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威尼斯(平裝版) | 拾書所

魂斷威尼斯(平裝版)

$ 221 元 原價 280

內容簡介

「世上最美的情詩譯成的小說」
二十世紀全球最佳百大同志小說評選榜首,夢幻再現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最佳作品之一
改編電影榮獲坎城影展25週年紀念大獎


「關於我的中篇小說(《魂斷威尼斯》),我不斷從四面八方聽見讚美乃至欽佩之聲。我的作品還從不曾受到如此熱烈而直接的關注──令我高興的是其中也有一針見血的評語。看來我在這篇小說裡圓滿地完成了一點東西──這當然是個幸運的巧合。這一回一切都恰到好處,凝結成純淨的水晶。」──托瑪斯.曼致友人的信,1913年

思想最深刻者,愛那最生意盎然之物,
深諳世故者,懂得至高完美,
最終,智者依戀美的事物。──〈蘇格拉底與阿西比亞德斯〉,荷爾德林(德國詩人)



托瑪斯.曼最著名的中篇小說,1912年於德國出版,這是一部充滿唯美主義與衰頹氛圍的故事,描述一個具有同性戀傾向之人「驟然爆發的激情」,藉由此作向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相關著作致敬。

阿申巴赫是一位聲譽卓著的文學巨擘,著有許多為人景仰的傑作,他一生辛勤耕耘、孜孜不懈,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文字創作,他的生活建立在規律的寫作上,一字一句投入他對文學的專注與熱誠。然而長年刻苦嚴謹的寫作生涯也讓他感到倦怠,有一天,一名模樣特異的旅人與他的眼神交會,勾起了他對旅遊放鬆的想望,於是展開前往水都威尼斯的度假旅程。

在麗都島的飯店裡,阿申巴赫遇見一位與家人前來度假的波蘭少年,這位少年俊美如希臘雕像,他驚異於少年的美麗和優雅的舉止,深受其吸引,忍不住渴慕他,這份渴慕越演越烈,成為不可能實現的愛情;同時威尼斯瀰漫著一股不安的氣息和傳言,但他為了多看這位美少年一眼,竟不願意離開被瘟疫籠罩的威尼斯,這種氣氛呼應了阿申巴赫內心的祕密,滋長了他的激情;他的理智與瘋狂愛戀在矛盾中共存,使他在心中展開對於這種情感的對話和思考。

阿申巴赫最後喪身在威尼斯,孤獨的死在荒涼海灘上。他的理性、尊嚴與知識,在對美和愛情的情感中被擊潰;阿申巴赫對少年的追求,是一個臨死之人對生命充滿眷戀、對「美」和精神的追求與熱愛的象徵。

托瑪斯.曼在一九二○年寫給卡爾.韋伯(Karl Maria Weber)的信中說,他希望這篇小說被理解為「把世上最美的情詩譯成散文,那首詩的最後一節如此開始:『思想最深刻者,愛那最生意盎然之物。』」(荷爾德林,〈蘇格拉底與阿西比亞德斯〉)

1971年國際名導、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大師維斯康堤將本書拍成同名電影,榮獲坎城影展25週年紀念大獎。片中主角由作家改成作曲家,由英國傳奇演員狄鮑嘉主演,瑞典演員Björn Andrésen 飾演片中讓主角迷戀的少年達秋,當年被譽為「世界第一美少年」(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boy),排在歷史上最美的男演員第一名。電影配樂採用馬勒第三號和第五號交響曲,其中第五號交響曲的小慢板,被稱為「電影史上最美的配樂」。英國作曲家布瑞頓曾經將《魂斷威尼斯》改編作歌劇(1973年)。英國BBC廣播電台第三台的Peter Wolf亦曾將之改編為廣播劇(1997年)。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姬健梅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文學類譯作包括:杜倫馬特《拋錨》、卡夫卡《變形記》、施奇皮奧斯基《美麗的賽登曼太太》、馬丁.瓦瑟《一個戀愛中的男人》等。

自序/導讀

百年痴迷──托瑪斯.曼的《魂斷威尼斯》
文/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德國作家托瑪斯.曼(Thomas Mann)的中篇小說《魂斷威尼斯》在一九一二年出版,至今剛好一百歲。台灣社會所認識的《魂斷威尼斯》至少有兩個版本(第三個版本是歌劇版,但在台灣不通行):一,小說作者托瑪斯.曼早在一九二九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魂斷威尼斯》和其他代表作在台享譽多時。二,在一九一二年的小說版面世近六十年之後,義大利同志導演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推出電影版《魂斷威尼斯》,由英國著名同志演員狄鮑嘉(Dirk Bogarde)飾演德國紳士「阿申巴赫」,並選中畢雍安卓生(Björn Andrésen)──他可能是西洋電影史上最俊美的男孩之一──飾演波蘭美少年「達秋」。小說原版和電影改編版各有巧妙,但具體展現聲色的電影版難免比小說版在台灣社會(在其他國家亦然)留下了更為鮮明的痕跡。

