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機器人都不是很友好。它們清潔地毯、修剪草坪、拆除炸彈,
甚至做手術——但它們不擅長交談,很難進行眼神交流。
如果未來人類和機器人會在工作和娛樂方面有更多的交集,
那麼機器人少一點機械性,多一點社交屬性,豈不是更好嗎?
在本書中,作者探討了機器人如何能更像人類、更友好、更吸引人。
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學習)的發展被廣泛視為機器人未來的基礎。這些進步已經給我們帶來了自動駕駛和在國際象棋比賽中獲勝的算法。
但是,Lee寫道,我們需要具有感知力、有生氣和反應積極的機器人——
它們更像人類而不那麼像計算機,更加具有社交屬性而不是像個機器,更加有趣味性而不是那麼程序化。
他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是“養成”一個機器人,讓它像嬰兒一樣從經驗中學習。
在描述了“人工智能出了什麼問題”之後,Lee提出了一種製造仿人機器人的不同方法:
發育機器人,其靈感來源於發育心理學及其對早期嬰兒行為的描述。
他描述了自己對iCub仿人機器人的實驗,
以及iCub從新生兒的無助到相當於9個月大能力水平的發展,
解釋了它如何從自身的經驗中學習。
AI機器人被設計成單純將人類視為物體,而發育型機器人將具有人類的同理心。
具有“自我”內部模型的發育機器人將成為人類更好的互動夥伴。
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實現的未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