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多.馬提斯Corto Maltese:鹹海敘事曲 | 拾書所

科多.馬提斯Corto Maltese:鹹海敘事曲

$ 675 元 原價 750

內容簡介

風靡超過半世紀「漫畫史上最迷人的英雄」
航海冒險家科多.馬提斯首度邀你揚帆長征南太平洋
精裝耳環燙金版,首航珍藏


優雅有力的硬派線條,明快流暢的歷險情節……
跨世代書迷盛讚「經典中的經典,世上最美、最具文學性的漫畫作品!」

1976年安古蘭漫畫節最佳外語寫實漫畫獎


【航海冒險家科多.馬提斯系列】
「科多.馬提斯」(Corto Maltese)為義大利漫畫大師雨果.帕特(Hugo Pratt)生涯最重要的系列作品,以豐富的地理、歷史與民族學,細膩的人物刻畫,以及瀟灑浪漫的壯闊氛圍,獲得全球讀者高度讚賞,魅力至今不減。本系列特別收錄:全彩設定手稿及深度專文導讀。

《鹹海敘事曲》為科多.馬提斯最初登場的故事,1967年發表於義大利漫畫雜誌《科克中士》(Il Sergente Kirk),隨後法國漫畫雜誌《Pif Gadget》邀其連載,故事中的次要角色「科多.馬提斯」鮮明有趣的個性,和瀟灑帥氣的形象立即擄獲法國讀者,使得科多一躍成為1970年代歐洲最受歡迎的漫畫角色之一。而《鹹海敘事曲》也成為漫畫必讀經典,以及往後許多航海冒險故事的原型。1976年安古蘭最佳漫畫

本書收錄《玫瑰的名字》、《傅科擺》作者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專文導讀。

【故事簡介】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太平洋,在前往凱瑟琳娜的航線上,一艘斐濟群島的雙體船,不懷好意地升起英國國旗。那是海盜船長哈斯普汀的船,他們成功劫掠了荷蘭運煤船,並殺掉了所有的船員。在哈斯普汀的船上,有幾名不速之客,分別是遇上遊艇船難的富豪子弟潘朵拉和該隱;以及遭到船員背叛、五花大綁扔進大海的科多.馬提斯。這並不是一次普通的搶劫,幕後的神祕人物「修士」,醞釀巨大陰謀,和德國勾結著一場一觸即發的海上商戰。

正當哈斯普汀在與德國軍官進行交涉時,科多與該隱和潘朵拉在海上遭到巨浪襲擊,漂流到食人族的島上,科多.馬提斯與他的朋友卡尼歐,以及被當作人質的少年們,伺機展開逃亡。逃出食人族島嶼的科多.馬提斯一行人,與哈斯普汀、德國軍官在「修士」所在的禁忌之島埃斯康迪塔會合,每個人都各懷鬼胎,想從戰爭中獲利,而被當作昂貴籌碼的潘朵拉和該隱,也逐漸在這場鬥爭之中辨認出敵友……

一個正直的傭兵海盜,一對豪門姊弟,一名被政治犧牲的軍官,殘暴的船長、神祕的宗教領袖,覺醒的反殖民意識……一場行遍南太平洋島嶼的海上冒險,如海潮一般一波又一波推進。戰爭之中,沒有人能夠全身而退,然而,有人的故事終究被迫結束,而有人的再次展開。海洋呼喚著冒險之心,少男少女從冒險家科多.馬提斯身上學到了正義和勇氣。再次揚帆,又是全新的旅程。

【圈粉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

林莉菁︱旅法漫畫家/Ulysse歐漫風景站長
「崇尚自由,卻又無法不動心;走遍世界,佳人只留影心頭。我們心中多少有個不願受羈絆的靈魂,讓我們讀過科多.馬提斯的遊記之後,無法不成為他的信徒。噓,這個祕教,只存留你我心中,僅能心傳給下一個信徒。」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臺灣四面環海,但多數人對海洋的認識與想像卻十分有限。《鹹海敘事曲》不僅講述了一則屬於海洋的冒險,同時也呈現了圖像敘事那如同大海一般,無邊無際的潛力與可能。」

黃健和︱大辣出版總編輯
「若說閱讀比利時作者艾爾吉(Herge)《丁丁歷險記》,是走進歐洲人的童年記憶;那閱讀義大利作者雨果.帕特(Hugo Pratt)《科多.馬提斯:鹹海敘事曲》,是參與了歐洲讀者的青春遨遊。是隨著那位叼著煙的水手,在太平洋上,從容地周旋於列強與海盗幾個陣營之中;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開火前的詭譎緊繃,在現實與漫畫頁中不時浮現。」

鄒駿昇︱美國插畫大獎、3x3國際當代插畫大獎、波隆納得獎藝術家

 

自序/導讀

 

