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鵝書法家 | 拾書所

換鵝書法家

$ 850 元 原價 1,000

內容簡介

一群展現卓越書藝的書家
一個代表台灣書史的書會
一冊涵容書法美感的書籍

★雲龍書道學苑主持人曾安田老師講「書道禪」:第一筆不害第二筆,是「仁」;第二筆要救第一筆,是「義」。杜忠誥則視書法為文人武功,他擁有一顆赤子般的「遊戲的心靈」,認為只有遊戲的心靈才能令漢字符號與氣韻精神融合為一。

★施春茂提出學書三境界,「尚精」、「貴似」為第一境;學七分丟三分是第二境;神氣自出、神妙自悟乃第三境。篆刻與書法皆有高成就的薛平南老師則選擇深耕經典,他說自己不刻意求新求變,因為相信自運作品自有我在,功深「書風」自流露。

★從文化官員職務退休的陳坤一終於能「日日臨池書脈繼顏唐」,他追慕右老書風的大氣壯闊,贊曰:「長慕三原追壯闊,憑大器,懾群狼」。林隆達老師則以「人生如駕泥舟」自勉勉人,他認為在傳統裡深入是一種學習,在傳統裡再深入才是挑戰。

……

十四位書法大師,十四個精彩創作故事,十四份動人的藝術情懷。

千年之前,書聖王羲之為換得山陰道士養的一群姿態曼妙的白鵝,豪爽地答應道士的請求,提筆寫下一整部黃庭經,也因此留下了寫經換鵝的動人故事。 1974年,台灣一群志向高遠的書法家立意效法羲之,共組換鵝書會……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換鵝書法家》一書乃介紹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團體──換鵝書會,及其十四位書法家成員的藝術造詣與生命情境。換鵝書會成立於1974年,乃台灣歷史最久、最具代表性的雅集型(跨師門)書法團體。成員中,無論書藝創作、書理論述、教學推廣,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員或榮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山文藝獎等殊榮……引領風潮;或執教上庠,為書法創作、研究導師;或膺聘重要獎賽評審,擢拔新秀人才;或領導民間書法社團,籌辦相關活動以繁榮文化;或耽於論述而有專著出版、專文披載,裨益研學……允為台灣當代最具實力之書法團體。

這十四位書法家依照年齡分別是:連勝彥、曾安田、周 澄、施春茂、蘇天賜、謝健輝、陳坤一、陳維德、薛平南、杜忠誥、李郁周、黃宗義、林隆達、蔡明讚。本書長歌出版社社長吳放與《書法教育月刊》社長蔡明讚共同策畫,施筱雲採訪撰文,並援以書法家共近兩百幅書法代表作品,圖文並茂,美輪美奐,一一呈現書法家們豐富的生命歷程與傲人的藝術成就。

內容之豐美、設計之高雅、製作之精緻,乃長歌藝術傳播灌注心力與熱情之新年鉅獻!該書並得到前台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王耀庭、台北藝術大學退休教授暨台北書院講座教授李蕭錕、華梵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黃智陽的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換鵝書會源流-序
筆羣墨華-王耀庭推薦序
台灣書會的標竿-李蕭錕推薦序
老而彌堅-黃智陽推薦序

