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六○年代起,「酷」(Cool)這個詞在年輕人與校園中逐漸蔓延開來,到今日,它不僅成為一個歷四十年之久不衰的口頭禪,也成為電影、音樂、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甚至被廣告商大力挪用,做為促銷。
本書作者抽絲剝繭,帶領讀者追溯「酷」這個概念的來源,它遠溯至非洲優魯巴(Yoruba)文化的哲學,而後隨著黑奴輸出,飄洋過海到達歐美。在美國,它融入黑人的音樂中,從二○、三○年代的藍調、四○與五○年代的酷派爵士,到搖滾樂的誕生、民謠搖滾與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再到反建制的龐克運動、極端黑人中心主義的嘻哈音樂,「酷」這個概念一直主宰著流行音樂的「態度」「思想」與表現。
本書作者亦詳細檢視「酷」的概念如何運用在電影、文學、政治、普普藝術,甚至性行為上。認為「酷」基本上一種態度,融合了犬儒疏離、自戀與享樂主義。它是強裝老成卻又是青春的不斷延長。一種個人化的反抗姿態,隱藏在無動於衷的面具之下。
【好評推薦】
◎「本書是第一次有人針對「酷」這個概念做深入分析,圖文並茂,已經賣出六種語言的版權。
針對「酷」這個跨文化、跨國家的現象,本書做了暨「酷」且充滿智慧的分析。」
-Donald Sassoon, 倫敦大學歐洲比較史教授
◎「一本奇特的書,將「酷」的概念溯源至十六世紀,從義大利的sprezzatura、西非洲的Itutu,一路分析到嘻哈文化宰制全球。寫作或許過於系統化分析,但全書充滿趣味。」
-《星期泰晤士報》
◎「作者的旁徵博引,顯示他們對「酷」的概念充滿洞見。」
-《星期獨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