現在讓我們來比對帕特的文本和迪亞哥(De Agostini)的地圖。直到最後,帕特才不得已承認:埃斯康迪塔島藏在西經169度、南緯19度。所以它應該位於東加群島和庫克群島之間。那位要前往東加,卻往新幾內亞航行的德國海軍軍官還說過(以下是他的原話):「我們很快就會抵達埃斯康迪塔了。」(其實還差五千公里遠)然而他只是個混淆了空間座標,掉入哈斯普汀設下的陷阱的夢想家。

 

事實是,哈斯普汀、帕特,或他們這兩個人,還同時極力模糊時間座標。

 

讀者只有仔細閱讀後,才會得知該隱和潘朵拉是在1913年11月1日落入哈斯普汀手裡,而他們一行人在1914年8月4日之後才抵達埃斯康迪塔島(修士在此時通知眾人戰爭爆發了)──說來大約是在9月到10月下旬之間,英國人登場的時候。在兩頁柯立芝和三次與施魯特的交談中,一年過去了,而潛艦在這段期間,伴隨著十七世紀的海盜、老水手和亞哈船長對偏航漂流那百無聊賴的好奇心與渴望,走過一條條身分未明的航線。

 

《鹹海敘事曲》裡的所有人物,乃至德國海軍軍官,旅行在定位模糊的群島間,彷彿在葛羅斯維諾家族的系譜分支上遊走,驚愕連連,而不曾觸及目的地。他們不像塔奧(唯一堪稱能直線前進,並抵達他想要的確切位置的人)懂得跟隨鯊魚。他們與地理上的真相擦身時,渾然不覺。然而真相明明在這裡,在潘朵拉的名字裡:介於斐濟與新赫布里群島之間,有著潘朵拉盆地,其邊界延伸出亞薩瓦群島;藍色珊瑚礁就在那裡,在亞薩瓦。潘朵拉是地圖繪製術的象徵,《鹹海敘事曲》裡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掌握這樣的知識。哈斯普汀只讀布干維爾,帕特只讀史塔克普爾,而文本一如往常,知道的比誰都來得多。

 

故事伴隨海上航線的節奏發展,包括對彼此開槍後墜入愛河、或是為了友情互相殘殺的人物心理分析;他們失控,或在每一頁又重新塑造出一張完整的病歷,一份完整的系譜。這種種既不是為了讓我們得知修士的真正身分(我不相信施魯特給的那些重構的事實,太過詳細了),也不是為了清楚哪一張才是他的臉,如果在這麼多張裡真有一張的話;哈斯普汀從哪裡來;該隱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也許與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有關。尤其,我們對於科多所知甚少,儘管接下來的故事將會說明一切,包括他母親都會提到。而圖畫部分也充滿不確定性:科多在這裡還未擁有後來那些根本、明確的形貌線條,其實用不著等到最後那幾冊(最後幾冊他顯得更年輕、唯美如天使),其輪廓在他瀟灑遊走威尼斯潟湖、巴西、愛爾蘭和西伯利亞鐵路廣漠大地之際,在這一路成熟歷練的英雄事蹟中已然成形。

 

若說,如今科多.馬提斯這個人物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在《鹹海敘事曲》時代的他,則仍在尋覓自我。他不關心自己的出身(科多就這麼突然地出現在我們眼前,全身被綑綁,在海上漂流,一如《布倫丹遊記》裡的猶大),也不清楚自己的心理狀態。無論科多或帕特,對於透過一格又一格畫面勾勒而出,跟著故事進展,從幾筆基本特徵到充滿無數頓挫皺紋的臉孔,都不太有把握。顯然,日後我們會忘記科多以神祕、謎一般的完美之姿現身的那些故事;反而記得在《鹹海敘事曲》裡,他所活出的不完美。這就是何以這個故事在科多的首批讀者心中,堪稱一場事件,一種以漫畫呈現的文學新典範,而埃斯康迪塔島具備了敘事世界之規模的原因。在此,以實瑪利可以與曼德維爾(Mandeville)混淆,太平洋與祭司...

各界推薦/推薦序

【國際媒體評論】

「這些描寫『有著黃金之心的浪人』的故事,既優雅,又錯綜複雜。」──紐約《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雨果.帕特教我的,比任何老師都多。舉凡歷史、傳說,還有藝術……科多.馬提斯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漫畫之一,而且你可以在任何一集上船。」──美國作家JT Lindroos,於bookgasm

「歐洲最受歡迎的冒險家、無以倫比的壯闊故事,在雨果.帕特的光影描繪下躍然紙上。」──美國《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國際讀者評論】

「如果你想讀經典作品,那就不能錯過科多.馬提斯,一個直至今日仍然很新穎的英雄原型。黑白、優雅的漫畫,這就是你要的。」

「我不算是科多的粉絲,但我依舊非常喜歡這本漫畫,甚至我會推薦它為『必讀』之作。故事優美,節奏明快流暢,每一頁都是享受!」

「我的父親是科多迷,他告訴我這本漫畫有多棒。美麗的繪圖,一如雨果.帕特的所有作品,這本書也會是很美的禮物。」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