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排 | 拾書所

彩排

$ 284 元 原價 360

內容簡介


關於青春、關於性、關於成長,原來自己的身體是一個祕密


成長突如其來,青春就是一場關於人生的彩排


教室成了她們的舞台,學習如何吸引與操縱他人,


一場師生戀變成年終大戲,現實與舞台不可避免地彼此交錯……


躲在舞台幕後的你,其實並不明白人生的真相……


 


艾蜜莉‧柏金斯(Emily Perkins)盛讚:伊蓮諾‧卡頓的創作才華與觀察眼光帶點瘋狂─但最棒的是,她以一種嶄新的方式表現語言的面貌。


 


☆榮獲貝蒂特拉斯克首作獎(Betty Trask Award for Best First Novel)


☆紐西蘭文學協會首作獎(NZ Society of Authors’ Hubert Church Best First Fiction Award)


☆加拿大亞馬遜網路書店小說首作獎(Amazon.ca First Novel Award)


☆入圍法國麥迪西獎、費米納獎年度外文小說決選


☆衛報首作奬決選(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狄倫•湯瑪士獎決選(Shortlisted for the University of Wales Dylan Thomas Prize)


☆亞馬遜書店新星計畫(Amazon Rising Stars promotion)


☆法國麥迪西文學獎年度外文小說決選(Prix Médicis for Foreign Fiction)


☆法國費米納文學獎年度外文小說決選(Prix Femina for Foreign Fiction)


☆柑橘獎初選(Orange Prize)


 


一場師生戀,在校園內引起女學生竊竊私語,


一所戲劇學校正在招收學生,準備彩排演出;


一名薩克斯風老師開設的音樂教室,即將促成一對少年男女的情事……


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場景,將演出一場什麼樣的好戲?


 


一場校園師生戀,因學生未成年而演變為男師性侵女學生的醜聞,當學校老師正經召開輔導會議,試圖撫慰學生因性侵而受的創傷,實際上學生卻「開了眼界」:發現原來自己並未受到那名老師「青睞」,而傳言中與老師要好的同學則受同儕嫉妒,這一切提醒了她們,自己有多不被重視與欣賞,全然只是個小配角。


 


熱愛戲劇的男孩正積極參與試演,希望能獲得戲劇學校的入學許可。當同學在舞台上遭受毆打,他驚覺到舞台比想像中更加「偽裝」;而他與女校學生的戀情正開始發展,他將如何包裝自己萌芽的情感,讓女孩明白他的真心……


 


女校不少學生都到鄰近的音樂教室上課,神祕的薩克斯風老師總是正經嚴肅地追問學生對音樂的態度,但在他亟欲教育年輕人的動機背後,卻藏著一段自己的神祕情感……


 


圍繞性侵事件的高中女生、愛上戲劇的男孩,以及訴求盡情演出生命的薩克斯風教師,誰是彩排時的主角,誰又會是演出的主秀?他們即將合演出什麼樣的戲碼?


 


青少年渴求情欲的想像在現實生活中汗水淋漓地上演,他們正探索自己更黑暗與邪惡的核心──在人們自以為正義的道德肅清行動中,以為戲碼已排好可正式演出,卻有一股對於人性本能、對生命更深層渴求的出格表演正在彩排……


 


本書特色


 


作者伊蓮諾‧卡頓以早年創作舞台劇本為原型,創造這個虛實交錯的故事,在既是現實時空又像虛構的舞台中,帶給讀者嶄新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伊蓮諾‧卡頓(Eleanor Catton)

1985年生於加拿大,成長於紐西蘭。2007年取得維多利亞大學創作碩士學位。以首部長篇小說《排練》(The Rehearsal)獲得亞當創作獎。

2008年獲格林列佛獎學金,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創意寫作工作坊學習一年,之後擔任兼任教授,繼續在愛荷華大學教授創作及大眾流行文化。

