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阿古是一位喜歡在夜晚觀察動物的探險家,
有一天,他備妥各種工具,
包括那隻能在黑暗中照亮一切的手電筒。
開始了一個人的探險旅程。
他探訪深海底、冰原、地底,甚至伸手不見五指的洞穴裡。
手電筒所照之處,似乎都不見任何生物的身影?
直到那隻手電筒沒電……
原本,你以為探險家阿古會帶你進行一場令人期待的夜觀冒險,
原本,你以為有了一只能照亮黑夜的手電筒,就能看到黑暗中的一切,
殊不知,能讓你看見黑暗中動靜的,也許不是那一道光;
而是……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阿古越奮力地想要看到些什麼,或是照到些什麼,
他反而會忽略那些離他好近好近的「什麼」。
只有我們這些在探險旅程外的讀者,看清一切。
這場夜觀探險,對我們來說,也許是一個提醒,
因為每一個我們,都可能是想要用盡一切力量,
在黑暗中找到生命動靜的阿古。
也許,將手電筒的光關掉,學習與黑暗共處,
能享有一場不同的夜觀探險。
本書特色
★榮獲英國2015麥克米倫圖畫書獎首獎(The Macmillan Prize)。
★中英對照繪本,同時享受雙語言的不同韻律與節奏。
作者簡介
自序/導讀
推薦文
非典型繪本──探黑賴嘉綾/兒童文學推廣者
《探黑》的版本,讓我佩服出版社,做該做的事,而且做了別人猶豫、不敢做的事。這本原來是Macmillan Award首獎的作品,理應由Child's Play出版,但英國出版社卻還沒有動作。臺灣小魯文化火速出版了這本我覺得可以當作繪本教材的《探黑》。為什麼我說可以當繪本教材?
繪本課的老師一定會提出一件大家都不該忘記的事:gutter 書頁之間的隙縫。書的裝訂會「吃掉」一些畫面,譬如This book just ate my dog! 就是誇張這樣概念,讓所有的東西只要經過gutter就不見了。Jon Agee也曾經用《最後的晚餐》那張圖來告訴大家,這張圖若是放在繪本裡,耶穌就不見了。可是書荻就是將重點都放在中間,挑戰了這個說法。我不知道老師是否皺著眉頭看她的作品?或是心理有嘀咕。不過這個故事的完整讓老師也覺得「這方式還不錯。」表示了讚許。因為這學生不想照著老師的教法,她同時找到破除的方式。我最喜歡她這樣的精神,我相信老師也喜歡,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特質。因為身為老師可以教到懂規則又可以破除規則的學生,想必是老師一生的獎勵。這就是破與立的執行,不是亂做的破,是懂了之後的破、立。
阿古這位探險者,喜歡在黑夜裡觀察動物,所以備齊了工具,準備出發。在深海裡、在森林裡、在冰原上、在地底、洞穴裡、什麼都沒看見。突然燈壞了~什麼都看不見。等他修好了燈,還是什麼都沒看到。讀者們比探險家幸運多了,讀者們什麼都看到了,但是探險家什麼都沒看到。這是個好棒的收尾:「沒看到並不表示沒發生唷!」的概念油然而生。繪本往往將創作者的心情或是個性露餡,書荻的個性開朗,但必有易於常人細心之處,否則這本書的處理無法如此細膩又內斂。如果探險者這樣到處探險,卻沒發現東西,那他要怎麼辦?創作者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進修留學,有如一場探險,她的感受還有很多無法告訴我們。
過去,多數臺灣讀者喜歡完滿的書,或是知道結局的書;譬如說故事的時候,大家都急著想要知道結局,可是結局是結局嗎?或者結局是開始嗎?還是沒有結局的就是結局?現在大家開始習慣接受episode式的故事,人生插曲、精華片段、就是沒什麼大事發生,這樣的主題漸漸在繪本裡大鳴大放。因為我們的人生本來就是一段段的插曲、片段、沒什麼大事的日子一個接著一個。這樣手電筒打開的書讓我想到Lizi Boyd的Flashlight。因為他不是探險家,他只是個孩子,所以觀察者角度不同,主角的手電筒最後換到動物的手上,易主易位。手電筒是孩子們露營、外宿的首選,既是安全又是探險的工具,在生活意義上本就是個好東西。
我先是看到書荻跟著進印刷廠的相片,等著書出版。然後在書展現場尋人,最後抱著作者簽名書完成任務。這本書後來採用board book的做法製作,讓每一頁都可以全景打開。長型的版、沒有圓滑的角,是一本極有個性的繪本。有法式的特立獨行、英式的幽默、美式的開本、日式的?腿毛嗎?那探險家的腿真是難忘的造型,帶有日式無厘的角色配置。動物們雖然在暗處,還是畫得很精緻。拿著書滿心歡喜!
推薦文
生命是一連串的探險汪仁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