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層文官 | 拾書所

唐代中層文官

$ 751 元 原價 950

內容簡介

唐代士人在仕宦中途,會出任哪一些中層的官職?

這些官職在整個唐代官僚體系中占有怎樣的位置?

唐代士人做官,又有哪些大規律?

他們經常出任的官職,可不可以「預測」?有沒有一個模式可尋?

 

這些重要問題,過去幾乎無人研究,為唐史研究上的一大片空白,正是本書擬填補的。本書是《唐代基層文官》的續篇,分章詳論了唐代士人在中年(約三四十歲左右)經常出任的幾種官職,包括京官七種: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遺、補闕、員外郎、郎中;縣官一種:縣令;州官一種:司錄、錄事參軍,以及幕府官一種:判官。

 

過去的職官研究,不是偏向京官或州縣官,就是整個忽略了幕府官,都無法讓人看清唐代士人任官的典型模式。本書把這三大職官系統結合起來考察,涵蓋面最寬廣,而且也留意唐前後期的差別。作者文筆生動,敘事簡潔明快,以正史、墓誌、唐代詩文等多元材料,敘寫了唐代士人做官的種種有趣細節,避免一般制度史論著的枯澀,力求把讀者帶進唐代官場的動態世界。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賴瑞和
 
廣東梅縣人,1953-2022。臺大外文系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著作有《唐代基層文官》、《唐代中層文官》、《唐代高層文官》等。

 

譯者介紹

目錄

自序
導言
一、本書的研究範圍 
二、「非士職」:唐代士人不做何官? 
三、唐代官場上的四個「模範」 
四、唐代士人的任官規律 
五、唐代士人的常任官模式 
六、本研究課題的「代表性」 
七、唐代「士人」的定義和特色 
八、基層、中層和高層文官的定義 
九、研究文獻回顧 
 
第一章 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和侍御史    
一、御史的起源、變革和組織 
二、御史的官品和清要地位 
三、御史的選任 
四、「攝」御史和「兼」御史 
五、真御史、使府御史和外臺御史 
六、外臺御史和監院御史 
七、內供奉和裏行 
九、幕府軍將武職掛御史銜 
十、結論 
 
第二章 拾遺和補闕   
一、拾遺補闕的基本輪廓 
二、皇帝的「侍臣」和「近臣」
三、官品問題 
四、作為初任官 
五、初除官年齡 
六、文詞之美和任官條件 
七、何人不可任遺補? 
八、「官」和「職」以及拾遺補闕作為階官 
九、拾遺補闕「內供奉」
十、結論 
 
第三章 員外郎和郎中   
一、郎官的起源和員額 
二、二十六司的不同地位 
三、郎官的地位和官品 
四、員外郎和郎中的別稱 
五、郎官的職掌 
六、郎官和刺史 
七、郎官知制誥 
八、郎官和翰林學士 
九、郎官和史館修撰 
十、檢校郎官 
十一、結論 
 
第四章 縣令     
一、唐縣的等級和縣官的地位 
二、縣令的三大類型 
三、赤畿縣令的選任 
四、郎官出宰京畿 
五、唐前期的望緊上縣令 
...

自序/導讀

 

本書的姊妹篇《唐代基層文官》由聯經出版後,曾經獲得國科會的出版經費補助,謹此致謝。聯經總編輯林載爵先生一向關注我這個龐大的唐代職官研究計畫,並一再給予支持,是我研究和寫作上的一大精神支柱。聯經學術叢書的主編沙淑芬小姐,這些年給我各種及時的協助,也是我深為感激的。

 

這些年來,更得到不少師長、同事和朋友的鼓勵、提示,或各種大大小小的幫助。這裡要感謝中國大陸傅璇琮、鄧小南、杜文玉、張國剛、榮新江、朱玉麒諸教授,日本佐竹靖彥教授,清大歷史所前所長黃敏枝和新所長李貞德、張元、張永堂、徐光台、傅大為、黃一農、雷祥麟、琅元、鐘月岑、盧慧紋和馬雅貞諸同仁,以及王汎森、黃清連、陳弱水、宋德熹、陳珏、陸揚、朱振宏諸兄。

 

清大中文系的施逢雨老師和我算是同個師門。我們不但同樣出身於台大外文系,而且他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和我的恩師杜公當年在劍橋大學的關係,就介於亦師亦友之間。我們分別受教於歐美漢學界兩位最資深的唐史專家。蒲立本教授在轉向歷史語言學之前,曾經在1955年出版過一本唐史專著《安祿山叛亂的背景》(The Background of the Rebellion of An Lu-shan),至今依然無人可以取代。施老師對我這個唐代職官研究課題很感興趣,常給我美言和鼓勵,並希望我早日完成整個大計畫。施老師甚至要他中文系的碩、博士生,來修我開在歷史所的課,更讓我深為感動。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我的妻子為我持家、燒飯,很是辛勞。兩年前,剛到清大,我幫她申請到一張清大圖書館的眷屬借書證,好讓她可以常去借書,然後待在家中「高高的窗口」前,陪伴著「長空的寂寥」讀書。長女韻棠和幼女韻琳,這些年來經常都只見到爸爸關在書房,坐在窗前,面向窗外寫書。她們看到的常只是爸爸的「背影」。這本書終於寫完了。我應當會有一段閒散的日子,可以陪陪妻子和女兒看看電影,喝喝下午茶。

 

導言

 

仕人作官職,人中第一好。

行即食天廚,坐時請月料。

得祿四季領,家口尋常飽。

職田佃人送,牛馬足 草。

每日勤判案,曹司無闠鬧。

差科能均平,欲似車上道。

依數向前行,運轉處處到。

既能強了官,百姓省煩惱。

一得清白狀,二得三上考。

選日通好名,得官入京兆。

王梵志〈仕人作官職〉

 

王梵志這首詩的確實創作年代不詳,但他應當是隋末唐初人 。此詩最大的特色是透過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靜觀唐代士人做官的幾個面貌(詩中的「仕」,在敦煌文獻中常和「士」字通用)。這個旁觀者,可能是王梵志詩中經常出現的村正、鄉長一類的佐史。這種佐史並非「官」,而是「吏」。他們在縣衙或州衙中輔助州縣官做事,身分低下,甚至很可能連俸祿都沒有 。所以,他們見到朝廷派到州縣的官(比如縣尉或州列曹參軍),不免羨慕起這些外來者得到那麼多優厚的侍遇:出外當州縣官,除了有「天廚」(即官廚)的伙食 ,還有「月料」(即每月的俸料錢)、「祿」米,以及「職田」收入 ,以致「家口」可以「尋常飽」,「牛羊」也有足夠的糧食。這幾個細節(特別是祿米和職田)也證實,這首詩寫的是一個有品秩的官員(只有品官才可能有這樣的待遇),而非像某些學者所...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