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茗之中各領風味 | 拾書所

茗茗之中各領風味

$ 395 元 原價 500

內容簡介

本書集結六位在茶產業、茶學、茶科研、茶藝、茶道、花道等傑出經理、經營、科研、教育及推廣的資深專業人士,就個自的專業領域對臺灣茶藝文化的發展及感悟發表的文章。讀者細細品味,必能對臺灣飲茶方式的流變及茶藝文化發展的面貌有概括的了解。

本書集結六位在茶產業、茶學、茶科研、茶藝、茶道、花道等傑出經理、經營、科研、教育及推廣的資深專業人士,就個自的專業領域對臺灣茶藝文化的發展及感悟發表的文章。讀者細細品味,必能對臺灣飲茶方式的流變及茶藝文化發展的面貌有概括的了解。

熱愛小壺工夫茶法的春水堂人文茶館創辦人劉漢介,因緣際會在日本見到餐飲服務人員沖調冷飲咖啡,而服務人員堅持紅茶僅能熱飲,只有咖啡才能調成冷飲,乾脆買回器具,深信能調冷咖啡,就能調冷飲茶。1983年在臺中開了第一家春水堂,兼賣冷飲茶的茶葉店,造成冷飲茶的風潮,是冷飲茶館(泡沫紅茶、珍珠奶茶)的先驅者。1999年在春水堂人文茶館旗艦店,親筆書寫春水堂茶記:「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在掛畫插花的環境中,用各類茶原料,依四季冷暖原則,普遍飲茶、吃茶、用茶之樂趣…期永續百年,不朽經營」,是春水堂的經營法則。劉創辦人對多元化冷飲茶事業永續經營的策略,及敬業精神的堅持有詳細的述說,有心經營冷飲茶館可細細品味,領悟其中道理。

國際大觀人文茶書院創辦人,現任中華茶藝家研究協會理事長陳玉婷是傑出的茶道、茶藝教師,對司茶心法「練手、煉味、鍊心」,「心手之間,溫置注奉」,及對茶席設計美學實作與應用有獨到的見解及說明,對於有心精進茶藝的愛好者必有裨益。

臺北市茶藝促進會創會理事長廖純瑜是海峽兩岸有名望的茶道、花道老師。在其文章中提示:「在品茗環境中,透過文人茶境之花的意象,呈現清、幽、雅的趣味,與茶之淡泊、寧靜、和諧的特性,兩者相應對話,在茶會中讓賓主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以臻於精神上愉悅的滿足」,描述解說文人茶境之花在茶席設計及茶會上的應用,有許多實例及解說,可供喜愛以插花表現茶席設計及茶會意境的愛茶人參考。

與臺灣茶有緣,小時候在茶業改良場所在地(楊梅埔心)成長,跟著父親喝茶享受天倫之樂的茶小樓主理人李素梅說:「只要開始泡茶,茶香在空氣中浮動著,就是滿室清香,因為感受喝茶時的舒心,泡茶時的靜心,學茶時的開心,我沈浸在茶的世界,生命因茶而豐富精彩,更是希望能讓茶進入更多人的生活,讓更多人能感受茶日子的美好」,而致力於推廣茶藝文化讓茶進入生活。她的習茶、愛茶、茶藝教學、參與茶會及主辦茶會的心路歷程,值得茶藝初學者體悟,實踐「喝茶從喜愛變成生活,習茶從興趣成了日常」。精進茶藝,使泡茶、喝茶由形式轉為隨意的、自由的,喝茶就會是開心的,這就是生活茶。

茶業改良場退休場長陳國任與臺東分場副研究員羅士凱,對茶葉烘焙的目的,熱效應產生香味的原理及操作要領有精要的描述,揭開茶葉烘焙的奧秘。書中摘列茶學常用術語(專有名詞),方便隨時查閱及增進茶學知識。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劉漢介—春水堂人文茶館創辦人

