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他對當代攝影深闢且充滿力道的詰問
帶領我們重新反思「攝影」之本質與價值所在
「一張士兵中彈瞬間的照片,
告訴了我們對西班牙內戰什麼樣的認識?
它為何可以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照片?
『偉大照片』的因素或內涵是什麼?
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戰爭的政治起因、萬骨枯的脈絡,
能夠從一張張『作為賭博的攝影』裡,得到答案嗎?」
一張好照片的「好」可以是審美的,但這種「好」的判斷同時也是充滿社會與文化意義的;而一張照片的意義能否被閱讀出來,則端視這些社會與文化的意義是否被層層剖析、觀看、書寫,以及閱讀。
當攝影已經成為一種全民運動,攝影存在的社會意義則更不容小覷。它可能成為行動者的工具,也可能成為藝術家探問、觀察我們身處社會的行動,甚或是發聲的渠道。除了隨手拍照這樣的行為之外,我們為何拍照?拍下了什麼?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談論這些拍攝?在數量氾濫的影像中,我們又能夠如何、可能以什麼樣的視角閱讀它們?
本書是影像文化評論者郭力昕睽違十五年的攝影評論集,收錄了三十篇自《書寫攝影》出版後以來、包含近年於《攝影之聲》雜誌中發表的影像評論文字,從攝影議題、攝影家作品到攝影書,作者正面直視環繞十年來的攝影創作、論述與文化裡的相關現象,發出極具批判性的詰問與高度反思的回應。
──論超現實攝影:
「攝影的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其實有著互為表裡的雙重特性:現實主義攝影裡的超現實性,與超現實主義裡的現實性。……超現實主義的攝影創作所描述或再現的,經常是現實的面貌。」
──論攝影與色情:
「一幅身體的繪畫,『赤裸』可以同時是感官的和概念的;在一張照片裡,羅體即便是為概念而概念,我們也先被撲面而來的身體經驗,佔據了注意力。……因此,攝影裡身體與性的『是藝術還是色情』,恐怕就不是真正的問題;……比較需要思考和檢視的提問方式也許是:攝影裡的身體、性、色情或情色,是否被問題化。」
──論攝影與記憶:
「記憶在具有主體性的人身上,才能發生意義。一個人若不敢或懶於建造自己的主體意義,或不願意面對構成自己主體存在的各種生命經驗,或者將自己的身體與經驗工具化、交易化,這樣的人在進行攝影行為時,照片恐怕產生不了什麼有意義的記憶。……藉由照片輔助記憶的我們,必須先將生活攝影的開放性,與經驗的多重可能性連結起來,影像或許才能游入它的經驗主體中,發生記憶的豐富作用。」
──閱讀張照堂:
「若以西方之『現代主義攝影』的文化語境和創作概念,來看待或套用在張照堂的攝影上的話,我以為會是一種偏離了台灣特定脈絡的閱讀或詮釋。另一方面,張照堂攝影藝術裡,同時存在的溫暖人文質地、與剃刀班冷凝鋒利的雙重性,也使得這位藝術家的獨特與豐富,不再需要『現代主義攝影家』」這類以西方攝影美學為尊的冠冕;並且這樣的描述既不準確,亦不能完整地說明張照堂作為攝影家的多樣內涵。」
──閱讀陳順築:
「對照著陳順築多年來熱切投入的家族影像與記憶創作,『迢迢路』的影像特質,也許無意間變成一則有趣的、弔詭的辯證式寓言:攝影家一直在路上,看見、離開;他一路尋找『家』、定義『家』,或想家,其實卻又一直『在家』;身體也許一直在旅行、移動、漂泊,但同時似乎又未曾離開過他的某種一以貫之的精神座標與藝術傾向。」
作者簡介
郭力昕
影像文化評論者。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曾任《人間》雜誌圖片主編、《中時晚報》專欄作者,評論常散見於報章媒體,近年評論與研究多集中於攝影與紀錄片的文化研究。著有《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時報文化,1990)、《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久大出版,1992)、《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元尊文化,1998)等書。
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郭力昕
◆寫攝影議題
論新紀實攝影
論超現實攝影
論新聞攝影
論戰爭攝影
論地景攝影
論物件攝影
論攝影與色情
論攝影與暴力
論攝影與記憶
論攝影的政治性
論「業餘攝影」的美學與政治
◆寫攝影家
閱讀張照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閱讀阮義忠:告別不了的濫情文化
閱讀關曉榮:紀實攝影典範的昨日與今日
閱讀陳敬寶:重建人的主體意義
閱讀吳政璋:無臉以對台灣「美景」
閱讀游本寬:「台灣新郎」在美國
閱讀沈昭良:魔幻舞台與寫實台灣
閱讀陳順築:從家族影像到「迢迢路」
閱讀董振良與王志偉:女性裸體如何解放
台灣攝影家的中國展示櫥窗
◆寫攝影書
黃翰荻/《台灣攝影隅照》
姚瑞中/《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
約翰.普爾茲/《攝影與人體》
約翰.伯杰/《觀看的視界》
唐.麥庫林/《不合理的行為》
顧錚/《真實的背後沒有真實》、《城市表情》、《攝影的人,在路上》
李楠/《影響:中國當代攝影精神交往錄》
TIWA/《凝視驛鄉Voyage 15840:移工攝影集》
當代漂泊/《底層流動/流浪的視界:遊民攝影家的創作歷程紀錄》
◆附錄
訪談約翰.伯杰:堅定地走在進步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