兩個版本的內容大致相同,情節很簡單,就明寫在標題上:有人在威尼斯斷了魂。「魂斷威尼斯」是「果」,而斷魂的「因」是痴迷:一名五十多歲紳士從德國到威尼斯旅行,偶遇一個讓他痴迷的十餘歲波蘭男孩。當時瘟疫襲擊威尼斯,但中年男子卻貪看美少年,捨不得逃亡。最後他一邊看著美少年的身影,一邊放任疾病奪走他的性命。

這個故事流傳一百年,主要原因可能不是它的簡單「情節」,而是它描繪的痴迷「狀態」。故事情節通常很在乎進度,越是趕進度(節奏越快)就越受到一般讀者觀眾歡迎。相較之下,痴迷則跟趕進度的邏輯脫節,根本是一種鬼打牆的狀態,身陷其中的人只能選擇越陷越深或選擇忍痛抽身。如果兩個人相遇,然後談戀愛,然後發生親密關係,然後婚嫁同居或分手,這整個過程叫做情節。如果兩個人相遇,但只有各自偷看對方、猜測對方的心意,沒有對話沒有互動,那麼這種情況就是一種狀態,沒有情節。有情節的愛戀往往是被祝福的、被期待的、有未來的;沒有情節的痴迷狀態則被忽視,也就不被看好,沒有未來可言,甚至讓人絕望、聯想死亡。《魂斷威尼斯》的中年男子就算沒有真的(literally)因病而逝,他恐怕也免不了譬喻層次的(metaphorically)心死。

在我整理台灣同志文學史的過程中,我發現《魂斷威尼斯》電影版是一座國外的燈塔,讓本土的文本借光。在蘇州庭園中,「借景」是把園外的美景借到園內的魔術;長久以來台灣文學在文本中多次提及這部電影,就形同借景。藉著借光、借景,台灣的文本得以展現痴迷的凝止狀態。阿申巴赫痴迷達秋的理由是曖昧不定的,固然可能是因為同性戀,但也可能是因為仰慕「美」或憐惜青春。這種曖昧,對台灣文本來說特別方便:文本得以藉著稱讚(比較形而上的?)青春美之名,行肯定(比較行而下的?)同性戀之實;也可以藉著(肉體層面的?)同性戀這個跳板,進而探究(精神層面的?)何謂青春何謂美。

我用「青春崇拜」一詞指稱台灣文學中的一種傾向:藉著崇拜青春之美,讓某些禮法不容的欲望得以找到呼吸的機會。詩人楊牧在一九七六年出版一部散文《年輪》,文中〈一九七二〉這章寫於一九七二年(《魂斷威尼斯》電影版放映一年後),分為四節,第一、二、四節寫的是在臺灣看不到的、充滿大自然撞擊力的北國風景,做為壓軸的第三節寫的是當年在台灣也不會看到...

各界推薦/推薦序

推薦記錄

☆我相信,如果一個人無法陷入托瑪斯.曼的小說語言裡,很可能就是屬於全然不適合閱讀或創作小說的讀者……雖然許多讀者或將《魂斷威尼斯》視為同志小說的代表作並沒有錯,但我寧願說它的本質在於,屬於神界的,致命之美的探討。——吳明益(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魂斷威尼斯》無疑是德國文豪托瑪斯.曼寫得最好的一本小說,也是廿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陳玉慧(旅歐作家)
 
☆這本書以最容易閱讀的方式,呈現出一位偉大的作家以及他的時代。——Cyril Connolly,英國文學評論家
 
☆他(托瑪斯.曼)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福克納(美國作家,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托瑪斯.曼的影響「不在於傳習而是對立」。由於沒有人可以跟他平起平坐,所以只能反對他。——Peter Pütz,德國文學家
 
☆以某種或多或少天性上的扭曲,留下完美無瑕的純淨。——《文學評論》雜誌
 
☆在現代沒有一位作家能以更深的悲觀面對他的老年;沒有人能使他的讀者如此的不沮喪。——《國際先驅論壇報》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