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了喀布爾女人:美國女記者在阿富汗的現場直擊 | 拾書所

誰殺了喀布爾女人:美國女記者在阿富汗的現場直擊

$ 340 元 原價 340
殘暴的聖戰士之名如何開始?除了美國攻打過塔利班政權之外,歷史上,早就有帝國入侵過阿富汗。一向蒙上神秘面紗的中東女性,她們如何因戰爭受到更多的損失? 不讀歷史的人往往重蹈覆轍。 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馬可孛羅都曾經踏足過阿富汗。而早在美國攻打阿富汗之前,十九世紀早已發生被帝國侵略的史實──大不列顛英國攻打阿富汗的「英阿戰爭」。當然,第一次阿富汗戰爭時,英國即已慘敗,也引起了阿富汗人的反感。 911事件後,美國攻打塔利班政權,再度造成當地的痛苦,當美國宣稱阿富汗女性已獲得解放,並有重建的承諾,本書作者在當地親眼所見卻是她們飽受暴力侵害。 911後,作者前往了阿富汗參與女性救援工作,她以記者的身份,觀察了當今阿富汗每一階層的人──充滿著碎片與不安;而存留在世人心中的「聖戰士」印象,似乎是阿富汗唯一的面貌。難道阿富汗甘於陷入戰爭、貧窮與國家分離的局面,究竟,阿富汗過去的歷史是什麼? 作者分別從阿富汗的女性角色、阿富汗的歷史,以及當今遭受帝國侵略的現狀況,以一個喀布爾報導者的角色,從喀布爾的街道、學校與監獄,描述了阿富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女性與阿富汗:女人甚至不在背景出現……她們根本不存在。 作者參與了「母親組織」,宗旨是幫助喀布爾的寡婦。由於戰爭的關係,父親、兄弟、兒子都死了,戰爭打散了許多家庭,迫使他們流離失所。一九九六年,當塔利班征服喀布爾時,寡婦的困難處境更是雪上加霜。塔利班規定女人必須由男性親戚陪同,才能離開住處,但數以千計的戰爭寡婦沒有男性親戚。 「母親組織」的創辦人卡洛琳針對這情況提出解決方案,教導寡婦在家中裁縫、刺繡和編織,然後販賣她們的作品,使她們有口飯吃。她也創辦了祕密學校,提供塔利班拒絕教育的女孩們上學。 作者也批判了喀布爾的女性上歧視問題,連西方男性記者都成為幫兇。戰爭時,有許多女性被強暴,但,官方不怎麼重視。因為戰爭期間,根本少提及女性。有觀察家指出,女人「甚至不在背景出現……她們根本不存在。」 ◎現在的阿富汗:儘管阿富汗人身處如此大量金錢流動的經濟體系中,大部分的人卻比以前還窮。 我們知道世貿雙塔在當時成為廢墟,阿富汗呢? 說到廢墟,喀布爾大部分的廢墟並不特別具戲劇性──不像紐約世貿中心相互糾結的扭曲鋼鐵和混凝土厚片般震撼人心。喀布爾不是以鋼鐵和混凝土建成,而是用泥磚。因此城市的廢墟是只剩骨架的殘骸。 今天阿富汗的經濟,彷彿也只剩下骨架可言了。就阿富汗的標準而言,由於外國人肯付優渥的薪水,因此一個未受教育的司機賺的錢比喀布爾大學教授、醫院院長、警察局長或內閣閣員的薪水還要多。有人辭掉教育部的行政工作,到聯合國當司機。一位副部長變成發送員,一位學校校長成為翻譯,這些不是他們想做的工作,他們受過的訓練也不是要他們從事這類工作,但起碼他們不用再搬家,他們付得起房租。 【名家推薦】 ◎南方朔 ◎「2001年美國攻打阿富汗,這是阿富汗當代歷史的分水嶺。2001年以前的阿富汗,有不少文獻記載分析,01年戰後這個中亞國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在零碎的新聞中難窺全貌,也難知真相,本書作者以第一手資料為我們呈現阿富汗的戰後傷痕,特別是女性的處境,令我們猶如身臨現場,無法迴避反恐第一戰的荒謬,對於我這名曾經在戰前採訪阿富汗的記者,本書是重要的報導,這不但填補了戰後真相的空白,同時也把我們的關注再次轉到這一片人類的焦土上,為阿富汗,亦為人類的前途做出深沉思考。我十分感謝作者的努力和貢獻。」~張翠容(《中東現場》作者) ◎「一流的記者造就一流的社會,更好的社會需要更好的記者。美國記者安瓊斯蹲在阿富汗女囚監牢,揭露傳統習俗如何謀殺女性的事實。她來自美國,批判美國,關心美國以外的族群,我說這種無羈的心靈是記者最基本的條件。」~張桂越(《追獵藍色巴爾幹》作者) ◎「作者以婦女關懷及人道救援的角色,深入歷經後911反恐戰爭劫難的阿富汗,提供了一個迴然不同於「伊斯蘭vs.西方」二元對立的另類敘述觀點,述說著無數平凡的穆斯林男女進行著生與死搏鬥的故事,交織著一頁又一頁異族入侵、部族爭伐的血淚史實,以及國際強權之罔顧道義、利慾薰心的權力遊戲。讀者看過本書後,必能瞭解何以這個處於東方與西方文明的邊陲之高原國度,竟會成為全球文明衝突的風暴核心。」~蔡源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國外媒體推薦】 ◎「這部熱情的報導之作,相當具備說服力。」~紐約時報 ◎「我們在這本憤怒之書看見許多值得注意的人士,但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作者本人。」~Harper’s Magezine ◎「作者的銳利之眼與智慧使得她的文字鮮活了起來。」~出版人週刊 ◎「在阿富汗女人被暴力對待的生活裡,安.瓊斯看到了全世界女人的故事。」~歐普拉雜誌 ◎「銳利的觀察、極富感情的回憶。」~華盛頓郵報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