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也許影像會隨風而逝 但詩意終將生生長流
黑澤明、高達 高度推崇的導演,
阿巴斯一生導演歷程與人生之路的珍貴總結
一部兼具美學與實用價值的電影沉思錄
「我喜歡半完成的電影模糊的樣子。我喜歡模棱兩可。我是一個要求觀眾比平時看電影做更多努力的導演,希望觀眾在暫時的困惑中思考,通過那樣做來表達他們自己,這也是為什麽我一路走來失去了一些觀眾。對我來說,電影是為了引誘人們去看,去提問,並努力把電影視為一種不僅僅是娛樂的東西。」
用電影寫詩的人
你/妳看過阿巴斯任何一部電影嗎?
櫻桃的滋味,橄欖樹下的情人,風帶著我來,生生長流,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愛情對白......
截取其中任意的畫面,它都會是一幅詩意充滿的攝影或畫作。
阿巴斯,這位曾獲得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出版過多本詩集及攝影集的伊朗導演,
自始至終都在把他從這塊土地上、週遭人物身上,或說就是從生命本身感受到的「詩性」,
透過故事及影像,詮釋交融進他的電影創作當中。
他屢屢強調,電影,如同詩歌及畫作,必然都是藝術。
所謂詩,所謂藝術,特色即是,它總是開放式的,
給人一個探索的入口,卻不止一個出口,且永遠沒有句點。
這些同樣會在阿巴斯的電影中出現:
有時候觀者甚至必須暫時按下停止播放鍵、必須暫時起身離開座位,
你已然隨著內心低迴不止,需要時間空間讓情感找到你自己的出口。
從1970年代開始,一直至2016年離世之前,阿巴斯一直在用他的電影寫詩,
他也從1990年代開始十幾二十年,在世界各城市開設導演工作坊,傳遞他的電影詩哲學。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這本書正是從這近二十年横跨倫敦、奧斯陸、紐約、馬拉喀什等地一系列的工作坊對話濃縮而成,
詳盡而深刻地呈現了阿巴斯的藝術觀和人生觀,是一本關於電影也關於阿巴斯本人的書。
每次的工作坊只有七天,也成了書本的七篇結構,連理成一位導演七十七年的生命經驗。
書中談為什麼要讀詩,為什麼要看電影,談生命即詩即電影,
也談故事的發想,談畫面的有效性,談行動的必要性,談掌鏡,談數位攝影的啟迪,
甚至觸及阿巴斯電影向來特有的主角為非職業演員:
一旦啟發了這些本質上是在飾演自己的外行演員,會得到最令人訝異的演出成果。
行文之中,也融進阿巴斯幾乎每一部電影的拍攝片段,成了一篇篇珍貴的電影紀事:
拍攝《愛情對白》一片,導演特地找來一位本業為歌劇演唱的非職業演員作為男主角,
冀望他能為太專業的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許帶來影響: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創造新的挑戰,
卻未料到結果超出期待:畢諾許以一種反向方式讓這位非職業演員男主角擦出了光亮。
阿巴斯在2016年離世,同年金馬影展以致敬之舉規劃了導演特展。
阿巴斯相信,電影如同小說一樣,一旦影片完成了,就脫離了原創者,
它的生命接下來是由每一位觀影者自行完成,自行詮釋。
阿巴斯的死因此不會是一個句點,他留下的二十多部電影作品都會是個起點,
將有無數觀影者循著他留下的線索,自己進行偵探式的觀影經驗,自己來到各異的出口。
本書特色
做過書籍設計、拍過商業廣告,最終成為電影導演,
一位非科班出身的電影史神話。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電影書
#它是電影技術寶典,從創作動機、拍攝技巧、演員和資金籌備,一次解說好電影誕生之謎。
#它是觀影指南,讓你擺脫操控,真正找出電影中的玄機。
#它是阿巴斯對於電影和人生的珍貴總結── 一部充滿詩意和哲思的電影沉思錄
在這本書中阿巴斯將告訴你
電影是什麼?──
#電影只不過是虛擬的藝術,它從來不按照實際的樣子描繪真實。
#拍電影總是包含著某種再創造的元素。每個故事都含有某種程度的編造,因為它會帶著拍攝者的印記。它反映了某種視角。
#每個電影人都有自己對於現實的詮釋,這讓每個電影人都成了騙子。但這些謊言是用來表達一種深刻的人性真實。
如何拍電影?──
#我從未受過任何正式的電影訓練,這既有好處也有壞處。當我作為電影一份子起步時,我並沒意識到這個行業如何運作,這意味著我不害怕。
#太多人花費了四年來學習可能用四個星期就能消化和理解的東西。我總是認為最好的電影學校是你自己建造的那一座。
什麼是詩意電影?──
#當我談論詩意電影時,我是在思考那種擁有詩歌特質的電影,它包含了詩性語言的廣闊潛力。它有稜鏡的功能。它擁有複雜性。
#它像未完成的拼圖,邀請我們來解碼訊息並以任何一種我們希望的方式把這些碎片拼起來。
⋯⋯以及所有,關於電影、觀影、詩意、人生等問題的思索方向。
