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語言 | 拾書所

另一種語言

$ 221 元 原價 280

內容簡介

以另一種語言寫作,象徵著動手拆毀一切,象徵著從零開始。
它來自虛無,每個句子都看似無中生有。


「這是一本旅遊之書,不算是地景遊記,反倒像是心路遊記。講述離鄉背井的歷程、迷失的狀態、探索的心路。講述一段時而刺激、時而累人的旅程。這是段荒謬的旅程,畢竟,旅人從未抵達她的目的地。

這是一本回憶之書,充滿了隱喻。講述尋覓、成功、不斷吃敗仗的點滴。講述童年與成年,講述一段演化、或應説是革命的進程。這是一本關於愛與痛苦的書。講述新的獨立,還有同時出現的新依賴。講述協力合作,也講述孤獨境界。

我認為這本書既優柔,同時也很大膽。是既私密又公開的文本。一方面,它是萌生自我其他著作。主題終究沒變過:身分認同、疏離、歸屬。但包裝與內容、身體與靈魂,全變了樣。」

本書特色

★    普立茲文學獎得主,久未推出新作的鍾芭.拉希莉優美散文新書《另一種語言》,從學習義大利文為起點,帶領讀者橫渡語言之海。

★    《另一種語言》收錄兩篇鍾芭.拉希莉以義大利文創作的短篇小說。

★    《另一種語言》獲維亞雷吉歐–維西利亞國際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Viareggio-Versilia)。

★    拉希莉的新作品展現了她極高的天賦。——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孩子》作者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李之年

成大外文系畢,英國愛丁堡大學心理語言學碩士,新堡大學言語科學博士肄。專事翻譯,譯作類別廣泛,包括各類文學小說、科普、藝術、人文史地、心理勵志等,並定期替《科學人》、《知識大圖解》等科普雜誌翻譯文章。近作有《This is 安迪.沃荷》(天培)、《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商周)等。

Email: [email protected]

目錄

作者註

橫渡彼岸
字典
一見鍾情
流亡
對話
一刀兩斷
字典伴讀
蒐字集詞
日記
故事
換衣記
脆弱的避難所
永不可及
威尼斯
未完成式
毛頭小子
二度流亡

三角形
變形記
探入深幽
鷹架
微光
後記

致謝

自序/導讀

我花了一年多宣傳我的新小說《低地的風信子》(The Lowland)。小說中的人物的際遇,我未曾經歷過。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從未發生在我身上。我知道書中主要的地方,情節也是依據真實事件改編,但事件本身我不記得,也沒印象。現實播下種子,其餘全由我想像。

記者或評論家不只一次當著我的面,堅稱我寫的是自傳小說。我憑空杜撰的情節與角色,竟然被視為在寫我自己,每次都令我咋舌,也令我惱火。

我寫的書,輪不到我來評。我只想區分創自作家知識與好奇的寫實小說,和自傳小説的不同。

《另一種語言》不一樣。書中一切幾乎都發生在我身上。我已解釋過,它的前身算是日記,算是一種私密的文本。它是我最貼身、也是最公開的作品。

就連我初次用義大利文寫的小說「換衣記」,寫的也是我自己。這我無法否認。故事以第三人稱寫成,雖稍作了修改,但主人公就是我。那個下著雨的午後,我來到那棟公寓。故事中描述的一切,都是我所見、所觀察。和主人公一樣,我弄丟了一件黑色毛衣,出盡洋相。我一頭霧水、焦躁不安,就跟她一樣。幾個月後,我將此真實經歷寫成一個故事。過了快兩年後所寫的「微光」,則是一則虛構的故事,但也是基於自身經歷:故事開頭主人公的夢,是我做過的夢。

我一直以為,比起直接取材現實,虛構可有更多創作自主權。我偏好操弄真相,卻也想原汁原味地如實呈現。身為作家,逼真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寫了這本書之後,我的想法卻變了。

虛構也可是個陷阱。憑空杜撰的人物,必須像是真實人物──難就難在這兒。描寫一個我從未住過的真實地方,營造出我不知曉的歷史時代,是個挑戰,尤其是在《低地的風信子》中。為了擬真那個世界、那個時代,我研讀了不少資料。從第一本書開始,我就營造了父母生長的城市加爾各答。對他們而言,那裡是個幾乎已消失的遙遠之地,因此我才想辦法透過書寫,來消弭距離,讓故土現形。

如今,我不再覺得非得將失落的國家歸還給父母。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接受我的書寫不必如此任重道遠。這麼看來,《另一種語言》可說是我以成年人的身份所寫的第一本書,從語言的角度來看,也是我以孩童的身份寫的第一本書。

