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違於中心與邊陲之間----臺灣當代菁英女同志小說研究【臺灣文學學位論文輯刊5】 | 拾書所

依違於中心與邊陲之間----臺灣當代菁英女同志小說研究【臺灣文學學位論文輯刊5】

$ 205 元 原價 220

內容簡介


從菁英而壓抑的八○年代,

到充滿悲情氛圍的九○年代,

臺灣當代女同志文學如何在新世紀走向多元而大眾化的轉向與質變? 
 



 



臺灣的同志運動,或是學院裡的同志論述,具有高學歷的菁英族群向來是主要的引導力量;而相較於男同志,女同志顯然更流連徘迴於菁英校園之中。然而,菁英女同志角色雖居於較為優越的文化位階,卻似有其無法跨越的邊緣異境,乃至菁英女同志文本長年以來充滿無所不在的憂鬱氣質與死亡陰影。



 



本書探討臺灣當代女同志因性別認同與文化階層的差異,所形成的菁英/邊緣位置游移現象。以九○年代劇烈變動的氛圍中,十分具有「典型」菁英女同志意義的已故作家邱妙津的小說為主,並以其他同時期的女同志文本,例如林黛嫚、張亦絢、杜修蘭、曹麗娟等其他作家的作品為輔,論述女同志小說中的菁英氣質,及菁英女同志不同於社會學研究中所關注的T吧階級女同志的既中心又邊緣的性/別位置與文化位階,並思索這種依違於邊緣與中心的文化位階,其中所呈顯出來的菁英認同與邊緣想像,如何延續並深化性/別位階與愛慾身體的複雜糾結。



 



本書特色



 



★ 從純情童女到愛欲解放,臺灣女同志文學將何去何從?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林佩苓

臺南市人,臺南女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現為臺南一中國文教師。曾獲師大紅樓文學獎、府城文學獎、臺大蘇維熊獎學金,並曾發表單篇論文於《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當代詩學》等期刊。
譯者介紹

目錄


館長序/翁誌聰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範圍

二、研究方法

第三節 文獻回顧

一、性/別論述

二、臺灣同志空間論述

三、臺灣當代同志文學與文化研究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純情「童」女:八○年代前後臺灣女性小說中的菁英認同與女女情愛

第一節 婦運中的菁英認同與女性文學場域

一、 婦運中的新女性:以「秀異」的社會位階改寫女性地位

二、文學院式婦運中的女性文學場域

三、女校教育中的菁英認同與性/別意識

第二節 八○年代女校小說中的女女情愛書寫

一、女性意識與菁英認同

二、菁英女校情愛關係中的「婆」敘事主體

三、菁英認同脈絡下的純情「童女」

小 結



 



第三章  經典「同」女:九○年代女同志小說中的文化菁英位階與性/別邊緣想像

第一節 轉向九○年代:分離主義敘事下的女女愛慾書寫

第二節 經典「同」女:以「拉子」為中心的菁英女同志塑型

一、 菁英「拉子」:九○年代女同志小說中的優秀女同志

二、中心或是邊緣?:菁英女同志迂迴的性/別位階

三、 庸俗群眾或是菁英同志?:游移的性別位階與社會階序

第三節 依違於中心與邊陲之間:菁英女同志的邊緣空間書寫

一、漂移的房間:「拉子」空間書寫

二、性/別「違建」的邊緣空間

三、在「異」鄉與異「國」之外:菁英位置與邊緣想像

第四節 「荒謬的牆」:菁英女同志與親密關係的糾纏

一、「荒謬的牆」:糾結對立的家庭關係

二、「柏拉圖」式的菁英女同志愛慾

小 結



 



第四章  同女漫遊:兩千年網路世代中女同志文學的愛慾書寫與大眾化轉折

第一節  現身與超越?:菁英女同志文學中的積極現身與運動書寫

一、女校情愛的指認與回返

二、菁英女同志愛慾與女同志圈書寫

第二節 延續或轉向?:網路世代後的新世代女同志文學與文化

一、從刊物集結、社團運動到網路交友

二、 拉子離開以後:飄移網路(網絡)中的憂鬱女同志系譜

三、 告別憂傷:網路世代後女同志文學與文化的大眾化轉向

小 結



 



第五章 結論



 



