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罕‧帕慕克 】
.熠熠生輝的東方之星
.二○○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在尋找故鄉的憂鬱靈魂過程中,發現了文化衝突與重疊的新象徵」
.奠定國際文壇地位之作
.《我的名字叫紅》多視點書寫原點
一九九二年作者以本小說為藍本,完成《Gizli Yuz(隱蔽的臉)》的電影劇本,並於土耳其金橙國際電影節(土國最大的電影節)獲得最佳電影劇本獎。
一九九五年,法文版獲得「法蘭西文化獎」(Prix France Culture)。
這是一本虛實難辨、猶如阿拉伯幾何圖案般繁複的偵探小說,也是一本講述伊斯坦堡神秘過去與現代身世的城市物語,更是一本在書寫與身分認同間擺盪的作者自傳。
卡利普是伊斯坦堡執業的律師,某天下班回家,迎接他的只有妻子魯雅留下的告別字條,接著他發現魯雅的哥哥耶拉也失蹤了。魯雅是個偵探小說迷,耶拉則是知名的報紙專欄記者,兩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妹。於是卡利普開始有如偵探般展開對兩人的搜尋。他潛入耶拉的公寓,偽裝成耶拉,住進他的房間、接他的電話、穿他的衣服,甚至代筆寫他的專欄。因為卡利普認為,唯有對耶拉的想法與生活瞭如指掌,才能找到心愛的妻子與耶拉……
藉由說故事來建立自身的身分認同是此書的一大主題,因此除了此書本身的故事之外,作者還藉由各個角色之口陳述了許多故事中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牽涉到土耳其過去身為鄂圖曼帝國的歷史,以及當今依斯坦堡的現況,進而探討土耳其面臨外來文化衝擊的文化認同問題。
「我永遠無法說服妳為什麼我相信一個沒有英雄的世界
我永遠無法說服妳為什麼那些創造出英雄的可悲作家們自己不是英雄
我永遠無法說服妳妳必須要滿足於一個平凡的生活
我永遠無法說服妳在那平凡的生活之中,我必須擁有一個位置……
然而,我直覺相信,等我們到了七十三歲,當魯雅不再有條件盼望另一種生活的時候,她終將會愛我。」
【名家推薦】
◎清大教授 廖炳惠、漢學家 馬悅然、政大土耳其文系主任 彭世綱、中國時報副刊主編 楊澤、聯合報副刊主編 陳義芝、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蔡素芬 聯合推薦!
◎「歷史記憶與文字之謎的匯通,大概是帕慕克最為可觀的面向,……他讓《黑暗之書》的每一個章節、段落都充滿了文字謎題與神妙解答。」
~ 清大教授 廖炳惠
◎「帕慕克的《黑色之書》和高行健的《靈山》形式上有相似之處。兩位作家皆運用兩個角色來敘述一種無上的追求。……《黑色之書》是一部有凶殺案而不指明出凶手是誰的偵探小說,而大方的作者讓讀者用自己的推理能力發現凶手。」
~ 漢學家 馬悅然
◎「帕慕克的作品一向擅長揉和歷史素材和現代文化元素,交織出一片綺思炫然的精神追尋內容,在他龐大迷人的敍述體系下,不斷撞擊一個人最內在的情感和思考,沉重如鐵,回聲鏗然。」
~ 作家 蔡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