身為作家,我仍鍥而不捨地追尋真相,但我沒那麼追究事實性的真理。在義大利文中,我逐漸往抽象靠攏。地處何方未明,到目前為止,角色都沒有名字,沒有特定文化身份。我想,如此一來,書寫便算得上是不被真實世界侷限。現在,我設定的背景較不明確。馬諦斯將他的新技法比擬作飛翔,這也是為何我明白他所言。書寫義大利文時,我覺得雙腳騰空,不再落地。

是什麼驅使我換新方向,朝較偏自傳、較抽象的書寫靠攏?我發覺,這說法自相矛盾。較私人的觀點及較迷離的筆調,是源自何方?肯定是源自語言。在這本書中,語言不只是工具,還是主題。義大利文一直是面具,是濾器,是宣洩管道,是手段。沒有疏離,我什麼都創造不了。正是靠著這個新疏離,我才得以真面目示人。

這本書令我又愛又恨,或許一直會如此。一方面我引以為榮。我跋涉好久,才走到這一步。字字都是我掙來的:一切都不是白白得來的。一切均來自我的決心。一路走來險阻重重。我能構思、起草、出版這本書,簡直有如奇蹟。這本書出自肺腑、表裡如一,我認為它是真品。

另一方面,我怕它是本膺品。我對它沒安全感,有點難為情。雖然現在它有了書封,也經裝訂,有形有體。我仍怕它是來亂的...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人推薦

    張亦絢(作家)、阿潑(文字工作者)、陳思宏(作家)、陳榮彬(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感動推薦

拉希莉的新作品展現了她極高的天賦。——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孩子》作者

對任何一位學習並且嘗試運用陌生語言的人來說,《另一種語言》彷彿是知己,寫出那些泅泳的感受;對那些已無法順暢使用母語、迷失在某種主流/霸權語言裡的族群而言,《另一種語言》也道出了他們的迷失與掙扎。至少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學習各種外國語言,總是充滿各種碎唸,同時深怕母語(台語)從自己身上流失。
世人習慣以語言畫出國族邊界,卻不知人類既是被動受語言框定,也能主動在某種語言中找到居所。認同、流離與文化語言的關係,一向是社會人文科學研究的核心,語言與存有更是哲學的命題。這本由南亞裔美國作家以義大利語書寫而成的散文,以文學的方式實踐並拆解那些複雜的理論,而這或許就是「語言」的魅力。——阿潑(文字工作者)

《另一種語言》讓我熱淚盈眶到時時擦眼鏡:太美了!真摯永遠是文學最困難的領域,不只需要有感情,更要有素材與技巧,《另一種語言》是三者兼備的鑽石之書。拉希莉有卡夫卡般的冷眼,表現起來不無徐四金般的小劇風。這既是對癡情最不狂亂的剖析,也是對苦痛絕不走音的歌唱──義大利語、孟加拉語與英語──她似周旋的戀人,如何追求這一位?為何拋棄這一位?懸疑、迷人、充滿愛的哲理;不可思議的日常生活政治細緻,感人肺腑。——張亦絢(作家)

知名美國小說家鍾芭.拉希莉這本書是記錄她學習義大利文的自傳,也是一本探討跨文化現象的絕妙散文,她的際遇印證了『語言是存在的居所』這句名言:無論學習母語或外語,語言學習都不只是一種學習,也是我們每個人生命的一部分。她用充滿豐沛情感的語言,還有種種精妙的比喻來描繪自己與義大利文的情緣,把這種多情的語言當成情人,學習過程彷彿談戀愛一樣充滿挫折、迷惘、眷戀,時喜時悲,讀來令人手不釋卷。——臺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媒體讚譽:

賞心悅目……最為獨特的自傳。義大利這個國家長達好幾世紀沒有統一的語言,難怪像鍾芭.拉希莉這樣極具聲望的作家會受它啟發,以流亡的概念鋪陳她的散文……《另一種語言》以不同的文風呈現同一位的作家──以一種新的筆調。──《紐約時報書評》

精彩動人……在這部書名取得十分貼切的回憶錄中,這名普立茲獎得主小說家記述了她努力學習義語、書寫義語的經歷……對拉希莉來說,義大利文是她的第三語──她母親説孟加拉語──她講述了為何自己受義語吸引、習語時遇到的種種困難、為了寫作移居羅馬的經歷……雖然書中也提及單字、文法、發音,拉希莉卻對和義語打交道如何影響她的寫作和身分認同更有興趣。她的回憶錄也充滿了對寫作和語言的評論,句句令人難忘。「我為何而寫?」她問道。「為了探究存在的奧祕。為了親近我身外的一切。」作者坦率自謙地記述了在文字間找尋自我的歷程,十分感人。──...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