磋商之繩:謝德慶的行為藝術19781041999 | 拾書所

磋商之繩:謝德慶的行為藝術19781041999

$ 323 元 原價 380

內容簡介

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臺灣館代表參展
 


謝德慶自1978年起,在紐約開始進行以一年為單位的行為藝術:

1978-1979籠子
在自己搭建的籠子中,一年不說話、不能閱讀書報、不聽收音機,以及必須飲食。

1979-1980打卡
每小時打卡一次,並拍一張大頭照,為期一年。每次打卡完,必須離開工作室。

1981-1982戶外
一年不進入遮蔽空間,包括公車、地鐵、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

1983-1984繩子、藝術/生活
以一條八英呎繩子,與藝術家琳達.孟塔諾綁在一起一年,兩人身體不得接觸。

1985-1986不做藝術
一年之中,不做藝術、不讀藝術、不談藝術、不進入藝術相關場所。只有活著。

1986-1999不發表
不公開發表藝術家的生活與藝術,為期十三年。
 
作者許瀞月為研究謝德慶的行為藝術,曾於2007與2011年兩度赴紐約進行深度訪談。她結合多年的藝術史與理論研究,對照杜象、達達、弗拉色斯(Fluxus)、普普藝術、觀念藝術以及最低限藝術(Minimal Art)等;同時援引丹托、德勒茲與傅科的理論,並以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卡夫卡的小說精神,以及尼采的「永恆回歸」與「權利意志」貫穿全書。
 
作者提出「磋商」與「轉渡」的概念──「磋商」經常發生於日常生活中,不過在藝術中不僅是價值或條件的交換,而且是以心理學的「轉渡」,成就生命間的內在關係。謝德慶選擇在五十歲生日當天,即1999年12月31日,完成第六件作品,並當眾宣佈從藝術界退休,亦即是生命意義的轉渡。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CHAPTER 1 行為藝術與磋商話語
行為藝術的態勢
「事件」與「永恆回歸」的態勢
參與式藝術的「磋商」
「磋商」與知識論的滑動
 
CHAPTER 2 母親之愛與謝德慶的成長
母親之愛與成長的家鄉
早年美術教育與思想啟蒙
早期的創作實驗─1969至1973年
 
CHAPTER 3 1978-1979──籠子
自訂藝術的規則
以卡夫卡為靈感
「殘酷」並非行為,而是演現的主體
施虐/受虐的磋商倫理
疆界在過程之中
「玄」的符號與壓抑的焦慮
 
CHAPTER 4 1980-1981──打卡
薛西弗斯神話/資本主義的奇觀/不可異化的財富
客體心靈的歇斯底里、虛擬真實的慾望,
抑或時間認知的實存
歷史意識、反歷史意識,抑或其他?
 
CHAPTER 5 1981-1982──戶外
回應存在哲學藝術家傑克梅第
「我(謝德慶)想作一名流浪漢」
行走的流浪地圖
 
CHAPTER 6 1983-1984──繩子
互為文本的「演現性」
互為主體的磋商
互讓和解、轉移交易,還是其他?
 
CHAPTER 7 1985-1986──不做藝術
檔案的藝術與「空」的符號關係
亞洲文化的「第三類心靈」
感知經驗的統合與感官感覺的瘋癲逃逸
       
CHAPTER 8 1986-1999──不發表
「不公開發表」的隱藏美
「跨」文化轉渡即磋商
生命作品與「禮物」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