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之曦 | 拾書所

島之曦

$ 394 元 原價 499

內容簡介

為英雄安魂,為歷史解謎
臺灣史小說重磅力作
勾畫百年前波瀾壯闊的文化啟蒙時代


一位是被時代洪流遺忘的熱血鬥士,一位是果敢前衛的美聲歌后,
他們在人文薈萃的大正時代相遇,共結連理。
在1920~30的狂飆年代,夫妻同心追求理想與改革,
活出臺灣人的尊嚴與風範。
 
★珍貴顯影.重現臺灣「狂飆年代」:特別收錄近百幀1920-1940年間珍貴歷史圖像、時代人物與文獻照片
★照亮島嶼的啟蒙曙光:致敬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獻禮
 
一部交織著熱血與真愛、烏雲與天光、琴韻與歌聲的壯闊史詩
從思想啟迪、民主萌芽到臺灣意識覺醒
帶來希望與新生的島嶼晨曦……
 
臺灣史小說名家陳耀昌,繼《福爾摩沙三族記》、《傀儡花》之後,又一重磅力作。隨著作家之筆,彷若回到日治時期,體會了「臺灣社運先鋒」盧丙丁及「臺灣歌唱藝術家」林氏好伉儷之間的才情、使命與志業,也認識了引領臺灣文化啟蒙運動的「臺灣文化協會」,以及政治上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的風起雲湧與興衰歷程。

全書以主角盧丙丁串出那一代掀起「臺灣意識」的各行各路知識份子,呈現1920至1930那個臺灣社會運動最蓬勃的年代,兼又穿插漢生病奮鬥史;同時也藉歌唱藝術家林氏好的故事,帶出1930年代曲盤時期流行音樂盛況,生動刻劃著那個臺灣意識最蓬勃、心靈最熾烈的時代。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自序 島之曦:福爾摩沙臺灣的重生
前言 躁動的靈魂與悸動的歌者
楔子
第一部 月下搖船
第二部 臺灣文化協會
第三部 覺悟下的犧牲
第四部 美臺團
第五部 同胞須團結
第六部 兩地相思
第七部 永樂座
第八部 「跳舞時代」之「紅鶯之鳴」
第九部 悲嘆小夜曲
第十部 樂生院
第十一部 離鄉.歸鄉
後記 漢生.樂生.樂山
 
專文推薦
當第一道曙光鑿穿了鴻濛/吳豪人
他們的臺灣之愛與大眾之愛/陳芳明
推薦
臺灣文化協會一百週年最佳獻禮/王德威
以史實為本,讀小說也讀歷史/吳密察
天光之時/周奕成
臺灣歷史:被遺忘的一隅/林章峯
天佑臺灣/陳郁秀
看見屬於臺灣的黃金年代/張鐵志
在黑暗中尋找光明,永不放棄/廖振富
跨海推薦
響徹臺灣人心的聲音與歌聲──認識盧丙丁與林氏好/下村作次郎
歷史小說中「文學的真實」/若林正丈
大器晚成的作家,以醫德之心寫下歷史的浪漫/野島剛
 
島之曦 ‧ 時代圖集

自序/導讀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作者如神探一般,終於查明了盧丙丁空前絕後的「進出」樂生院,以及隨後不可思議的「被出國/被旅行」,從此人間蒸發的原因,都與統治者的變質墮落(從大正到昭和)與殖民地官僚(公衛菁英與特高警察)間的矛盾密切相關。在推理完成(好吧,雖然大部分是狀況證據),犯人呼之欲出,正值得小說家盡顯本領、大書特書之際,陳耀昌竟然還是讓盧丙丁淡淡地「不知所終」,「後遂無問津者」!

這也未免太不「春天」了。

雖說寫歷史小說講究虛實相間,只不過「實」的功能並不只為「虛」架設背景,還得破除不實之實;而「虛」的目的也不只在於為「實」增添娛樂效果,更負責提出解釋。就本書而言,就是要為亡者發聲,為被侮辱與被損害者平反。縱然無需使源義經變作成吉思汗、無需讓胡太明化身胡志明,但處處皆實,那還寫歷史小說?這是我初次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最無法理解,也最為古人忿忿不平的一刻。

這時候,我剛看完了本書第七十四章,而且以為下一頁就是「劇終」。

沒想到,之後還有足足六章,交代盧夫人林氏阿好。我這才開始逐漸意識到,陳耀昌如此自制的目的。

儘管篇幅似乎分散而不平均,但他仍以盧丙丁夫婦的青壯人生做為全書的兩條主線,讓讀者看到:殖民地的政治啟蒙與文化啟蒙,兩者對殖民宗主國(戰前的日本──以及更重要、更畫龍點睛的──戰後的中國)而言,感受到的危險程度落差甚大。而這不但預示了夫婦未來走向,行將趨於崎嶇或平順,更無言地嘲諷了前後兩個殖民政權本質的差異。

