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 | 拾書所

近月

$ 221 元 原價 280

內容簡介

愛是什麼?
需要被愛又是什麼?
而當我們找到愛或被愛的同時,是否能完好保有自我……

繼第一本小說《蘇西的世界》暢銷後,艾莉絲.西柏德經過多年的沉澱才出新書,這一次她大膽嘗試描寫中年女性的困境。
克萊兒和海倫是一對被關在一場殘酷關係中的母女,彼此卻已成了對方生活的中心。但是在大大出人意表的開場中,海倫跨過了一道她從未想過會踰越的界線。
她幾乎毫無意識地採取行動,彷彿她長久以來就想這麼做了。

海倫與她年邁失智的母親克萊兒,透過一場母女的慘劇檢視女性的一生,直視生命的殘酷。
接下來的24小時內,海倫來到一個新的十字路口,當她面臨抉擇時,過往的生命片段一一浮現眼前。
過去這麼多年來她處心積慮要贏得母親的愛,如今她自由了,但這卻是太危險也太不能把握的自由。

希柏德安排的這場「消失的母親」悲劇搬演出的母女情節,保證令人屏息讀完。
希柏德在《近月》一書中探討了家人之間的情感糾結、犧牲的意義,以及把我們與潛藏的瘋狂衝動分開的那條細細的界線。
蘇西如果沒有在14歲死去,或許就會是49歲的海倫。

同樣是暴力事件,希柏德這次從加害者的心理角度出發,如同希柏德自己經歷過的暴力事件,她總是想探出女性與暴力的深層關係。
不同於《蘇西的世界》,《近月》技巧難度更高,主述者海倫的記憶顯得凌亂不連貫,甚至是不完整,且49歲的女性,內心累積的失望與快樂,比14歲的世界更 幽微。

「我想妳媽只是沒那麼完整,」他說:「生命大部分都只有近似,沒有徹底的東 西。」
「就像月亮。」我說。
一彎細細的月低垂在半空中。
「沒錯,」他說:「月亮其實一直都很完整,但我們無法時時刻刻見到,我們看到的,是近月,或不那麼純粹的月亮,其他則藏在我們的眼睛之外。月亮只有一個, 我們跟著它在天空的步伐,生活也受其規律、潮汐影響。」
「沒錯。」
我知道我應該要去理解我爸話中深意,然而我所明白的卻是,我們百脫不了自己,也擺脫不了我媽。不管我到哪裡去,她都會在。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艾莉絲‧希柏德 (Alice Sebold)

畢業於加州大學Irvine分校,1999年曾將自己大學時代遭受強暴的經驗寫成自傳Lucky(中文版譯名為《折翼女孩不流淚》),《村聲雜誌》曾推薦她為「最具潛力的作家」,小說處女作《蘇西的世界》,未上市先轟動,女作家Anna Quindlen在電視節目力薦這部作品給觀眾,甫上市就擊敗暢銷排行榜的老牌作家,榮登冠軍寶座,在紐約時報排行榜上全年聲勢不墜,書評界一片讚嘆,美國書卷獎得主Jonathan Franzen更力挺她的作品有大師風格。希柏德在接受《出版者周刊》訪問時曾說,她之所以會書寫暴力,是因為她相信暴力並非不尋常之事。她視暴力為生命的一部分,而且她認為若我們要將遭受暴力的人和沒有遭受暴力的人分開來,將會有麻煩。
希柏德曾為《紐約時報》及《芝加哥論壇報》撰稿,現與先生、也是知名作家Glen David Gold住在加州。 譯者介紹 史寬克

臺大外文系畢,文字工作者。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各界推薦/推薦序

「伴隨著如浮標般漂浮的黑暗睿智的是,那條分隔清明與瘋狂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模糊界線,使得《近月》既令人不快又十分吸引人。」──《舊金山紀事報》

「從《近月》開場的第一行……我們就認出了希柏德的手筆:她那貼近感官然而毫無瑕疵的平直用語,在她創造的這個世界中尖銳與陰森交織纏繞。」──《休斯頓紀事報》

「希柏德仍然可以寫出優美而陰森的場景。」──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希柏德那一瞬不眨的作者之眼是她的品質保證:越是作家不願去看見或感覺或承認的可怕事物,她越是盯住不放。」──《時代雜誌》

