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發展史源遠流長,在漫長的中國文學史上,有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書籍,譬如《詩經》、《左傳》、《孫子兵法》、《史記》、《唐詩三百首》、《二十五史》等等,每一本書都能讓我們潛心品味到那些大河上下、長城內外的先人們留下來的經典之作的永恆魅力。
做為一本收錄了中國數千年散文作品的的一本選輯,《古文觀止》特別厚重,它保存了中國由周至明的思想與文學精萃,為我們記錄了中國的大半部人文歷史的精華。其內容則涉及歷史、哲學、文學、政治、宗教、藝術……,幾乎可以說是一部小規模的中國傳統文化百科全書,歷來為學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學習古文的必備經典。
做為一本收錄了中國數千年散文作品的的一本選輯,《古文觀止》特別厚重,它保存了中國由周至明的思想與文學精萃,為我們記錄了中國的大半部人文歷史的精華。其內容則涉及歷史、哲學、文學、政治、宗教、藝術……,幾乎可以說是一部小規模的中國傳統文化百科全書,歷來為學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學習古文的必備經典。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
【卷一 周文】
周鄭交質
臧僖伯諫觀魚
曹劌論戰
子魚論戰
展喜犒師
燭之武退秦師
【卷二 周文】
王孫滿對楚子
晏子不死君難
季札觀周樂
【卷三 周文】
召公諫厲王弭謗
吳子使札來聘
虞師晉師滅夏陽
【卷四 戰國文】
蘇秦以連橫說秦
鄒忌諷齊王納諫
諫逐客書
宋玉對楚王問
【卷五 漢文】
項羽本紀贊
屈原列傳
【卷六 漢文】
過秦論(上)
上書諫獵
登樓賦
前出師表
洛神賦
【卷七 六朝唐文】
陳情表
蘭亭集序
歸去來兮辭
別賦
與陳伯之書
與宋元思書
弔古戰場文
【卷八 唐文】
師說
進學解
祭鱷魚文
陋室銘
【卷九 唐宋文】
捕蛇者說
鈷鉧潭西小丘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阿房宮賦
岳陽樓記
待漏院記
【卷十 宋文】
秋聲賦
祭石曼卿文
管仲論
刑賞忠厚之至論
醉翁亭記
【卷十一 宋文】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方山子傳
愛蓮說
寄歐陽舍人書
黃州快哉亭記
六國論卷
【卷十二 明文】
送天臺陳庭學序
賣柑者言
瘞旅文
報劉一丈書
滄浪亭記
陶庵夢憶序
西湖七月半
【卷一 周文】
周鄭交質
臧僖伯諫觀魚
曹劌論戰
子魚論戰
展喜犒師
燭之武退秦師
【卷二 周文】
王孫滿對楚子
晏子不死君難
季札觀周樂
【卷三 周文】
召公諫厲王弭謗
吳子使札來聘
虞師晉師滅夏陽
【卷四 戰國文】
蘇秦以連橫說秦
鄒忌諷齊王納諫
諫逐客書
宋玉對楚王問
【卷五 漢文】
項羽本紀贊
屈原列傳
【卷六 漢文】
過秦論(上)
上書諫獵
登樓賦
前出師表
洛神賦
【卷七 六朝唐文】
陳情表
蘭亭集序
歸去來兮辭
別賦
與陳伯之書
與宋元思書
弔古戰場文
【卷八 唐文】
師說
進學解
祭鱷魚文
陋室銘
【卷九 唐宋文】
捕蛇者說
鈷鉧潭西小丘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阿房宮賦
岳陽樓記
待漏院記
【卷十 宋文】
秋聲賦
祭石曼卿文
管仲論
刑賞忠厚之至論
醉翁亭記
【卷十一 宋文】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方山子傳
愛蓮說
寄歐陽舍人書
黃州快哉亭記
六國論卷
【卷十二 明文】
送天臺陳庭學序
賣柑者言
瘞旅文
報劉一丈書
滄浪亭記
陶庵夢憶序
西湖七月半
自序/導讀
前言
中國文學發展史源遠流長,在漫長的中國文學史上,有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書籍,譬如《詩經》、《左傳》、《孫子兵法》、《史記》、《唐詩三百首》、《二十五史》等等,每一本書都能讓我們潛心品味到那些大河上下、長城內外的先人們留下來的經典之作的永恆魅力。
