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的技藝:《華爾街日報》首席主筆教你寫出兼具縱深與情感,引發高關注度的優質報導(二版) | 拾書所

報導的技藝:《華爾街日報》首席主筆教你寫出兼具縱深與情感,引發高關注度的優質報導(二版)

$ 432 元 原價 480

內容簡介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沒人告訴你,報導應該這樣寫!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報導者,如何讓你的內容脫穎而出?

★《華爾街日報》內部培訓手冊改編而成,紀實寫作者必備的撰稿聖經★
★出版逾30年,長踞AMAZON新聞類教科書暢銷榜前5名★


「《報導的技藝》能一步一步慢慢地教你如何去說好一個故事、去完成一則光芒足以探照黑暗角落與摸索未來可能的動人報導。如同那道照進萬物裂縫的光。」——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編集者》總編輯

「在1984年,我讀到這本書的草稿……直到今天,我仍然使用這本書作為新聞專題和雜誌寫作課程的教材,因為沒有任何一本書比它好。有志寫作的人,都應該一再重讀這本書!」——AMAZON資深讀者五星評價

——

紀實寫作者的必備寶典,歷久彌新的採訪、寫作、修潤心法
「我們都有一種責任,卻常略而不提:記者除了提供事實以外,更是在講述故事。
忽略了那個責任,就無法吸引大家閱讀我們的作品。」


什麼元素能讓報導洋溢魅力,瞬間引人注目?
怎樣安排文章的情節,讓人能一路讀到底?
又如何能讓故事讀完後還深深烙印在讀者的腦海中?

把事實變得生動有趣、使讀者讀來津津有味,是古往今來的紀實寫作者都得面對的挑戰。
屢獲殊榮的《華爾街日報》資深撰稿人威廉・布隆代爾,將多年經驗淬鍊成一部系統性的寫作指南,
從蒐集素材、構思點子、組織文章結構,到處理關鍵的故事元素、用詞遣字和編修文章,
作者無不傾囊相授,一步步帶你掌握報導的技藝,寫出深入人心的紀實故事。

如果你想寫出躍然紙上、讓人一讀再讀的故事,但感到無從下手……

我沒有好的靈感,要怎樣才能找到值得報導的好題材?
要做到信手拈來皆題材,廣泛閱讀是重中之重,除了關注主流媒體外,較少人留意的讀物往往也是靈感來源。

什麼樣的內容,才是讀者真正想看的?
讀者在乎的是有血有肉、真實動人的故事,而不是令人哈欠連連的數字。把鏡頭聚焦在當事人身上,不要以遠眺的方式寫作。

眾多媒體都競相報導過的題材,我還能寫出新意嗎?
就算是受廣泛報導的舊聞,也可能有尚未觸及的部分,找出新的角度切入,嘗試擴張主題、為故事加料,或改變性質,同樣可以寫出鮮活的報導。

我覺得手上的素材不如預期,該如何寫出好文章?
世上沒有完美的素材,只要夠好就行了,要怎樣處理已有素材才是重點。使用「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凸顯故事焦點、適切分配素材,以及建立串連整個故事的敘述主線。

我採訪了許多人物、蒐集了大量資料,該如何篩選放進文章裡?
廢話連篇、雜亂無章的引述,只會讓讀者一頭霧水。簡單、有力、確實的陳述,才是讀者想看的東西,所以寫作者應以嚴格的標準來篩選文章中的引述。

最後,文章大功告成,是否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先把稿子擱置一會,讓心情好好沉澱。接著一定要編修文章,使用化腐朽為神奇的改稿三步驟:編修內容、編修結構和流暢度、修改步調和細節,為作品錦上添花。

不論你是新進寫手,或是資深撰稿人;不論你要寫幾千字的焦點報導,或是上萬字的長篇專題,本書能為每一位想要寫出精彩紀實故事的寫作者,提供專業實用的建議。

事實上,我們大多比自己所想的,寫得更好。而這整本書,能夠解答你在寫作上的各種疑難,幫助你發揮潛力,成為能寫出動人故事和精彩報導的紀實寫作者。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威廉‧布隆代爾William E. Blundell


