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無盡的等待,平靜的絕望
與虛無荒誕抗爭的現代人必讀之作
正宗完整版!收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導讀
卡夫卡親訂各章標題+世界最大古堡「布拉格城堡」漫步地圖
繁體中文首見《城堡》手稿重建本‧卡夫卡逝世90週年紀念
土地測量員K受邀赴某城上任,在一個下雪的深夜來到城堡附近的村莊,不料卻受阻於城堡大門外,無論他怎樣努力,也無法進入,宛如層層迷宮。企圖進入城堡的所有嘗試均告失敗,城堡始終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可望而不可即;城堡的階級組織要求服從,然而城堡的指示卻始終隱晦難解。K愈是努力尋找,就離目標愈遠,到最後,在每日林林總總的挫敗和屈辱中,這個目標幾乎完全消失在他的視線中。
《城堡》無疑是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最能體現卡夫卡的創作風格和特徵。長期以來,文學評論家對於《城堡》的寓意爭論不休、莫衷一是,因其寓義的複雜性、多義性,最後走向神祕、虛無與荒誕;其中最常見的解讀是將「城堡」視為一種瑣碎、頑固、無法接近、不負責任的官僚制度的擴大,是一個由無數文件與層層程序構成的龐大機構。
本書以卡夫卡作品集的校勘本為基礎,係根據原始手稿重建,呈現了文字的真實原貌,保留原稿的拼字和標點,並還原被卡夫卡摯友布羅德修改與刪除的部分。《城堡》和卡夫卡其他長篇作品一樣,是部未完成小說,德文初版只有18章,二、三版補上卡夫卡殘稿中的18章後半與19、20章。手稿本根據卡夫卡的分章指示,分成25章,並加上他手寫的自訂標題。
本書特色
1. 台灣首次出版《城堡》手稿譯本,完整重現全貌。
2. 收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之導讀,原文標題即為〈致敬〉(Homage)。
3. 曾留學捷克的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專文導讀。
4. 精心製作布拉格城堡散步地圖,閱讀過程中激發讀者具體想像力。
5. 聶永真設計卡夫卡手稿系列封面,不可錯過。
作者簡介
法蘭茲.卡夫卡 Franz Kafka
法蘭茲.卡夫卡於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雙親為猶太人。1906年,他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完成為期一年的法院實習工作後,於1907年進入「忠利保險集團」(Assicurazioni Generali)位於布拉格的分行。1908年,他進入「勞工事故保險局」任職,在該局擔任公務員直到1922年因病而提早退休。1917年夏末,卡夫卡由於肺結核發作而咯血,於1924年6月3日死於肺結核,享年不滿四十一歲。
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之體現。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逝世後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所認識,在全世界掀起了「卡夫卡熱」,至今不歇。
譯者介紹
姬健梅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文學類譯作包括:《審判》、《變形記》、《美麗的賽登曼太太》、《一個戀愛中的男人》、《魂斷威尼斯》、《基列系列 II:家園》等。
目錄
1 抵達
2 巴納巴斯
3 芙麗妲
4 與老闆娘第一次交談
5 在村長家
6 與老闆娘第二次交談
7 教師
8 等待克拉姆
9 對抗審訊
10 在路上
11 在學校裡
12 助手
13 漢斯
14 芙麗妲的指責
15 在阿瑪麗亞那兒
16
17 阿瑪麗亞的祕密
18 阿瑪麗亞受到的懲罰
19 四處求情
20 歐爾佳的計畫
21
22
23
24
25
附錄
向卡夫卡致敬 托瑪斯.曼
導讀――召喚自我測量的文學城堡 耿一偉
《城堡》手稿版後記 麥爾坎.帕斯里
卡夫卡年表
自序/導讀
向卡夫卡致敬(摘錄)
卡夫卡,《城堡》這本值得矚目的傑出小說及其同樣出色之姊妹作《審判》的作者,於一八八三年生於布拉格,出身自一個說德語的波希米亞猶太家庭,於一九二四年死於肺結核,享年僅四十一歲。他的最後一張肖像,攝於他死前不久,看起來更像個二十五歲的男子,而不像是四十一歲。照片上是一張害羞、敏感、深思的臉,黑色的鬈髮低低地長至額頭,一雙大大的黑眼睛,既帶著作夢般的眼神又炯炯懾人,直而下垂的鼻子,雙頰帶著疾病的陰影,嘴唇的線條異常細緻,一個嘴角漾著似有若無的笑意。這個表情既天真又睿智,讓人想起筆名為諾瓦利斯(Novalis)的哈爾登貝格(Friedrich von Hardenberg,1772-1801,德國浪漫主義時期詩人),天使般的神祕主義作家,尋找「藍花」的人。諾瓦利斯也是死於肺結核。