即便是在遠離皇權中心的偏遠之地,比如雲南的麗江──一個漢人眼中的化外之地,也同樣有人試圖以平生所有的時光去反覆誦讀這些經典,這種沉靜的閱讀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一種趨勢,我們總會在生命中與某部經典相遇。在這種閱讀中,人們同樣不可避免地碰到《古文觀止》。
這是一本奇特的書,相信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這本被前輩們奉為經典的書時,已經在很多地方看到了這本書裡多半的篇幅,有時是在課本裡,有時是在圖書館裡,有時是在讀書人的案頭上,甚至是在田間地頭下里巴人的言談之中,因此,我們早已熟悉了《古文觀止》裡記載的許多事件和人物。這是因為這本書並不是隨意地存在於這個世界的,而是一本具有選本性質的典籍,是專門提供給那些喜歡閱讀並希望讀一些書的人閱讀的。
《古文觀止》同樣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自清初編定此書並付梓印刷以來,《古文觀止》在城鄉廣泛流傳,其雅俗共賞的選編風格,造成了非常廣闊的影響。選編《古文觀止》的目的是給讀者提供一個學習文言散文的入門讀物,熟讀了其中的文章,就熟悉了文言的辭彙、語法現象和文章的佈局結構,把握了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大體輪廓,為進一步閱讀文言文打下了基礎。其中所選的先秦散文略微古奧一些,稍難讀些,而最後一卷所選明文,則較易被人們所忽略,其實裡面也有不少優美的性情文章。
做為一本收錄了中國數千年散文作品的的一本選輯,《古文觀止》特別厚重,它保存了多達二百二十二篇的華美文章,包含了中國由周至明的思想與文學精萃,為我們記錄了中國的大半部人文歷史的精華。《古文觀止》選材上起《左傳》、《國語》,下止明代劉伯溫、歸有光,所選之文多為千古名作,能於「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但同時也是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古典文冊中,得其上品,一覽而收全功。其內容則涉及歷史、哲學、文學、政治、宗教、藝術……,幾乎可以說是一部小型規模的中國傳統文化百科全書,歷來為學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學習古文的經典書、必備書。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讀《古文觀止》可以知歷史,可以知哲學,可以知文體變遷,可以知人情事故,可以知中國的宗教精神與人文精神,幾乎可以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切。」(著名學者金克木先生)
《古文觀止》篇幅長短適中,二百二十二篇文章各按年代分為十二卷,入選文章的作者大多是在當時具有影響的人物,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歷代古文發展的輪廓。雖然在原編者所處的時代,桐城派「義法」大行其道,但原編者並未受這種風氣的束縛,而是對包括古文與駢體文在內的各種體裁的文章都大膽收入,使讀者能較全面地理解古文的各種體裁特色。同時,對於各個流派,編者也能兼收並蓄,不致使初學者眼界偏狹。入選文章多是歷代流傳的名篇,如〈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報任安書〉、〈師說〉、〈捕蛇者說〉、〈醉翁亭記〉、〈赤壁賦〉等,可謂將古文中的精華選盡,名篇佳作盡收眼底。編者標名《古文觀止》即是此意。
那麼,選編此書,並使該書如此出色的又是何人呢?其實,選編此書的僅是兩位私塾老師而已。《古文觀止》的原編者吳楚材、吳調侯是兩叔侄,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他們並不是文學上的大家,惟以課業授徒為生,只具中等學歷,不管是在清代文壇,還是當時的學術界都算不得是入流人物。但正因為
中國文學發展史源遠流長,在漫長的中國文學史上,有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書籍,譬如《詩經》、《左傳》、《孫子兵法》、《史記》、《唐詩三百首》、《二十五史》等等,每一本書都能讓我們潛心品味到那些大河上下、長城內外的先人們留下來的經典之作的永恆魅力。