附錄:參考書目


內容試閱

同志文學一直被視為回應臺灣政治解嚴後,社會蓬勃發展而呈顯多元文學現象的一環,尤其於1990年代前後,藉由各項重要文學獎的肯定,在短期間內湧現了質量俱見的同志文學作品,於學院論述中喧騰一時,且與當時社會上烽煙初起的同志運動、社會運動互為表裡,亦與學院中的女性主義思潮、同志理論、酷兒理論的引進互通聲氣,同志文學不僅與臺灣當代的社會文化脈動息息相關,並與社會運動聯結互涉,過往不論從後現代文化視角觀察同志文學發展,或以同志運動觀點切入當代文學之研究,皆累積可觀成果。

在過往的同志文學論述中,經常可見以出櫃、邊緣反抗意識概括同志文學,因此,當1990年代揭竿起義式的同志文學「運動」熱潮逐漸淡化,2000年後同志書寫熱潮稍歇之餘,在過往於結集運動式的反抗霸權路徑之後,如何讓臺灣的同志文學論述承接前緒,開創新局,帶入新對話空間與研究議題的可能性,進而尋訪同志文學作為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析論出隱藏於反抗異性戀霸權的大旗底下,更細緻幽微的同志文學特質,乃為原初的研究動機所在。

在臺灣1980年代後愈趨都市化與城鄉移民之進程中,女性的城市空間經驗與情欲自主,乃至於家庭型態的變化,早已成為解嚴前後女性文學著力刻畫的文學風景之一;而在白先勇的《孽子》發表以來,加以1990年代朱天文的《荒人手記》榮獲時報大獎,同志文學中的男男情欲與城市角落空間書寫,也成為廣受注目的文學焦點。然而,相對於女性文學所著力刻畫的女性自主、情慾與城市空間經驗,與男同志文學所細膩描繪的城市與新公園;出現於1990前後,描寫女女情愛的小說,卻呈顯了另一種迥然不同的文學風景。綜觀臺灣當代的女同志小說,泰半皆以校園作為起點,時時流露出對於重返青春「校園」的眷眷不捨。校園,尤其是高中女校,作為女女情愛故事的重要場景,其來有自,在華文/臺灣的女同志文學而言尤其如此,綜觀1990前後迭獲大獎、廣受注目的女同志文學作品,諸如邱妙津的《鱷魚手記》、曹麗娟的〈童女之舞〉等,在空間選擇上,多仍以接續朱天心《擊壤歌》、〈浪淘沙〉式的女校校園為主;除了校園空間的共通性以外,以文本中所經歷的時間而言,也多僅止於高中女校起始的青春時光,或至多延續至大學,對於進入社會後的情境描繪則多戛然終止,付之闕如。相對於同時期女性文學、男同志文學的情欲、城市、消費等多元面向,女同志文學在時間與空間的建構上,向來皆顯得較為縮限,然而,此類共通性的青春女校敘事,卻隱然成為女同志文學的共通美典,歷久不衰。

此外,於臺灣女同志文學論述中,邱妙津以臺大校園與臺大周邊溫羅汀一帶為主要場景的《鱷魚手記》,無論在學院論述或大眾讀者,都仍為最常被提及的作品;固然,邱妙津於九○年代以《鱷魚手記》同志現身、反抗霸權,而後又自裁於異國的悲劇色彩,在在推使她成為其時社會環境下悲情女同志的代言人,因而聲勢不墜;然而,邱妙津與早在1977年間便以《擊壤歌》、〈浪淘沙〉渲染高中女女情誼的朱天心,不僅同樣以菁英校園為背景,也同樣恰恰具有完全相同的優等生學歷:北一女,臺灣大學,便饒富意義。

另外,再由其他文本中的角色設定看來,不僅是八、九○年代的《鱷魚手記》、《擊壤歌》中的主角就讀於名校,兩千年前後集結發表的張亦絢作品中,也經常以頗具運動集結能量的大學菁英女同志為主角,又如較受大眾關注、翻拍成影像的文本《逆女》、〈童女之舞〉、〈蝴蝶的記號〉等,作為主角的女同志也不約而同皆設

定為就讀當地第一志願高中女校的優等生。推究其因,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無論是臺灣的同志運動,或是學院裡...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