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 | 拾書所

修正

$ 357 元 原價 420

內容簡介

我們渴望被理解,
渴望藉由修正與調整,跟被認可的自己相遇。

我們想要回到的是關係可以修復、跌倒可以被扶起的家裡;
希望在迎向世界的時候不用回頭看,就確定家在那裡。

《時代》雜誌譽為最偉大的小說家,震驚文學世界之作

2001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得獎作
2005年入選《時代》雜誌百大英語小說

這是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唯有解開那些未被承認的過往,回家的燈才會真正明亮……

在傳統、保守的美國中西部小鎮聖猶達郊區,住著藍博特一家人。老爸爸艾爾佛瑞的帕金森氏症日益惡化,神智也開始走下坡。老媽媽依妮德持家、養育孩子將近五十年,卻始終不知道怎麼為自己而活。長子蓋瑞是銀行副總裁,顧家、愛妻、名利兼享,但「優秀」並沒有讓他得到妻兒的認同,妻子拿憂鬱症當令箭,打壓他在家中的地位,連帶他也懷疑起自己的精神狀態。

次子齊普,原本勝券在握的大學教授終身職,因一場師生醜聞而毀,頓失人生座標的他展開一場身心大逃亡,異鄉小國立陶宛的「事業」讓他恍若重生,以為可以徹底遠離紐約的生活與聖猶達的家人,遠離那個不堪回首的自己。小妹丹妮絲美麗、聰明又事業有成,但這些填補不了她始終缺乏的自信,當她發現連最「正常」的婚姻歸宿也不能給她庇護時,無助地開始在每一段感情關係裡浪擲自己,迷走在異性與同性戀情的邊緣。

連續八年沒有在家鄉過聖誕的依妮德與艾爾佛瑞,希望在自己的生命凋零前,在大家一起住了幾十年的老家團聚,過最後一次聖誕節,但早已遠走東岸生活的三個孩子有千百個不願回家的理由。聖誕是充滿喜悅與奇蹟的佳節,這對鄉間平凡老夫妻的平凡的願望,真的能夠實現嗎?

繼《自由》之後,法蘭岑問鼎全球文壇的重要作品《修正》,終於要在繁體中文的世界出版了。除了一樣長篇外,法蘭岑展現出完全不同的精采。

讀者想要的小說元素,這本書應有盡有——《紐約時報》書評

故事從虛擬小鎮上老房子裡一對老夫妻的生活樣態開始,四、五十年的婚姻過下來,對彼此只剩下「互不干擾、相安無事」的期待。於是,在三層樓大的空間裡隔著樓層想「聽」對方的動靜(卻聽不到);於是,「雜物vs.好物」的認定及地盤攻防戰,每天比兩老的對話還殷勤地展開。

三個早已搬到美國東岸生活的孩子,長子有事業、有家庭、有名銜、有財富;次子有學術地位、有聰明才智、有冒險性格;么女時尚美麗、才華洋溢、能力出眾。但他們各自有對家、對感情的內心衝突得想辦法處理,也有自我價值認知的空白待填補。法蘭岑透過高潮迭起的劇情發展,讓人物遊走在教授與嬉皮、健全光鮮與壓抑憂鬱、男女歡與女女愛、文青與黑幫、紐約靡華與立陶宛追殺、發明家與被迫害者、情慾與情愛、誠實與謊騙、盲從與棄守、求生與求死、最想愛人與最得不到愛……之間活靈活現,讓讀者在這架構看似簡單的家庭故事裡,讀到豐富、超越想像又極度真實的世界。

我小說中的家庭,是一邊完美地運作,一邊被折磨人心的衝突撕扯——法蘭岑

原生家庭幾乎是個人性格、觀點的養成藍圖,與家人之間的愛怨糾葛,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態度與角度,影響力甚至可以持續數十年。而那些始終被壓抑到記憶底處、未被完成的解釋、未被承認的傷害,讓回家這條路變得何其漫長。

這本小說除了談家庭,更不改法蘭岑以小窺大,進一步省視美國、批判美國的本色。從經濟到文化,從表象的華美到泡沫化後的坑疤,法蘭岑下筆絕不手軟。這個許多人追求的美好國度,法蘭岑並不驕傲,也不寬貸。

我們一直在等這樣一本小說——《君子》雜誌

這是被美國《時代》雜誌譽為最偉大小說家的強納森.法蘭岑,在2001年911事件前幾天出版的一本關於「回家」的小說,他以這本小說震驚世界文學讀者,拿下美國國家圖書獎、獲普利茲獎提名,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宋瑛堂

台大外文學士,台大新聞碩士,波特蘭州立大學專業文件碩士,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斷背山》、《美國牧歌》、《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單身》、《幸福的抉擇》、《全權秒殺令》、《賴瑞金傳奇》、《馭電人》、《大騙局》、《數位密碼》、《創意無限公司》、《冷月》、《永遠的園丁》、《蘭花賊》、《宙斯的女兒》等書。

各界推薦/推薦序

鍾曉陽 專文讚嘆
王浩威、朱天心、張大春、陳玉慧、陳俊志、詹宏志 口碑推薦

好評推薦

◎《修正》毋寧是法蘭岑個人的一次小小的復仇,一次絶境反擊,在網路稱霸影像稱雄的虛擬世界領土上,為文學為書寫扳回了一城。——作家 鍾曉陽

◎這一家人被責任和義務捆縛在一起,被愛與罪來回折磨,與那些循環往復的需要奮戰:諒解的需要、解釋的需要、解開未被承認的傷害(它們被深深埋在壓抑的記憶裡)之謎的需要。——《紐約時報》書評

