不像是他們走得動的。

反正,他們到了。時間還相當寬裕,可以在晚餐前,先喝上一杯。賀蘭德先生個頭不小,六呎二吋,五十二歲,下巴挺結實的,額頭很高。年輕時是運動選手,現在每天到中城的健身房報到,但是,中年發福的痕跡,終究沒法完全抹去。年輕時的他,好像老是吃不飽的樣子;現在的他,看起來富態穩重得多。賀蘭德先生一頭深色的頭髮,接近太陽穴附近,卻有些銀灰;眼睛是褐色的,一般人會覺得這種眼色的人,太過警覺猜忌,不過,這多半是因為他聽得多,說得少的緣故。

他太太的話也不多,長得很漂亮,雖然不再年輕了,但徐娘未老,風華正茂。及肩的頭髮是黑色的,幾縷紅色挑染,被她整整齊齊的往腦後梳好。她比賀蘭德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