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他代表了一個真正、純粹、古老而精神上的德國
他是德國最後的浪漫主義者
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一九五五年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
「本書如赫塞語,須得慢慢咀嚼,才能品其味,辨其意:『格言猶如寶石,因稀有而有其價值,且唯有小口細嚼而非大口囫圇才能到「味」。』通關密語是『別急』,而此『別急』其實是總體性地呼應了這本語錄的精神——用當代語言來說,其實就是『慢活』——也折射出赫塞身為上承十五六世紀的文藝復興,下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之新浪漫主義的典範之精髓所在。」——謝志偉 (本書導讀者)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一八七七年七月二日出生於德國符騰堡(Württemberg,一九五二年與巴登〔Baden〕合併為巴登─符騰堡邦〔Baden-Württemberg〕)的卡爾夫(Calw),其父為波羅的海裔的德國傳教士,其母為符騰堡的印度學家之女。一九四六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一九六二年八月九日逝世於鄰近瑞士盧加諾城(Lugano)的(Montagnola)。
他的文籍、小說、散文、沉思錄、詩歌、政治思想、文學和文化批評論著在全世界再版過將近上億次,他同時也是二十世紀中在美國和日本最多人閱讀的歐洲作家。
《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慢讀赫塞》精選了五百五十篇按主題排序的格言,體現出赫塞著作中的思想精隨。這些思想不僅闡明了其立場,更讓赫塞成為最為政治敏感的德國作家,由於他堅決地對抗民族主義、戰爭和沙文主義,讓他從一九一四年起成為備受冷落的小眾德國知識分子。
「(本書)如同文學珍品般吸引著我。為何如此?我明白這是唯一的答案:赫曼.赫塞栩栩如生地立於紙上、立於字裡行間。他不作戲、他不故作姿態、他涉險、他『癡迷(töricht)』,他用他的內心思考,他不耍弄空中樓閣。我十分喜愛這本小書,因為其如同伴我言語的朋友。」
德國作家曼弗雷德.豪斯曼(Manfred Hausmann, 1898-1986)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
一八七七年七月二日生於德國卡爾夫市,為傳教士與印度學學者之子,逝於一九六二年八月九日。一九○四年發表了第一本小說《鄉愁》,自此一舉成名。赫塞於一九四六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亦為一九五五年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
作品風格多樣,兼有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氣韻,此外,受到成長背景的影響,亦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赫塞作品多在描寫人們如何尋求實在自我,準確地捕捉到了人在青春期的一種精神狀態,以及青春期中人們可能會提出一些問題。此外,其作品中濃厚的和平主義色彩,使得赫塞於六○年代末、七○大受歡迎。以《彷徨少年時》、《荒原之狼》、《流浪者之歌》、《玻璃珠遊戲》等作品享譽世界文壇。
譯者介紹
彭菲菲
輔大大傳系廣電組畢業,之後前往德國埃森大學(Universität GH Essen)攻讀傳播學、心理學及行銷學,並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曾任職多家台灣上市公司駐歐洲/德國業務行銷協理及總經理。目前旅居德國並從事商業諮詢工作,協助中資/台資企業拓展歐洲市場。暇時從事自由翻譯工作。
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
一八七七年七月二日生於德國卡爾夫市,為傳教士與印度學學者之子,逝於一九六二年八月九日。一九○四年發表了第一本小說《鄉愁》,自此一舉成名。赫塞於一九四六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亦為一九五五年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
作品風格多樣,兼有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氣韻,此外,受到成長背景的影響,亦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赫塞作品多在描寫人們如何尋求實在自我,準確地捕捉到了人在青春期的一種精神狀態,以及青春期中人們可能會提出一些問題。此外,其作品中濃厚的和平主義色彩,使得赫塞於六○年代末、七○大受歡迎。以《彷徨少年時》、《荒原之狼》、《流浪者之歌》、《玻璃珠遊戲》等作品享譽世界文壇。
譯者介紹
彭菲菲
輔大大傳系廣電組畢業,之後前往德國埃森大學(Universität GH Essen)攻讀傳播學、心理學及行銷學,並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曾任職多家台灣上市公司駐歐洲/德國業務行銷協理及總經理。目前旅居德國並從事商業諮詢工作,協助中資/台資企業拓展歐洲市場。暇時從事自由翻譯工作。
目錄
【導讀】讀赫塞,開茅塞,不亦樂乎!◎謝志偉
政治
社會與個人
個人的使命
教養、學校、教育
宗教與教會
知識與意識
閱讀與書籍
真實與想像
藝術與藝術家
幽默
喜悅
愛
死亡
青年與老人
編輯室後記
年表
摘文出處
自序/導讀
【導讀】
讀赫塞,開茅塞,不亦樂乎!