◎讀者若愕然驚嘆,情有可原。——《華爾街日報》

◎讀者想要的小說元素,本書都有。故事列車徐徐前進,大家都希望永遠不要到站。——《紐約時報》

◎我們一直在等這樣一本小說……令人震驚地剖析一個家庭如何崩壞……『當代小說』當如是。——《君子》

◎強納森.法蘭岑從浮想連篇的關於婚姻、家庭、整體文化的意識中構建出一部具有極強感染力的小說。——《大都會》、《白噪音》作者,美國知名作家唐.德里羅

◎只要有說故事的雄心,就能說穿現代生活百態,本書儼然是後世作家的榜樣。——《舊金山記事報》

◎這該不會二十一世紀第一本創世紀鉅作吧﹖——《村聲》

◎慧黠奔放、詼諧、字字珠璣。——《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真摯誠實得驚人,璀燦奪目。——《波士頓地球報》

◎一部天才型傑作……這部小說如此俏皮詼諧、如此滔滔雄辯、如此令人心碎地美麗。——《她》

內容試閱

秋季冷鋒橫掃大草原,暴斂猖狂。你感覺得到:壞事即將降臨。太陽斜掛空中,是一盞輔助燈、一顆冷卻中的恆星。一陣接一陣的騷亂,樹木躁動不息,氣溫直直落,北國萬物近尾聲的常態。在這兒,院子裡不見孩童。落在枯黃草坪上的影子愈拖愈長。紅櫟樹、針櫟樹、雙色櫟的果實如雨,打在已經付清房貸的民宅上。空臥房的防風窗在打顫,烘衣機打嗝似時斷時續地嗡嗡作響,吹葉機發出鼻子噴氣般的聲音,在地採收的蘋果存放在紙袋裡等待熟成,早上艾爾佛瑞.藍博特油漆情侶籐椅後用汽油清潔油漆刷,汽油的味道瀰漫在空氣裡。
在聖猶達郊區的老人國,下午三點是個充滿威脅的時刻。艾爾佛瑞在藍色的超大椅子上醒來,他吃過午餐就沉沉睡去,這時睡飽了,五點之前卻沒有地方新聞可看。無事可做的兩個小時是危機隱伏的死角。他使勁起身,站在乒乓球桌旁,豎起耳朵想聽依妮德的動靜,卻聽不到。

響徹整棟房子的,是一種只有艾爾佛瑞與依妮德才聽得見的警鈴聲;是焦慮的警鈴,就像小學消防演習時電動桿急急敲打大鐵盤,讓學童們奪校門而出。警鈴已經響了太久,久到藍博特夫婦的聽覺痲痺得聽不出「鈴響」傳達的警示訊號;任何一種聲音只要持續得夠久,你就能好整以暇地搞懂它的組成元素(就像只要瞪著隨便一個英文單字夠久,它就會自動分離為一串無生命的字母)。你只會聽見鈴舌急速擊打金屬共振器的聲音,不是純音而是連續的粗糙敲擊聲,被哀悽的泛音覆蓋過去。鈴響綿綿數日,最後融為背景,只有在老夫或老妻凌晨渾身大汗醒來時,才警覺到腦中有個鈴響不停,何時開始已經記不起。鈴聲持續幾個月後,幻化為聲外之聲,音波的起落已非壓縮波的線條,而是他倆對這種聲音一種緩之又緩、盈缺復始的意識。這樣的意識,在天氣本身帶有焦慮色彩時特別亢進。那時依妮德與艾爾佛瑞—她正跪在用餐室地板上,打開抽屜;他在地下室審視有如災難現場般的乒乓球桌—才察覺到焦慮高漲,瀕臨爆發。

引發焦慮的折價券,跟精心製作的秋色系蠟燭一起放在抽屜裡。折價券以橡皮筋攏成一堆,依妮德發現有效期限(廠商常以火紅色畫圈註明)已過數個月、甚至好幾年:這堆已全數失效的折價券總計一百多張,面額超過六十美元(若在折價額加倍的丘茨維爾超市,可抵用金額可能高達一百二十元),大力士除霉清潔劑抵六角,埃克塞德林止痛藥抵一元。失效太久了,這些日期形同古史;警鈴已響了多年。

她把折價券推回蠟燭堆中,關上抽屜。她找的是一封幾天前寄來的掛號信。那天,艾爾佛瑞聽見郵差敲門後喊:「依妮德!依妮德!」喊聲大得淹沒她扯開嗓子的回應:「艾爾,我正要去開門!」他繼喊依妮德,愈走愈近。由於寄件人是埃克桑企業,地址是賓州軒克斯維爾鎮工曲東路二十四號,也由於依妮德略知埃克桑的來意,想瞞著艾爾佛瑞,因此趕緊在前門四、五公尺處找個地方把信藏起來。艾爾佛瑞從地下室走出來,吼聲像推土機似的:「有人在敲門!」她也回嚷著:「是郵差!是郵差!」艾爾佛瑞搞不懂這複雜的一切,搖了搖頭。

依妮德總覺得,若非每隔五分鐘就要煩惱一次艾爾佛瑞的狀況,她自己的腦袋必能清楚起來。但她再怎麼努力,也喚不起艾爾佛瑞對生活的興趣。她鼓勵他重拾冶金嗜好時,他望著她,彷彿她瘋了。她問他要不要去院子裡找點事做,他推說腿痛。她提醒他,她每位朋友的先生都有個人嗜好(大衛.順普喜歡研製彩色玻璃,科比.魯特喜歡為築巢中的紫紅朱雀建造精巧的瑞士小屋,恰克.麥斯納喜歡每小時查看投資組合的損益),艾爾佛瑞聽了一臉不高興,彷彿他正忙著什麼大事業,她卻試圖害他分心。

而他在忙什麼大事業?為門廊傢具補漆?他從九月初勞動節那天開始重新粉...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