即便是在遠離皇權中心的偏遠之地,比如雲南的麗江──一個漢人眼中的化外之地,也同樣有人試圖以平生所有的時光去反覆誦讀這些經典,這種沉靜的閱讀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一種趨勢,我們總會在生命中與某部經典相遇。在這種閱讀中,人們同樣不可避免地碰到《古文觀止》。
這是一本奇特的書,相信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這本被前輩們奉為經典的書時,已經在很多地方看到了這本書裡多半的篇幅,有時是在課本裡,有時是在圖書館裡,有時是在讀書人的案頭上,甚至是在田間地頭下里巴人的言談之中,因此,我們早已熟悉了《古文觀止》裡記載的許多事件和人物。這是因為這本書並不是隨意地存在於這個世界的,而是一本具有選本性質的典籍,是專門提供給那些喜歡閱讀並希望讀一些書的人閱讀的。
《古文觀止》同樣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自清初編定此書並付梓印刷以來,《古文觀止》在城鄉廣泛流傳,其雅俗共賞的選編風格,造成了非常廣闊的影響。選編《古文觀止》的目的是給讀者提供一個學習文言散文的入門讀物,熟讀了其中的文章,就熟悉了文言的辭彙、語法現象和文章的佈局結構,把握了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大體輪廓,為進一步閱讀文言文打下了基礎。其中所選的先秦散文略微古奧一些,稍難讀些,而最後一卷所選明文,則較易被人們所忽略,其實裡面也有不少優美的性情文章。
做為一本收錄了中國數千年散文作品的的一本選輯,《古文觀止》特別厚重,它保存了多達二百二十二篇的華美文章,包含了中國由周至明的思想與文學精萃,為我們記錄了中國的大半部人文歷史的精華。《古文觀止》選材上起《左傳》、《國語》,下止明代劉伯溫、歸有光,所選之文多為千古名作,能於「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但同時也是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古典文冊中,得其上品,一覽而收全功。其內容則涉及歷史、哲學、文學、政治、宗教、藝術……,幾乎可以說是一部小型規模的中國傳統文化百科全書,歷來為學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學習古文的經典書、必備書。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讀《古文觀止》可以知歷史,可以知哲學,可以知文體變遷,可以知人情事故,可以知中國的宗教精神與人文精神,幾乎可以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切。」(著名學者金克木先生)
《古文觀止》篇幅長短適中,二百二十二篇文章各按年代分為十二卷,入選文章的作者大多是在當時具有影響的人物,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歷代古文發展的輪廓。雖然在原編者所處的時代,桐城派「義法」大行其道,但原編者並未受這種風氣的束縛,而是對包括古文與駢體文在內的各種體裁的文章都大膽收入,使讀者能較全面地理解古文的各種體裁特色。同時,對於各個流派,編者也能兼收並蓄,不致使初學者眼界偏狹。入選文章多是歷代流傳的名篇,如〈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報任安書〉、〈師說〉、〈捕蛇者說〉、〈醉翁亭記〉、〈赤壁賦〉等,可謂將古文中的精華選盡,名篇佳作盡收眼底。編者標名《古文觀止》即是此意。
那麼,選編此書,並使該書如此出色的又是何人呢?其實,選編此書的僅是兩位私塾老師而已。《古文觀止》的原編者吳楚材、吳調侯是兩叔侄,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他們並不是文學上的大家,惟以課業授徒為生,只具中等學歷,不管是在清代文壇,還是當時的學術界都算不得是入流人物。但正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