作者簡介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譯者、評論人。出版有《迷走.神經》《迷你》《意思意思》等。譯有保羅.奧斯特《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及《冬日筆記》等(以上著作皆簡體中文版)。
目錄
前言
沙漠裡的人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譯後記
自序/導讀
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導演麥克.李談及他相信「你無法真正地拍攝或在銀幕上展示這個創造性的時刻……你可以喚起它,你可以暗示它,你可以呈現圖像的解釋,但真正的創造本身是難以實現的,而我會說,嚴格地講,是無法拍攝的。」這類事物,大概同樣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儘管如此,這本書仍然嘗試在文字間傳達思考,以及阿巴斯作為導演、攝影師和詩人的創造性時刻背後的推動力。也許,我希望,有點神祕的是,它向讀者要求阿巴斯——討人喜歡地,令人敬佩地,以一種永遠渴望和發現的模式——向那些觀看他電影的人要求的東西,即讓他們自己拆解它,按照他們自己的時間。就像他的電影,本書相較於回答問題,更多的是提出問題,它永遠無法被認為是作出最後定論。
阿巴斯作為工作坊領導者的形象在我腦中浮現。在義大利南部下雨的路上,透過飛馳的汽車車窗拍照。在每頓晚飯上分享紅酒。散步,手裡拿著攝影機,走上馬拉喀什的山。一個冰冷的曼哈頓早晨,站著,面無表情,在一條偏僻街道上,劇組正在拍攝短片。有四段記憶特別難忘,每段都準確表現了令人好奇及印象深刻的特質:他靈敏的視覺及聽覺,他的技藝,他表面上的寧靜,擁有在其他人很少會想到去看的地方發現美好的能力。二○○五年倫敦工作坊期間,在南肯辛頓一間寬敞的房間裡共度時光的某刻,當陽光射進窗戶,他提醒我注意地毯上那奇異的圖案,並說道:「多麼非同尋常的影子!」那年稍晚些時候,在馬拉喀什工作坊的一天下午,他希望放映他的電影《伍》給馬丁.史柯西斯看,後者作為客座講師短暫停留。在放映電影的房間裡,有人用黑色的紙遮住窗戶以阻隔光線。阿巴斯對效果不太滿意,於是紙被拿了下來,他親自上陣,首先從幾英尺外研究窗戶的形狀,隨後剪裁並折好了貼窗紙。當他最終把紙放上玻璃時,貼合完美。另一個工作坊,在紐約北部,七十五歲的阿巴斯講述了四十多年前在布拉格度過的三個月。他為我背誦了市區電車廣播裡播放的通知,那是他聽了好幾個星期但此後再也沒聽過的東西,甚至到如今他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在德黑蘭,我在藝術家的工作室度過了一個夜晚,望著阿巴斯盯著一台巨大的工業印刷機,正一毫米接著一毫米緩慢地將他的一幅攝影作品「發送」到世上。幾小時後,仍然只完成了一半。修士般的阿巴斯坐著,專注地看著,沉默不語,看著畫面不斷滾向地面。關注過程對他而言,是一種冥想的方式。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從何處來?來自對他的電影、 攝影和詩歌(終有一天將完全能夠納入當代波斯詩歌經典)的迷戀;來自對阿巴斯「重新培養觀者的凝視」的想法的興趣;來自多年來對他的工作坊的熱愛以及相應的興奮感及奇妙的困惑;來自一種或許有點自負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責任記錄下這些有挑戰性的、轉瞬即逝的討論;來自閱讀一些對阿巴斯最有激情及洞察力的倡導者的著作時感受到的熱情;來自對阿巴斯自己拍的《十段生命的律動》(10 on Ten, 2004)的不滿,在全片的九十分鐘裡,他通過談論電影方法行使了說教的衝動。在與他共度了那麼多時間後,我覺得有更有效的方法來表現那些想法,這些想法的核心是他想對一般學電影的學生有幫助,而這也是本書的希望。
最後還有三個想法:第一,任何鍾愛阿巴斯電影,以及想進一步思考他的拍攝方法的讀者,或許會對接下來的內容感興趣。但要欣賞這本書,並不需要對阿巴斯的作品特別熟悉。其實,說得更遠些,人們或許可以不太關注甚至不關注電影世界,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東西;第二,不停歇的、精力充沛的阿巴斯繼續在拍電影,漫步,幫助...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人推薦
#電影大師眼中的阿巴斯#
「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高達
「阿巴斯是罕見的對於世界有著特殊認知的藝術家。」──馬丁.史柯西斯
「當阿巴斯溫和地指導我們時,他最終讓我們每個人找到通向我們自身真理的道路。」──麥克.李
「阿巴斯不僅是一位電影巨匠,更是開山之祖。他的精神力量蘊藏在所有的電影裡。」──賈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