可是,雖然他的凝視讓我們把他想成來自東歐的諾瓦利斯,我卻不想稱卡夫卡為浪漫主義作家、神馳於神祕經驗的作家或神祕主義作家。就浪漫主義作家來說,他太過明確,太過寫實,太過依戀生活以及生活中固有的單純效用。他的幽默感──一種複雜的幽默感,為他所特有──對一個神馳於神祕經驗的作家來說太過明顯。至於神祕主義:他在和史泰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奧地利哲學家)的一番對話中的確曾說過,他自己的作品讓他了解了史泰納所描述的某種「先知狀態」。而他把自己的作品比喻成「一種新的祕密教義,一種猶太教的神祕哲學」。但他的作品沒有先驗哲學那種熱烈沉重的氣氛;感官沒有過渡至超感官,沒有「逸樂的地獄」,沒有「以墳墓為新婚之床」,也沒有真正的神祕主義者所慣用的其餘詞彙。這些他都不感興趣;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諾瓦利斯的《夜之頌》或是他對死去之未婚妻蘇菲的愛都不會吸引卡夫卡。他是個作夢的人,他的文章在構想和形式上往往如夢一般,就跟夢境一樣帶有壓迫感、不合邏輯、而且荒謬,是真實生活的奇怪影子。但他的作品充滿了經過縝密思考的道德觀,一種嘲諷、挖苦、經過絕望地縝密思考的道德觀,追求正義、善良、以及上帝的旨意,用盡全副力量在努力。這一切都反映在他的風格中:一種本著良心的、坦率得奇特、客觀、清晰、而且恰當的風格,其精確、幾近官方的保守主義讓人想起史提夫特(Adalbert Stifter,1805-1868,奧地利作家)。是的,他是個作夢的人;但他在夢中所渴望的並非一朵綻放在神祕之境的「藍花」,他渴望的是「平凡的福分」。
這個詞出自本文作者年輕時的一篇故事《托尼歐.克羅格》(Tonio Kröger)。從馬克斯.布羅德那兒,他是卡夫卡的朋友、同胞和最佳評論者,我得知卡夫卡很喜歡這篇故事。卡夫卡處於一個不同的世界,但身為東歐的猶太人,他對於歐洲市民階層的藝術和感受有非常精確的概念。或許可以說,促使一本像《城堡》這樣的書誕生的「遠大抱負」,在宗教的領域內相當於托尼歐.克羅格身為藝術家的孤立,他對人類單純感受的渴望,他對於市民階層所感到的良心不安,以及他所愛的金髮、善良與平凡。也許稱卡夫卡為虔誠的幽默作家,會是對他的最佳描述。
這個組合聽起來有冒犯之意,而組成這個詞的兩個部分都需要加以解釋。布羅德說,福婁拜晚年的一則軼事一直深深打動著卡夫卡。福婁拜這個知名的唯美主義者,他在強烈的禁慾中犧牲了所有的生活,獻給他虛無主義的偶像──文學,有一次跟他的外甥女柯曼維爾夫人去拜訪她熟識的一個家庭,一對強健快樂的夫婦...
各界推薦/推薦序
卡夫卡的作品是如此偉大,它具有某種普世價值。我會很直接將他理解為他是歐洲文化的核心。但在同一時間,我們也分享著他的作品。我十五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他的作品《城堡》,當時我並不覺得「這本書是歐洲文化的核心」,我只是覺得「這是我的書,這本書是寫給我的」。──村上春樹
如果說喬伊斯的《尤里西斯》是現代版的《奧德賽》,那麼卡夫卡的《城堡》便是現代版的《伊里亞德》了。史詩的世界現在已經無法進入,於是只能從它的反面呈現奧德賽和伊里亞德。──米蘭.昆德拉
卡夫卡藉著他在官僚世界裡瞥見的幻想,他做成了在他之前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將某種反詩意至極的素材(極度官僚化的社會的素材)變成小說偉大的詩篇;他將一則極為平庸的故事(有個男人無法得到原先被承諾的職位,也就是《城堡》)變成神話,變成史詩,變成前所未見的美。──米蘭.昆德拉
《城堡》徹頭徹尾是部自傳性小說。原本應該以第一人稱述說的主角被稱為K;他就是作者,太過確切地承受了所有這些痛苦、這些怪誕的失望。――托瑪斯.曼
卡夫卡將社會結構視為命運,不僅在《審判》和《城堡》中,卡夫卡在龐大的官僚等級制中面對命運,而且在更具體的、艱困的無法估量的建築工程中也瞥見命運。──班雅明
那些把卡夫卡作品當作宗教寓言來讀的批評家則解釋說,《城堡》的K試圖獲得天國的恩寵,而《審判》的約瑟夫.K經受著上帝嚴厲而神秘的法庭的審判……我們的任務不是在藝術作品中去發現最大量的內容,也不是從已清楚明瞭的作品中榨取更多內容。我們的任務是削弱內容,從而看到作品本身。──蘇珊.桑塔格
「猶太人」這個詞在《城堡》中沒有出現。但顯而易見,卡夫卡從他的猶太心靈出發,通過這麼一個樸素的小說就今日猶太民族的整體處境所說的話超過了一百篇學術論文可以告訴我們的內容。──馬克斯.布羅德
每個天才的作家在寫作時他的心理上都是殘疾的,比如福克納、海明威、卡夫卡……當你不得不思考生命、生存的問題時,《城堡》值得一看。――閻連科
城堡似乎是一種虛無,一個抽象的所在,一個幻影,誰也說不清它是什麼。奇怪的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著,並且主宰著村子裡的一切日常生活,在村裡的每一個人身上體現出它那純粹的、不可逆轉的意志。K對自己的一切都是懷疑的、沒有把握的,唯獨對城堡的信念是堅定不移的。――殘雪
感謝卡夫卡的啟發,我才知道可用其他方式寫作。──賈西亞.馬奎斯
最初我認為卡夫卡是文壇前所未有、獨一無二的;多看了他的作品之後,我覺得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的文學作品中辨出了他的聲音,或者說,他的習慣。――波赫士
至於大城市居民的體驗,我有許多想法,首先,我想到的是現代市民清楚自己是聽由一架巨大的官僚機器擺布著,這架機器由權威操控著,而這權威即使對於那些它們要對付的人來說就更模糊不清了。──班雅明
卡夫卡是一個先知式的作家。──布萊希特
卡夫卡同他的上帝爭執道德上的偉大、啟示、善與一致性——但只是為了更熱切地投入他的懷抱。荒誕被認識了並被承認了,人只有聽其自然,我們從這一剎那知道,它不再是荒誕了。──卡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