2010年獲紐西蘭藝術基金會頒發新世代獎。《發光體》是她的第二部作品,甫推出便獲英語文壇殊榮曼布克獎,並入選同年度數十大媒體年度選書。

卡頓現居紐西蘭威靈頓市。
譯者介紹

李斯毅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及財經法學碩士。譯有《心靈消費》、《末日戰爭:終局之局》、《安靜,就是力量》(合譯)等書,並曾改寫多部影視小說。

自序/導讀


【名家推薦序】


 


摘星的黃金女孩──伊蓮諾.卡頓和她的處女作《彩排》/何致和


 


運用星相學黃道十二宮運行關係為小說結構,並以不同星宿代表的性格特質做為人物塑造依據,是曼布克獎作品《發光體》的註冊商標。這部小說可說星光熠熠,因為書中22位主要人物無論恆星行星,都是會發射或反映光芒的發光體。不過,他們的光亮卻未掩蓋另一顆最耀眼的新星──作者伊蓮諾‧卡頓。


 


毫無疑問,有「黃金女孩」之稱的卡頓絕對是2013年世界文壇最閃亮的發光體。那年諾爾貝文學獎頒給82歲的孟若(Alice Munro),法國襲固爾獎頒給62歲的勒梅特(Pierre Lemaitre),美國國家書卷獎頒給56歲的麥克布萊德(James Mcbride)。而英國呢?他們竟把最重要的文學獎頒給這位年僅28歲的紐西蘭作家。或許受此刺激,隔年美國也破天荒把國家書卷獎頒給31歲的克雷(Phil Klay)寫的第一本書,接續刷新該獎得主的最年輕紀錄。


 


卡頓實在是太年輕了,年輕到即使記者想多花點筆墨記述她的生平,也找不出幾件事情可寫,只好把重點放在曼布克獎被她用《發光體》打破的兩項紀錄:過去四十多位得獎者沒有人獲獎時年齡比卡頓年輕,也沒有哪部得獎作品寫得比《發光體》還長。


 


卡頓打破的紀錄可不只這樣。2013年的曼布克獎有151本長篇小說角逐,最後決選剩下6本。即使把過去所有進入決選的作家都算進來,她仍是最年輕的一位。此外,當年還有個值得一提的現象。在這六位決選作家中,有三位擁有創作碩士學位,一位在創作研究所教寫作。那一年的曼布克獎簡直就是創意寫作班師生的大競賽。


 


卡頓與創作系所淵源匪淺,她自維多利亞大學創作研究所畢業後,又在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待過一年,前者讓她完成處女作《彩排》,後者激發她產生《發光體》的構想。


 


《彩排》的篇幅雖不及《發光體》一半,但它也不是一本簡單的書。在這部作為創研所畢業論文的長篇小說中,她以過人的機智、冷靜和膽識,把劇場的概念導入一場師生戀醜聞所引發的蕩漾餘波中,早早顯露了她喜歡把文學與其他領域結合的傾向。


 


小說以兩條線路併行開展,但卡頓刻意打破線性敘事,讓故事時間呈現不斷跳躍的動感。在場景設計上她也借用了舞台的換景方法,經常以燈光和音樂的改變來代表不同時空的轉換。


 


於是,不同時間點的人物可以同時出現在一個場景中,處於「現在」的人物可以隨著燈光的變暗靜佇一旁,凝視「過去」的自己出場,演出某段原本應屬於「倒敘」的情節。小說中有戲劇,這個戲劇中還有戲劇。小說中的人物有時會互換身分彼此扮演,讓人必須需費點心思分辨哪些記述是屬於幻想、記憶、劇場的一幕或是小說本身實際的事件。


 


儘管卡頓以戲劇手法直接切入事件與情感核心,揭開藏在社會與人性表層之下的事實,探索了親密

各界推薦/推薦序


史上最年輕曼布克獎得主,《發光體》作者 伊蓮諾‧卡頓  一鳴驚人出道作


知名作家何致和撰文推薦


 



各界名家齊聲讚歎


 


一位令人驚艷的新銳作家,一本非常出色的出道作品──《彩排》不僅寫得極好,而且讀起來生動有趣。文中持續闡述「現實」與虛構間的關係,以及真實的最終本質。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