◎謝志偉
這本書可說是一九四六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畢生作品的精神濃縮版。從橫亙幾近一甲子的寫作生涯裡之書信,小說,評論,隨筆中所擷取出來的短句或話語,分門別類共十四項,計五五〇條:短的,精緻如格言,字字珠璣;長的,周全如短講,句句真誠,都有叫人驚豔之處。但如書前所引赫塞語,須得慢慢咀嚼,才能品其味,辨其意:「格言猶如寶石,因稀有而有其價值,且唯有小口細嚼而非大口囫圇才能到「味」。」通關密語是「別急」,而此「別急」其實是總體性地呼應了這本語錄的精神——用當代語言來說,其實就是「慢活」——也折射出赫塞身為上承十五六世紀的文藝復興,下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之新浪漫主義的典範之精髓所在。這點依本人之見,亦隱於本書原文標題之後。該標題 「Lektüre für Minuten」乃出於赫塞生前之手,直譯的話,應為「隨手讀:幾分鐘」。但是我們幾乎可以聽到其後還有一句隱而未顯、但卻呼之欲出的話:「Sinn für ein Leben」,直譯為「賞味期:一輩子。」作此解,須有所本。不急,有的。
西元一八九九年,西方工業革命一個世紀後,時年二十二歲、還在出版社當學徒的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以「輕微的喜悅」(Kleine Freuden) ——也許譯為「小確幸」亦可——為題,寫了一篇短文,大意在指出,人們終日為「時間」所驅到難以脫困的地步,不是「沒時間」就是「趕時間」,惶惶終日以致生活毫無樂趣可言,其後遺症就是,連娛樂性質的行為都充斥著「匆忙」(Hast)的緊張氣氛(nervös),這種情形,大人物加小百姓,無一倖免。他在這篇文章裡以修辭學的句型問說:「我們的父祖輩要作什麼事會挪不出時間?」(按:他指的就是文藝復興的時代)蓋無論是旅遊而倘佯在大自然裡,或在居家院子裡觀賞一枝小花,他們都能興致盎然地享受著心情的愉悅!赫塞在此的幾句關鍵話語日後也編進了本書裡:「強調分秒必爭,終日營營擾擾,無疑是快樂的最大敵人。他們的口號是「多多益善,劍及履及」,其結果就是:「娛樂愈來愈多,快樂愈來愈少」。(492條)這些話的原文若予以直譯,就是:「分鐘」(Minute)這個時間單位被賦予極高的評價,以及「急」(Eile)這個概念掌控了我們的生活裡外,此無疑正是扼殺了吾人之「快樂」的最危險敵人。對此,赫塞在該文裡開出的藥方叫(MÜßIGGANG),中文一般都譯為「懶散」或「游手好閒」,然而如此譯法是啟蒙思潮,理性主義和工業革命加資本主義「併發╱病發」後對「勤奮」(industrial──請注意這個字和 「industry」〔工業〕的拉丁文同源關係!)的正面思維及對「賦閒╱失業╱懶惰」(idlness──拉丁文本意有「無用╱沒有價值╱浪費時間」) 的負面評價。若從赫塞的體認來看,「MÜßIGGANG」應有兩種中譯版本:一為古典譯法,即「偷得浮生半日閒」;...
各界推薦/推薦序
謝志偉(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導讀
凌性傑(作家)
劉興華(家西書社創辦人)
簡潔(臺大外文系副教授)
推薦(以上皆按姓氏筆畫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