威廉‧布隆代爾在《華爾街日報》擔任新聞編輯,曾任記者、頭版撰稿人、洛杉磯分社的社長,以及全國特派員。歷年來的得獎殊榮包括:以紐約大都會的傑出報導榮獲哥倫比亞大學理事會頒發的麥克伯格獎(Mike Berger Award);斯克利普-霍華德基金會(Scripps-Howard Foundation)的霍華德公共服務獎(Ray Howard Public Service Award);美國報紙編輯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頒發的無截稿時限類傑出寫作獎(Distinguished Writing Award for non-deadline feature writing)。

譯者介紹

洪慧芳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Siemens Telecom及Citibank,目前為專職譯者。

目錄

▍前言
一籌莫展、雜亂無章的記者/學習更有效地運作/終極準則:引人入勝

▍第一章:原始素材
如何獲得點子,以及從哪裡獲得點子/挑選合適的主題/歸檔的需要/尋找及培養消息來源/思考故事概念:外推法,綜合法/舊聞新炒的方法:局部定位法、預測法、觀點切換法/讀者喜歡和不喜歡什麼:狗、當事人、事實、觀察者、數字/為什麼有行動的點子是最好的點子?

▍第二章:構思點子
預想的重要/故事範圍:縮小範圍/故事主題:主題陳述的重要/開發宏觀型特寫或微觀型特寫的主題/報導方式:特寫法和綜述法的限制/故事的調性:為什麼調性很重要?

▍第三章:故事的構面
時間:過去、未來和現在的重要性/範疇:事件發展的數量、地點、多元性和強度/變化:使用不同類型的消息來源和論據/動感:對立元素的交替出現/記者的角色:既不是律師,也不是學者,不是客觀主義者,也不是公式套用者,那究竟是什麼?

▍第四章:計畫與執行
記者的六步驟指南:1. 歷史:主題發展是否源於過去?/2. 範疇:事件發展有多廣泛,程度多強,變化多大?/3. 原因:為什麼現在發生?/4. 影響:誰或什麼受到影響?怎麼影響?/5. 反動:誰在阻止或強化發展或其影響?怎麼做?/6. 未來:如果事件不受限制,那會發生什麼?
準備新聞特寫的六步驟指南/另一個故事元素:焦點與人物,關注最底層的行動/記者的消息來源:智者、文人和師傅/採訪和說故事的技巧/採訪該花多久時間?何時開始寫稿?

▍第五章:組織
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有本事勾引我啊!告訴我,你在做什麼?真的嗎?幫我記住這個故事/泛讀收集的所有素材:修改主題陳述,尋找結論,尋找結局/為素材編寫索引以利排序/寫稿時的組織原則:1. 把故事裡相關的素材集中在一起/2. 儘量把同一消息來源的素材放在一起/3. 經常離題無妨,但不能偏離太久/敘述主線的類型:區塊遞進主線;時間主線;主題線/導言段落:導言為何難以捉摸?毫無靈感時怎麼做?

▍第六章:處理關鍵故事元素
導言:硬性導言、軼事型導言、摘要型導言/軼事型導言的標準:簡潔、主題相關性、本身生動有趣、有焦點/為什麼概述型導言或摘要型導言通常比較好,儘管它們可能比較難寫
數字:如何處理數字;何時避免數字/人物與引述:限制跑龍套的人數,以凸顯出故事裡的重要主角/引述的原因:增加可信度、情感回應、犀利或多元性/慎用匿名引述/何時採用轉述較為適宜/記者在故事中扮演的三個角色:歸納者、裁判和觀察者

▍第七章:用字遣詞
字句明確/嚴格要求自己及自己的措辭/選擇描述的內容/描述技巧:精確想像、人物原則、動感、打破常規/提升交談感/敘述流暢度,以及過渡、消息出處和解釋的麻煩/書寫中的「精心結構」如何改善速度感、力道和韻律感