01人書俱老見真淳
連勝彥的絢爛人生與澹雅心志

02將苦樂化作渾厚與律動
曾安田翻轉生命與藝術

03胸中原有雲煙氣
涵詠詩書畫印的一代文士周澄

04奪龍蛇之飛動
施春茂當代書藝的視覺張力

05在線條旋律中優游人生
蘇天賜的翰墨奇緣

06天道酬勤 健筆生輝
謝健輝與曹容大師的半世因緣

07用三十年赴一場美的邀約
陳坤一書法中的情藝道

08 種一片桃李春風
陳維德的書法傳承之路

09 治印治翰墨 亦狂亦溫文
薛平南全力以赴刀筆陣

10 書法是文人的武功
杜忠誥的書道之路

11 緣深路長 求是探真
書論才子李郁周

12 繪人間百態 寫時代脈動
黃宗義的書法薪傳與創變

13 偷得仙筆作文章
林隆達以線條造境

14 活水源源入硯田
蔡明讚以書評書藝弘揚書道

換鵝書會歷年展覽
出版後記-寫經換鵝之後 文∣吳 放

內容試閱

用三十年赴一場美的邀約
陳坤一書法中的情藝道

他不玩特別的花俏,只如實呈現儒雅醇厚的本色
所以儘管其字大器磅礡
欣賞起來卻可以「平靜心扉、淡化心緒、洗滌心靈」
終而能「震盪心神」

陳坤一的書法因緣要從童年說起。陳坤一出生於二次大戰末期,童年生長在新竹縣横山鄉,毗鄰大山背(漫畫家劉興欽的家鄉)。古道、山林、偏村是他的成長環境,當年物質生活條件不足是普遍現象,雖然母親早逝,幸有家族長輩呵護,因此他的童年雖貧困卻是快樂的。
偏鄉父輩中識字的人不多,讀漢書、寫毛筆字的父親成為地方廟宇活動的重要人物,舉凡記帳、錄事、寫公告,都由父親一手包辦,陳坤一自小跟前跟後、耳濡目染,興趣的啟發加之聰穎的悟性,讓學生時代的他就在各類書法或作文比賽(當年作文乃以毛筆書寫)中屢屢嶄露頭角。
初二時,有一次參加校內作文比賽,比賽後成績遲遲不公布,因為陳坤一寫得太好了,引得評審老師懷疑他抄襲,幸好他的國文老師趙明普出面保證才釐清疑雲。成年後參加台灣省國語文競賽教師組、社會組書法比賽、作文比賽,總名列前茅。這些輝煌的成績來自幼年時代父親的啟引,以及他強烈的學習動力和永不疲憊的興趣。
初中畢業時,班導師蕭承覺見他愛書法,特送他一本天津八大家之一的華世奎字帖《南皮張氏雙烈女廟碑》,讓他首開眼界,然而華世奎一手純正的顏字筆法,對素來以「土法煉鋼」方式書寫的陳坤一來說太難了,當時老師還親自示範寫給他看,顏字的渾厚樸實為他日後的書風奠定了初步基礎。
是好馬必引來伯樂
踏入社會後,學字習文始終是陳坤一的公餘閒事。
自新竹師範畢業後,陳坤一曾先後任教於家鄉豐鄉國小、大肚國小,想到台北再進修,但礙於當時調校難度極高,遂改換跑道,參加高普考試轉到台北市任職,先後服務於台北市政府人事處、考選部、行政院文建會。 
考選部長唐振楚到任的第一天,時任庶務科長的陳坤一在來賓道賀的簽名簿扉頁上,用毛筆慎重地寫上標題。那一筆好字被曾擔任過老總統文膽的唐部長注意到了,書生氣質的唐部長國學造詣深厚,也喜愛書法,對文墨人才特別愛重,幾天後找陳坤一去部長室晤談,除了嘉勉外,又特囑他幫忙書寫雜務。從此除了原有的業務之外又兼任部長的代筆,公私題詞、書信往來等大多由他捉刀,在部長督促之下,文字得到深刻的磨練,揮毫的書膽也因此練就。陳坤一說:這是「公餘閒事」帶來的幸運,對日後職場機遇和個人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1976年初,得知歷史博物館王北岳先生書法篆刻研習班招生訊息,陳坤一立即報了名,遂開啟了比較有系統的學習之旅。當時王北岳先生常忙於甫成立不久的「中華民國篆刻學會」的行政事務,身為門下弟子,自然幫著打理雜務,因而認識許多篆刻書法名家,過從之間對於藝文掌故、藝術觀念等薰習甚鉅。
當年會員湯成沅編著的《金石字典》,是一部重要的篆刻工具書,以《說文解字》收錄的9353字為基本字,彙集殷商至秦漢時期的甲骨文、金文、刻石、秦磚、古陶、古璽、古幣、古兵器之銘文等,在當時篆刻界是一大盛事,蔣紀周、王北岳、李猷等名家均為之寫序,這些序文都以毛筆書寫,北岳先生又受湯成沅之託找陳坤一代筆書寫編輯大意。李猷見後乃興起愛才之心,主動邀陳坤一到家裡「坐坐」,從此開啟了陳坤一進入...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