「輝煌地步步進逼,殘酷地誠實,以及正中心所結的那個無比難解的結……以如此寬大的智慧描寫,以致這本小說的優雅出色超越了它的恐怖的細節展演。」──《波士頓環球報》

「艾莉絲.希柏德不只才華洋溢而且膽子很大。」──Arizona Republic

內容試閱

給Glen,永遠



第一章



當一切已仁至義盡,殺掉我媽自是理所當然。突如其來的癡呆,往往裸露出一個人的核心。我媽那部分早已腐壞,像是放了幾星期的花瓶瓶底發臭的水。與爸初相識的她,曾是如此美麗,即使到很後面生下我,愛人的能力也還在,但那一天當她抬眼望我,這些都已隨風而逝。



如果我沒有接起電話,我媽運氣不太好的鄰居凱瑟太太,應該會繼續打貼在我媽杏仁色電冰箱上的緊急電話名單。但實情是不到一小時,我就匆忙奔回我出生的房子。



正值十月涼爽的早晨。我一進門,就看到我媽直挺挺地坐在扶手椅上,一個人喃喃自語,身上裹著條毛海披肩。凱瑟太太說,早上她拿報紙到門口,我媽竟然不認得她。



「她想用力把門關上,」凱瑟太太說:「尖叫到好像我拿熱水潑她,妳可以想見這不忍卒睹的一幕。」



像是化身為圖騰,我媽坐在那張鋪綿的紅白色扶手椅上,自我爸死後,這張椅子已陪她超過二十年。她在椅子上慢慢老去,先是讀書做做針線,後來眼睛不行了,天一亮就盯著公共電視,直到晚餐後在電視前睡著為止。最近這一兩年,她甚至不再吵著要開電視,只是坐在椅子上。我大女兒愛蜜莉每年聖誕節都會寄來紗線,她經常把一坨坨紗線放在大腿中央,像有些老婦人拍拍貓一樣輕撫線團。



我向凱瑟太太道謝,請她放心,事情我來處理。



「妳知道是時候了,」她從前門下台階,轉過身說:「她一個人住在這房子實在是太久了。」



「我知道。」我把門關上。



凱瑟太太走下前門的台階,順便帶回三個她在廚房看到的大小不一的空盤,她說是她的,這我相信。我媽的鄰居都是神的子民,我小的時候,她還抱怨過附近馬路上的東正教教堂,毫無道理地把人家喚做「那些愚蠢的神聖二愣子」。但也是這群人會召集底下的人,以確認這位房子年久失修的怪老婦人還有得吃有得穿。一旦遭盜匪威脅,呃,女人獨居就是不妥。



「有人住在牆壁裡。」她不止一次這樣說,但直到我在小時候的床旁邊找到保險套,我才把兩件事兜起來。原來偶爾幫我媽修東西的曼尼,會把女孩帶到樓上的房間。我跟凱瑟太太說這事,也找了個鎖匠。但我媽拒絕搬家並不是我的錯。



「媽。」身為她唯一的孩子,也只有我會這樣叫她了。她笑笑地抬頭看我。



「狗娘養的。」她說。



所謂癡呆,有時你會感覺他們好像是跟著真理雲遊四海去了,彷彿已練就看穿皮相的本事。



「媽,我是海倫。」我說。



「我知道啦!」她對我咆哮。



她雙手緊握住彎彎的扶手處,熊熊怒火像不受控制的獸爪,我知道她壓制得很辛苦。



「那很好。」我說。



我站在那好一會,意識到一個不變的事實是,她是我媽而我是她女兒。我想這只是開場,碰面常有的不愉快還沒開始。



我走到窗邊,拉起條破布繩把金屬百葉窗打開,外頭我小時候住的院子雜草叢生,灌木叢與樹木原來的樣子,和其他同伴玩耍的地方都難再尋,不過我媽的行為傳開後,我就沒有了玩伴。



「她是三隻手。」我媽說。



我沒有轉過身。我望著一株藤蔓已攀上院子角落的高大杉木,占據住我爸以前做...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