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闡釋與時間性:華嚴宗詮釋學相關哲學研究 | 拾書所

意義闡釋與時間性:華嚴宗詮釋學相關哲學研究

$ 593 元 原價 750

內容簡介

從歐洲哲學的角度探索古代華嚴宗的哲學意蘊及其當代潛力,
批判相關的學術研究、解構學界通用的形上學式理論架構,
揭示華嚴宗獨有的實踐策略,即詮釋學的意義闡釋作為修行工夫。

本書從哲學的角度來凸顯杜順、法藏及宗密有關思維與修行之糾纏關係、時間性、處境及視角等觀點的創見,並分析其思想如何承襲、超越中道、天台宗及禪宗的立場。華嚴宗的突破在於,理論思考與修行實踐之間的弔詭不是依照辯證法被解消或超越,此弔詭反而被當成一種動態緊張。只有當實踐者在思維中將自身逆轉收回到實踐的原本場域,即時間性情境時,此思考努力才能為實踐者開啟成佛的途徑。於是,華嚴宗與當代歐洲思維不謀而合的親緣關係在此詳盡具體地開展出來。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宋灝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慕尼黑大學博士,具有柏林洪堡大學教授證(Habilitation),自2006年以來居住台灣。專長為現象學、當代美學、中國書畫理論、跨文化思維。除了哲學研究之外也從事藝術創作。著有《漢學與跨文化思維》、Tanzende Bäume, sprechende Steine. Zur Phänomenologie japanischer Gärten及Welt als Bild: Die theoretische Grundlegung der chinesischen Berg-Wasser-Malerei zwischen dem 5. und dem 12. Jahrhundert、Sinndeutung und Zeitlichkeit. Zur Hermeneutik des Huayan-Buddhismus等專書。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論:本研究的脈絡、對象及目標
第一節 在哲學平面上探討佛教思想
第二節 研究內容和進路
第三節 華嚴宗簡介

第二章 回顧有關華嚴宗的研究成果
第一節 前記
第二節 華嚴宗思想作為形上學體系:普遍主義、整全觀、總體論
第三節 隸屬觀念論的解讀
第四節 「頓悟漸修」的問題:華嚴宗有關實踐與歷史的思想
第五節 開放的思想史探索

第三章 〈華嚴金師子章〉的佛學內涵及其哲學詮釋
第一節 針對直觀講學
第二節 「十門」與文章的構造
第三節 關聯情境作為基本理念
第四節 空無
第五節 「六相」
第六節 「判教」的義理
第七節 「原本即是……」與時間境遇:「理」和「事」

第四章 因陀羅網與統一願景
第一節 杜順論因陀羅網
第二節 因陀羅網是有關一切存有之統一體的隱喻?
第三節 因陀羅網中的光景
第四節 主客統一

第五章 詮釋學的基礎
第一節 華嚴宗思想的詮釋學導向
第二節 一個詮釋學策略
第三節 原本的詮釋處境

第六章 華嚴宗的時間觀
第一節 當代歐洲哲學上的時間性問題
第二節 法藏論「十世」
第三節 時間性聯結的「質」
第四節 在關聯情境的居中諧調下存在與「以時間性模式存在」
第五節 時間體驗的不可跨越性
第六節 對現實進行歷史性詮釋

第七章 作為修行實踐的詮釋學與歷史性工夫
第一節 意義的動勢與詮釋活動
第二節 同一性還是意義的關聯情境?
第三節 介於論斷和引導之間的「四句」
第四節 一種應用式的視角主義
第五節 凡「事」都源自詮釋學的關聯情境
第六節 就處境來闡釋
第七節 詮釋學工夫與修行目標之間的時間關係
第八節 「解」與「行」的關係

