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劉明德」,很通俗的名字,很不俗的心靈。他來辦公室的那次,原先是談出版《英語是魔鬼+垃圾》的事宜,話題一聊開,他約略透露想用具體行動實踐社會的關懷。
不久,他租了辦公室,打算參選一個很不容易達成的選戰。幾次碰面,我偶爾會關心地問起選舉進度,但他很少談到「怎麼選」,很多時候都在談社會進步的改革「怎麼做」。
他的熱情總是放在「理想」怎麼實踐,很少放在選舉的「細節」。這種態度,我說他是在參與「政治」,而不是「政客」最關心的選舉技術。
這是我對這位留德博士的很深印象。
劉明德先生,畢業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後來赴德,取得以法政著名的「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他赴德的過程,就是一部精采的挑戰史。
劉明德先生的父母,在社會的底層飽受不公允對待,但是他們卻很樸實地把這個孩子栽培讀到博士。因為家境不佳,劉明德先生讀大學、讀研究所時,四處打工以減輕家中負擔,當然,他也就沒有什麼出國的經驗。更稀奇的,決定赴德時,他幾乎沒有機會接觸過德文,但是,他竟然敢挑戰很難拿到的德國博士學位。
他面臨到的,不只是生活能力,還有學術的嚴格壓力,更甚者,他還要克服語言能力的不足。對別人而言,這三方面只要有一項欠缺,早就放棄了,但是,劉明德先生卻一一克服了,「坎坷之中不失順利」克服所有難關,如其所願拿到博士學位。這段很不可思議的歷程,都在這本《英語是魔鬼+垃圾》裡呈現了。
我很不願意把這本書視為勵志書,但是這本書卻很有勵志精神。
劉明德博士多年前,曾在翰蘆出版《重構台灣縣市政府組織》,這是他的學術起步;《英語是魔鬼+垃圾》文集,則是他社會關懷的呈現。他關心台灣的教育,他關心台灣的經濟,但是,他更關心台灣的心靈;序言「找回台灣自主力量」,他就清楚標舉出他的想法,英語是工具和手段,從來就不該成為目的,更不應該成為宰制國人自信的黑手,所以,他試圖喚醒國人換一個角度去看待「英語」,如果不被英語這個工具牽絆住,外面的世界將更寬廣。所以,他用最激烈的書名,對抗英語霸權。不論你是不是同意他的觀點,但是你不能不同意他的思維,也許我們該反省「英語」在你我的生活是不是應該重新定位。
《英語是魔鬼+垃圾》文集,首篇「窮得只剩下理想」是很趣味橫生的好文章,很鮮活地呈現這位博士從小到大的經歷,整本書對社會的問題,有許多獨到觀點。我認為這是「曲高」之作,但是好書不該「和寡」,也不該寂寞,更不該被埋沒,所以,翰蘆覺得有責任出版這本書,我們想讓有社會熱情的作者能得到支持的力量,翰蘆能扮演這樣的角色,我們感到非常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