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生命都是永恆的開端:慢讀里爾克 | 拾書所

每個生命都是永恆的開端:慢讀里爾克

$ 342 元 原價 380

內容簡介


他是上帝的聲音、不朽的靈魂,人間所有的美好和神聖


20世紀最偉大的德語詩人


 


★唐際明(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德語文學博士)導讀


★銀色快手(詩人、譯者)推薦


 


「里爾克之所以會成為里爾克,就在於他的不侷限,在於他的居無定所,不僅周遊歐洲列國,足跡還曾抵達北非的埃及;在於他對異國文化與不同的宗教信仰抱持的開放與有興趣深入接觸的態度……他認為詩人應能使用世上所有的語言創作。」——唐際明(本書導讀者)


 


身為德國詩歌的先驅,里爾克為我們的語言發掘出音樂性與可塑性,放眼二十世紀的詩人無人能出其右。其思想的多樣性和原創性雖尚不廣為人知,但卻在在體現於其敘事的與藝術評論的文章中,特別是在為數眾多的信件裡,這些文字精確地表達出里爾克的思想,恰恰切合他在《馬爾泰手記》(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中所寫的:「他是位詩人,憎惡不精確。」


 


里爾克關於童年與青春、擺盪於獨處及與人共處之間的緊張關係、生與死或者愛情裡兩性的對立、藝術與藝術家、宗教與其教會、科技進步的成果與代價之言論,是如此具有前瞻性地切中時弊。如何從內省邁向朝世界開放、從主觀經驗邁向客觀體認、從羞於面對公眾的獨處邁向樂於助人的同情之過程,實屬里爾克之存在中最令人迷醉的成果。


 


里爾克思想之多樣性、原創性與現實性清楚反映於其敘事與藝術批評的著作及書信當中。本書分章呈現里爾克曾就童年與青春、愛情與孤獨、生命與死亡、藝術與藝術家、宗教與科技等主題發表過的言論。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一八七五年十二月四日出生於布拉格,一九二六年八月九日逝世於瑞士的法爾曼(Valmont)。被譽為繼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之後,第二位將德語詩歌推向高峰的詩人;以發掘出德語的音樂性與可塑性而聞名。不但深刻影響現代詩歌發展,並被許多人(不只限於德語國度)視為人生導師。

著作有《親愛的神故事集》《日課書》《圖畫之書》《新詩集》《新詩別集》《馬爾泰手記》《旗手基里斯多弗.里爾克愛與死行》《致奧爾弗的商賴體詩》等。

英國現代派詩人艾略特稱讚里爾克是「成熟的心靈」,因為里爾克的詩,總有古典和悲天憫人的現代情懷,讓人感動得不知所措,彷彿有一種洞穿和照亮之感。在西洋詩歌的歷史上,大概只有品達、賀拉修、但丁、莎士比亞、荷德林,或許還有里爾克十分景仰的瓦雷里,可以與之媲美。
譯者介紹

唐際明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德語文學博士、德語文學與西洋藝術史雙碩士。著有《Fenster-Geschichten. Die Bedeutung des Fensters bei Rilke und ausgewählten anderen Autoren》(窗的故事-里爾克及其他詩人作品中窗的涵意)。返台後尤致力於譯介德語現代詩歌,包括本書中亦有出現的詩人里爾克(Rilke)、特拉克爾(Trakl)、本恩(Benn)、拉斯克許勒(Lasker-Schüler)之作品,發表於台灣重要詩刊。另譯有德國文學經典《少年維特的煩惱》,與趣味解析現代藝術的《整理藝術》系列圖...

目錄


【導讀】介於人生導師與誤解之間:重新認識詩人里爾克◎唐際明


 


我過我的生活在增長的環裡


(關於自然、生命與領悟)


 


開始之幸福


(童年、青春與老年)


 


我想要成長,不計任何代價


(關於學習與教導,成長與成熟


 


對萬物之善行是屢行


(關於感覺、行動與人際關係)


 


孤獨者被引進集體裡


(關於個體與集體)


 


愛情不會顧及我們的世俗劃分


(關於男人與女人、愛情與婚姻)


 


你對困難有何不滿?


(關於幸福與痛苦、耐心與轉變)


 


我所見的無法企及我總已知的


(關於夢、假象與真實)


 


眾物在歌唱,我多麼愛聽啊


(關於語言、名字與概念)


 


在我行創造之處,我即真實存在


(關於藝術與藝術家)


 


精確,對約莫的、未感受的生活之反駁


(關於詩歌)


 


何謂今日?


(關於時間與永恆)


 


背轉生命的一面


(關於死亡)


 


神為根源與未來


(關於信仰與宗教)


 


後記


摘文出處

自序/導讀


【導讀】


 


介於人生導師與誤解之間:重新認識詩人里爾克


◎唐際明


 


當我們讀到里爾克(1875-1926)那首在德國家喻戶曉的詩作〈秋日〉(Herbsttag , 1902),對於時序已進入夏末秋至,卻仍然一事無成的人之告誡:


 


誰此時還沒房子,就不會再建造了。


誰此時還獨自一人,就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如此了,


將會醒來,讀書,寫長信


與心神不寧地在林蔭道上


來回遊蕩,當落葉紛飛時。


 


或者感嘆詩人以其驚人的感受力,竟在一尊頭首與四肢皆殘缺的太陽神雕像上,看見真理之光及阿波羅的炯炯目光,然後突然在這首〈遠古的阿波羅軀幹像〉(Archaïscher Torso Apollos, 1908)的詩末,讀到這樣的命令: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


 


或者想到那句出現在他為祭悼一位年輕詩人之死而寫的長詩〈安魂曲。獻給沃爾夫‧馮‧卡爾克羅伊德伯爵〉( Requiem. Für Wolf Graf von Kalckreuth, 1908)之結尾,並被本恩(Gottfried Benn, 1886-1956)這位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二十世紀重要詩人稱為「我們這個世代永不會忘記的詩句」:


 


誰言勝利?挺過即是一切。


 


即不難理解里爾克為何在被譽為繼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之後,第二位將德語詩歌推向高峰的詩人,影響現代詩歌的發展深遠之餘,還被許多人視為人生導師,且不僅止於德語國度。


 


這些詩句之所以能在讀者身上施以醍醐灌頂之效,或對處於惡劣環境中深覺即將滅頂的人們發揮有如黑暗中燈塔般的鼓舞力量,正在於我們感到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