▍第八章:長篇技巧
處理長篇故事的一些祕訣/維持順序發展的重要/交替情節和人物/維持懸疑感及安排素材的出現/運用排版技巧

...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原始素材

 

腦中毫無靈感的記者察覺到,總編張著一雙利眼走向他。總編給了他一個點子,那個點子實在很糟,但記者也只能默默吞下,畢竟他自己也拿不出更好的點子,滿心愧疚,不敢據理力爭。於是,他拖著沉重的腳步走出辦公室,去追尋他懷疑根本不存在的終極目標,結果可想而知。

 

記者的腦中如果沒有隨時醞釀著兩三個案子,那就不算稱職。記者身為最接近新聞事件的從業人員,構思點子應該是他的責任,而不是編輯的責任。然而,很多記者卻長期缺乏點子,或只會捕風捉影,等到實際去採訪或進入寫稿階段時,才發現根本沒那回事。花了好一番功夫跑新聞,卻只能寫出微不足道的報導,或甚至寫不出來。不久,這種記者就只能像那種製作鵝肝醬的鵝一樣,被強迫餵食,硬吞下上頭指派的任務,再也無法發揮工作中最重要的創意功能,而且工作也毫無樂趣可言。

 

在構思點子方面,生動的想像力有很大的幫助。萬一記者就是欠缺這種想像力,任誰也幫不了他。不過,最常見的狀況其實不是缺乏想像力,而是其他問題造成的,那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例如記者的思考或閱讀不夠,或是沒找對人採訪,亦即出現記者版的「感覺剝奪」(sensory deprivation)。

 

有人一聽到這種說法時便反駁:「胡扯!」,他說他定期翻閱《時代》、《新聞週刊》、《紐約時報》、一兩份地方報紙、《富比士》、《商業週刊》,還有他專屬「路線」(beat)的幾種專業刊物。他又補充,除了看那些報章雜誌以外,他也跟很多人談過,名片夾裡塞滿了各種名片,他已經做那麼多了,還缺什麼?

 

還缺很多。

 

除了少數一些人有本事做到信手拈來皆題材以外,希望點子源源不絕的人都必須廣泛閱讀,求知若渴,把很少人關注的刊物也列為日常讀物。光是翻閱發行量龐大的報章雜誌是不夠的,那些刊物可以幫記者掌握時事發展及競爭動態,但事件一旦經過那些報章雜誌的披露,往往就扼殺或侷限了記者做類似報導的機會。

 

通常繼續追同一個事件時,記者頂多只能做一個比較完整的報導,或是從另一個觀點切入,但難免仍帶有一絲老調重彈的感覺。遇到這種麻煩時,記者可能會加油添醋,用許多誇張及虛假的資訊來增加其報導的重要性。編輯通常不會遭到這種手法的矇騙,即使他們真的傻到沒發現,大多數的讀者也不是傻瓜,一眼就能看出那是冷飯熱炒,換湯不換藥。

 

對於這種問題,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挑選的主題範圍要廣,不僅是你感興趣的,還要牽涉到許多讀者的生活,而且是報社很少報導或幾乎不報導的領域(宗教和家庭關係或許是每個人幾乎都報導不多的領域)。然後,找出那個領域的相關出版品並大量閱讀,例如專業期刊、協會刊物、學術論文、智囊團和基金會的報告、政府機構發布的資訊。

 

那些讀物可能讀來令人痛苦不堪,很多內容枯燥乏味,但那些刊物不算是競爭媒體。也就是說,我們從中擷取點子不會挨罰,而且他們報導的最新發展和原創思想往往比大眾媒體早了很多。

 

閱讀這些資訊時,你應該迅速記下這些東西可能做哪些報導,把它們剪輯歸檔。資料可以存在腦中,以便日後回憶,但靈感就像晨霧一樣,轉瞬即逝。如果不一邊註記當下的閱讀心得,幾個月後再重讀剪報時,你可會很納悶當初為何會留下那個東西。

...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