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斧男孩.落難童年求生記:紐伯瑞文學獎暢銷作家Gary Paulsen自傳小說 | 拾書所

手斧男孩.落難童年求生記:紐伯瑞文學獎暢銷作家Gary Paulsen自傳小說

$ 277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紐伯瑞文學獎」作家蓋瑞.伯森自傳小說

※《手斧男孩》荒野求生故事的初心與原點

最真實、最感人的精采童年故事!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童書(中高年級)

 

糟糕的大人、善良的大人,以及被迫求生的小男孩。

父母是酒鬼,學校如地獄,

只有森林和圖書館是男孩的安全堡壘……

 

這一次,蓋瑞.伯森帶來自己親身經歷的精采故事,

不只要在荒野求生,更要在充滿惡意的世界存活下來。

 

***

「家」是他沒有的東西,從來沒有過。

 

二戰末,五歲的男孩獨自搭乘長途火車,離開母親和芝加哥城,來到北方的阿姨家農場。在農場裡,來自都市的男孩第一次撿雞蛋、釣魚、騎馬、划獨木舟、跟鵝群打架,種種大自然初體驗讓他大開眼界,每天都過得刺激又好玩,更在這裡找到了家的溫暖。

 

某天,母親突然現身農場帶走男孩,搭船前往菲律賓美軍基地與男孩父親團聚。沒想到這竟是一切噩夢的開始──面對成天酒醉的父母,他從此變成了沒有家的孩子。白天,他在廢墟與暗巷間潛行,到森林中自己打獵覓食,在酒吧賺取微薄薪資。夜晚,他窩在地下室裡過夜,與老鼠為伴。

 

男孩逃學也逃家,一心只想趕快長大。在一個寒冷的冬夜,他遇上一位善良的圖書管理員,她不但帶領男孩打開閱讀的大門,還送給他一份珍貴的禮物,讓他漸漸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賦……

 

──徘徊在森林與圖書館之間的童年,苦中作樂、笑中帶淚的動人成長故事──

 

本書特色

紐伯瑞文學獎作家蓋瑞.伯森自傳小說

最受青少年喜愛的故事大師蓋瑞.伯森,帶著親身經歷的成長故事回來了!

本書雖是自傳,讀來卻像是小說,揭開創作不輟的故事大師未曾吐露的真實年少故事,是八十歲的蓋瑞.伯森以智慧老人之魂神入當年的小男孩,回看人生關鍵轉捩點的原點之書。

 

《手斧男孩》荒野求生故事的初心與原點

沒有這本書裡發生的一切,就沒有《手斧男孩》!如果《手斧男孩》系列六集你還看不過癮,更不能錯過這部堪稱一切冒險起源的真實故事。除了精采有趣的荒野求生,本書更將帶領讀者經歷一個孩子為徬徨心靈尋找到出路的動人成長之旅。

 

一個關於勇氣與成長的感動故事

這本成長回憶錄就像《少年小樹之歌》遇上《頑童歷險記》,記錄下男孩在大自然中每個悸動的第一次,也寫下男孩如何以天真的眼睛、幽默的話語看待大人的世界,是讓人看見如何在黑暗中拾起勇氣、努力活過每一天的希望之書。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第一部 農場
‧ 一九九四年
‧ 自己的房間

第二部 河流
‧ 帆布獨木舟
‧ 尋找菌菇
‧ 打雜任務和馬上瞌睡
‧ 土糖果
‧ 鵝群戰爭

第三部 船
‧ 水痘
‧ 鯊魚
‧ 馬尼拉
‧ 街頭老鼠

第四部 十三歲
‧ 安全的地方
‧ 計畫
‧ 思考事情
‧ 圖書館
‧ 圖書管理員
‧ 書
‧ 故事

第五部 軍人
‧ 一九五七年
‧ RA27378338
‧ 旋轉墜落

各界推薦/推薦序

 

宋怡慧│作家、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偉文│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崇建│親子作家

林怡辰│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繪本作家

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蔡淇華│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感動推薦

(按姓名筆畫排序)

 

媒體盛讚──這部文學瑰寶是為所有愛書人而寫的

.「伯森以全然的誠實與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感述說他的成長歲月……不分年齡,這部文學瑰寶是為所有愛書人而寫的……一本令人驚嘆的回憶錄,就像他的得獎小說一樣,能讓讀者深陷其中。」──Shelf Awareness星級書評

 

.「也許很難讓人相信,關於堅毅的故事竟會如此振奮人心。一個孩子可能在困苦中成長,也可能在安適的環境長大,然而成長之苦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從蓋瑞.伯森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該如何克服它。」──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讓人忍不住咬緊牙關翻開下一頁……文筆優美、充滿令人驚嘆的細節……身為讀者的我不禁為之著迷。」──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書評

 

.「一個講述韌性與創傷的生存故事,動人且充滿希望。」──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書評

 

.「層次豐富、扣人心弦的閱讀之旅,完全不會刻意要讀者共情,卻如此有感染力與張力。既明亮有趣又帶著黑暗的哀傷,其特別之處在於能夠誠實地談論艱困的主題……讀者將全然墜入這超越一切困難與傷害的故事之中。」──柯克斯(Kirkus)星級書評

 

.「書中回憶了許多精采刺激的時刻……讀者將會不自覺加快翻閱速度,想知道男孩能否度過難關,甚至逐漸忘記這是一個如今已超過八十歲、備受讚譽的作者的真實人生故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