雅號甘侯,以號行於世,幼承父親啟蒙茶道,茶藝師承張宏庸、茶術師承周國欽,精通工夫茶茶藝、致力壺泡文化推廣,將對茶道的理想和熱情化為事業的原動力,於1983年創辦春水堂。除了茶藝茶史的專研外,興趣極廣,研習書道六藝,善行草、水墨創作、影像創作,喜愛人間四季,常在春秋佳日出遊、用相機記錄山川大地,並參加世界攝影大展,屢獲大賞,書墨攝影作品皆用以妝點茶館。

陳玉婷—中華茶藝家研究協會理事長

國際大觀人文茶道書院 創辦人、中興大學 助理教授、大同技術學院助理教授、道禾實驗學校人文茶道顧問。20餘年致力將茶、陶、書藝、樂、花 等藝術以呼應性呈現 ! 且以具人文特色茶席之美與具儀式般司茶儀軌「溫置注奉、靜緩觀品」為傳承 ! 期能藉一盞茶在一方天地以心傳心!

廖純瑜—臺北市茶藝促進會創會理事長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臺北市茶藝促進會創會理事長、顧問,臺南市茶商公會顧問,晨濤花道、茶道文化教室負責人,空中大學茶藝社講師,福建天福茶博物院花道講座教師。

李素梅—茶小樓主理人

擁有茶藝師、泡茶師、評茶員證照更是全國泡茶比賽總冠軍。

羅士凱—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兼股長

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博士班進修
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
茶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陳國任—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前場長

臺灣大學農學博士,擔任文山包種茶、鐵觀音茶、東方美...

目錄

序:茗茗之中 各領風味/區少梅
序:臺灣舊時代的人情傳承/翁章梁
序:傳承並蛻變飲茶思維/陳保基
序:茶是生活也是藝術/阮逸明

從小壺泡到冷飲茶—多元化的飲茶觀 (劉漢介/春水堂人文茶館創辦人)
泡製一杯理想的茶湯
冷飲茶的源起
流傳
現況
感想與努力
可大可久的飲茶世界
臺灣茶文化的再生與改變

茗茗之中 (陳玉婷/中華茶藝家研究協會理事長 國際大觀人文茶道書院創辦人)
精茗蘊香 藉水而發—一杯茶湯的開始
草木之間—茶可久食令人有力悅志—唐•孫思邈
聞風而瀹—識茶、擇器、控溫、酌量、權時、儀軌、心行
一方天地—茶生活的美學儀式與時代指標
心手之間 溫置注奉—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也
以心瀹茗—心手之間的美好風景
靜緩觀品—情與景匯 意與象通
澄懷味道 一即一切—臺灣茶碗茶席品茶
只待—清香倍幽遠—談茶文化藝術教育

解讀文人茶境之花 (廖純瑜/臺北市茶藝促進會創會理事長)
生活四閒事
文人清雅心境界
文人茶境的意涵
文人茶境之花創作
結語

茶沏一室香 (李素梅/茶小樓主理人)
泡茶的開始
選水
泡茶三要素 :溫度、置茶與候湯時間
茶的二三事
想想有沒有一杯茶湯讓你感動

窺見茶葉烘焙熱效應的奧秘 (羅士凱/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陳國任/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前場長)
引子:與老茶師的對話
茶葉為何要烘焙
茶葉烘焙與乾燥的不同
烘焙的熱效應有那些
茶葉烘焙器具介紹
茶葉發酵度與熱效應的關係
臺灣三大焙香型烏龍茶—凍頂烏龍茶、鐵觀音、紅烏龍與烘焙
焙香型烏龍茶風味與韻味的形成因子
焙火茶優劣判斷與形成原因

茶學常用術語 (陳國任/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前場長)
主要栽培品種
茶葉採摘
化學成分
製程及茶葉種類

自序/導讀

傳承並蛻變飲茶思維 (農業委員會前主委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陳保基)