第八章 結論:意義即解脫

參考文獻

內容試閱

第四章 因陀羅網與統一願景
第一節 杜順論因陀羅網


  佛學界不大有爭議的是,華嚴宗的核心教義在於一切「存有者」最終都可以被統一,大家接受張澄基、庫克等學者的斷定,認為華嚴宗所推廣的就是一種形上學式的「總體論」。至於這種整體統一究竟該如何理解,學界多半根據非常受歡迎的因陀羅網比喻來作解釋。鑒此,本研究若要考證、批判學界這種源自同一性哲學的見識,若要反駁萬物與存有整體「真實地」合為「同一」時個別物也隨之就消解於統一體之中的這種結論,最好的方式顯然也是從因陀羅網比喻去切入此議題。主要必須探問的是:華嚴宗究竟為何運用因陀羅網比喻,並且此構想究竟顯示了何種教義?就該比喻而言,可稱為「統一」或「統合」的理念究竟扮演著何種角色?本研究要證成的主張是:與其將隱喻中的光景所描繪的統一情形當成一種既已完成的「形上學真理」看待,倒不如說有關「統一」的構想其實牽涉一種不斷地必須經由實行活動而被帶出來的「整合」、「統合」這種發生。
  只要仔細分析因陀羅網比喻所標誌的反射構想,便可以充分確定,法藏於〈金師子章〉一文中多處提及的「重重無盡」並不局限於僅提示這樣的道理:在珍珠網絡中宇宙全部在內部發生無限次重複,此神奇的鏡影超過人所能想像。這常見的解讀方式是被歐美形上學之同一性邏輯所誤導的。鏡影隱喻未必是為了在總體論下彰顯一個與觀者自身全然為同一個世界的光景。與其說此隱喻所構想的是這種封閉的整體狀態,倒不如說此隱喻企圖藉由闡釋過程來引發一種有無限敞開的動勢。華嚴宗思想的焦點根本不在此自我反射構思就某種邏輯原則而言所可能代表的總體觀,而是藉由此構思來專注任何現象作為現象即任何顯像、顯現所不可或缺的基礎。華嚴宗特別關切的是此全面化的鏡影構想在視覺場域上所揭露的「裂縫」,而此縫隙所標記的不異乎前述所提的詮釋學差距。易言之,此縫隙所牽涉的情況如下:存有論、邏輯學的共時性與經由想像活動這個歷時過程才實際成形的鏡影構造,這兩種觀點其實分成兩種不同的「視角」與「投入程度」。在共時性和歷時性之間透露出的是一種錯綜複雜的、全部為基本落差所支配的糾纏關係。
  為了徹底解析這意味著什麼,首先來斟酌杜順於〈華嚴五教止觀〉一文結尾處有關因陀羅網比喻所作的說明。第一祖分別列出五道「門」,即對此教義的五種詮釋觀點。最高觀點是「華嚴三昧」,而這其中之最終第三段的主題為「顯法離言絕解」。在討論現實現象界中的「一多」、「有無」等關係之後,杜順最後提出這個課題:修行者究竟如何能夠達到如此被構想的「法界」,也就是修行者如何能夠實際「投入」這一節所探討的構想?為了說明「緣起之法即空無性」,杜順環繞「多法互入」這個道理為主軸,根據「帝網天珠重重無盡之境界」,給修行者介紹通往最高體悟的具體途徑,亦即「入方便者」。杜順擔心的似乎是,面對「前諸法同時即入,終始難原,緣起集成」這種結尾構想的修行者會落入「見心無寄」這種窘境,隨而會迷路而根本無所得。故此,杜順借助因陀羅網比喻,藉以揭示一個甚有突破性的觀點。
第二節 因陀羅網是有關一切存有之統一體的隱喻?
  杜順經典中有關因陀羅網的詳細描述兼闡明包含自「然此帝網皆以寶成」至「一成咸畢」的一段文字。接著作者明文解釋,因陀羅網的光景僅只局限於一種隱喻構想,此比喻只是一種教學方便,因而這個完美的構想並不足以全然彰顯「法界」的真實情形:
  如斯妙喻類法思之。法不如然。喻同非喻。一分相似故以為言。何者。此珠但得影相攝入。其質各殊。法不如然。全體交徹故。
  比喻和實質情況的不同在...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