一方面,政治丙丁愈受到總督府的迫害,就愈發顯露我島之曦,即彼島之暮(進入昭和時代的日本)。而藝術阿好在政治丙丁的末路晚年,不但得到殖民者(西歐現代性的亞洲代理人)青睞,居然還能短暫征服/討好下一波殖民者(啟蒙文化上的鄉巴佬),使阿好能夠保全盧氏家族性命,於下一波亂世與黑夜。

我並不是想證明文化藝術的政治騎牆性,或者音符、線條、色彩、影像的艱澀文法,較能掩飾政治不正確。我的意思是,無論政治丙丁或藝術阿好,一旦啟蒙了,就再也回不去奴隸狀態。因此盧丙丁夫婦(與當代臺灣人未來)的命運,無論再如何顛沛坎坷,都已不再是毫無自覺與自決權的原始奴隸狀態了。這就是康德(Immanuel Kant)所謂的不恃外力的精神上成年,也就是啟蒙,也就是第一道曙光。

至於天亮(啟蒙)之後,是風和日麗,還是颳風下雨,並不相干。至少,戰前的我島之曦或彼島之暮,戰後的我島之暮與彼島之曦,無論如何輪迴流轉,直至今日,西側始終是黑暗大陸。

既然《影武者德川家康》裡的德川家康,一開場就被暗殺;《三劍客》裡的主角,其實是第四個劍客,那麼《島之曦》為什麼不能陰暗絕望如暮色?光明來了,黑暗還會遠嗎?何況,如果文學四季之說屬實,即使(像我這種)仍然滿腦子諷刺文類的冬日犬儒,也不妨豁達的效法 Leonard Cohen,躲在地下室,當個自以為在寫聖經的小猶太人。

對我而言,書名之謎到此算是解開了,但只解開了三分之二。還差一個碎片,最重要的碎片。因為第一道曙光,同樣照耀在本書的變奏曲,也就是「痲瘋/癩病」──漢生病的情節上。

近代以前,「痲瘋/癩病」是「天譴」(死亡政治,至死方休),近代之後是「國恥」(生命政治,無所遁逃)。所以盧丙丁沒有被殖民者打敗,卻因罹患此病,而第一次在小說家筆下意志消沉,生無...

各界推薦/推薦序

島之曦‧真摯推薦

下村作次郎(日本天理大學名譽教授)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歷史學者)
吳豪人(臺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
林章峯(林氏家族代表人)
若林正丈(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
陳芳明(作家、政治大學臺文所講座教授)
陳郁秀(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
張鐵志(作家)
野島剛(作家、資深媒體人)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文所教授)

第一道啓蒙曙光確然存在。儘管曾經被極力忽略掩蓋,小說家陳耀昌,仍然奮力揭開了一絲縫隙。 ───吳豪人(臺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摘自「專文推薦」)
 
小說精妙之處,便是在抗日與抗病之間,拉出一條愛情故事。林氏好與盧丙丁夫妻一起走在時代的最前端,同時開創了社會風氣。陳耀昌在描述他們的愛情故事時,其實也融入他們的臺灣之愛與大眾之愛。───陳芳明(作家、政治大學臺文所講座教授)(摘自「專文推薦」)
 
本書真的是得其所人的作品,也將是承擔漢生病文學一部分任務之作。同時,透過盧丙丁與林氏好的人生,我們可以看到臺灣史的描寫,在作品中充滿了響徹臺灣人心的聲音與歌聲。 ───下村作次郎(日本天理大學名譽教授)(摘自「跨海推薦」)
 
我們見證一對臺灣菁英伉儷的浪漫情懷,而這樣的情懷在工運、反殖、爭取主權在民的呼聲中,顯出更大的寄託和更深遠的抱負。經由陳醫師的大作,盧丙丁、林氏好的故事終於浮出地表,獲得遲來的重視。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摘自「推薦」)
 
此次陳醫師的小說,讓這對被分別認識的夫妻攜手一起出現,並且以這對夫妻為中心將同時代的臺灣文化運動、社會運動的進程與基本的人際關係都給描繪出來了。因此,也可以當成1920至1930年代的臺灣文化運動、社會運動史來閱讀。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歷史學者)(摘自「推薦」)
 
透過丙丁和阿好,我們看到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身不由己的波折,看到蔣渭水與林獻堂諸君子被思潮拖曳的衝突,看到早期痲瘋病人的苦痛,這些黑夜與雷電。但我們也看到臺灣人盼望現代文明進步開化的曙光。 ───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摘自「推薦」)
 
陳醫生驚人的耐力以及過人的文筆及文思,讓我極為佩服。……這是「下輩可知頂輩代誌」重要的成就。───林章峯(林氏家族代表人)(摘自「推薦」)
 
我在小說中的某處看到象徵臺灣近代史重要脈絡多重匯聚,一種歷史的「關口」之場景,並深受感動───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人自身追求現代性的文化運動,以及社會運動時代之結束;夾雜著統治國家更替的動亂,而進入漫長沉潛時代的入口;從抑制傳染病和行政的現代性,轉向尊重醫療人權的現代性,這個既深且長的苦澀時期之開端……───若林正丈(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摘自「跨海推薦」)
 ...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