臺灣現有生產的農產品中,茶葉具有悠久的歷史及文化背景;此外,近年來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提升,將健康概念導入茶的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我愛喝茶,與國任兄認識數十載,國任兄深耕茶產業亦已數十年,屆齡退休後不減熱情,繼續深耕茶產業,出版一本專業茶書,「茶言觀色品茶趣」,接著結合茶葉界中的翹楚著作本書「茗茗之中 各領風味」,書名獨具深意,將茶葉與人文宿命觀連結。本書兼具人文藝術與科學、感性與理性,傳承並蛻變舊有飲茶思維、深入介紹焙茶工藝,與茶專業術語知識,適合入門以及茶專業人士閱讀,實屬難得。

臺灣面積雖然不大,在烏龍茶的發展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各地特色茶,如凍頂烏龍、鐵觀音、東方美人,甚至是臺東新興起的紅烏龍,皆獨具特色。而臺灣的蜜香紅茶,亦是少數以蟲吮為特色的茶類,可見得臺灣人聰明且認真傳承,並不斷創新,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促使臺灣茶具國際水準,尤其臺灣手搖茶飲,是國際上的創新產業,並受世界各地消費者喜愛。

本書文章闡述茶葉專業知識並發揚茶藝文化,提供茶葉界互動討論的題材,提供茶產業者、茶藝界、科學研究者相互交流的平臺,希望將來不斷突破茶葉發展思維,讓臺灣茶成為國際永恆的新星。

茶是生活也是藝術 (茶業改良場前場長 阮逸明)

中華飲茶文化的演變,由魏晉至唐初的芼茶法,唐代興起的煮茶法,宋代興起的點茶法(抹茶法),明代興起的散茶沖泡法,清代至民初流傳的蓋碗茶法,及至現代時尚的多元調飲茶法。茶雖是古典傳統文化,在時間推移與進化的過程中,卻在每個時代隨著社會生活脈動,能有創新而融入生活,永續流傳。

臺灣飲茶文化源自中華茶文化,江南文人茶與閩粵工夫茶隨著先民引入臺灣。民國六十年代(197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勞力成本增加,茶葉外銷喪失國際競爭力,臺灣茶產業隨著政府的輔導,由外銷產業成功轉型為內銷產業。政府為推展內銷茶,輔導舉辦優良茶比賽,相繼打出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臺灣高山茶的知名度。民國七十年代(1980年代)隨著內銷茶的發展,茶藝館的興起及茶藝文化教育的推廣,蛻變自閩粵工夫茶與江南文人茶的臺灣茶藝復甦,並發展出臺灣特有的茶藝文化,茶藝內涵包括茶湯之美與傳達意境的茶席藝術,是生活美學、生活藝術的展現,在兩岸發光發亮並名揚國際。

熱愛小壺工夫茶法的春水堂人文茶館創辦人劉漢介,因緣際會在日本見到餐飲服務人員沖調冷飲咖啡,而服務人員堅持紅茶僅能熱飲,只有咖啡才能調成冷飲,乾脆買回器具,深信能調冷咖啡,就能調冷飲茶。1983年在臺中開了第一家春水堂,兼賣冷飲茶的茶葉店,造成冷飲茶的風潮,是冷飲茶館(泡沫紅茶、珍珠奶茶)的先驅者。1999年在春水堂人文茶館旗艦店,親筆書寫春水堂茶記:「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在掛畫插花的環境中,用各類茶原料,依四季冷暖原則,普遍飲茶、吃茶、用茶之樂趣…期永續百年,不朽經營」,是春水堂的經營法則。劉創辦人對多元化冷飲茶事業永續經營的策略,及敬業精神的堅持有詳細的述說,有心經營冷飲茶館可細細品味,領悟其中道理。

國際大觀人文茶書院創辦人,現任中華茶藝家研究協會理事長陳玉婷是傑出的茶道、茶藝教師,對司茶心法「練手、煉味、鍊心」,「心手之間,溫置注奉」,及對茶席設計美學實作與應用有獨到的見解及說明,對於有心精進茶藝的愛好者必有裨益。

臺北市茶藝促進會創會理事...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