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學習以慈悲相待,
彼此更有相連的意識,對共同的人性有更深刻的瞭解,
更重要的是以此教育我們的孩子,
這必然能減少當今世界的許多衝突與問題,
我們也能創造更幸福的個人、
更美好的社會和更和平的世界。」
——達賴喇嘛
人並非生活在真空中──我們生活在社會裡,而當今有許多社會缺乏社群意識,疏離冷漠日增,信任受到侵蝕;也不時有各種偏見、歧視、暴力、衝突和災難等負面事件發生。
當世界如此紛擾多變,似乎變成一個越來越不快樂的地方,我們還有希望追求真正的幸福快樂和生命意義嗎?
如果這些社會問題會破壞個人的快樂,我們該怎麼因應?要促進社會的改變,個人又有什麼樣的責任、能做出多少貢獻?
達賴喇嘛一生歷經磨難轉折,但他總是微笑以對,自在沉著的智慧風範令人景仰。
繼全球暢銷書《快樂》、《工作更快樂》之後,達賴喇嘛再度回應卡特勒博士直接深入的提問,探究當前世界各種紛擾的根源,有許多是由於人們缺乏深入的聯結與接觸,而形成偏見與誤解的鴻溝,並進一步指引我們轉化固著的觀點、體認共有的人性,基於我們的相似而非差異之處,在人與人之間建立深切的情感聯結,以務實的認識和包容的態度,培養樂觀、韌性、信任和其他正面情緒,以慈悲與同理心作為根本的策略,並採取有效實際的行動,持續追求恆久的個人快樂,同時創造長遠的社會幸福。
最後,我們會發現達賴的訊息是希望,是植基於人性本善的絕對信念,以及知道有明確道路可以通往快樂的平和心境。
【達賴語錄】
◎人能關心自己的福利、擁有自我,也同時能把自我認同和關注的範圍擴及到其他人──不是忘掉我們的歧異,而是記住我們的相似處,並給予同樣的注意和重視。
◎學習欣賞多元化,真正思考它的價值,研究它的益處。你越能學著欣賞多元化,就會越容易尊重那些不同的人。
◎個人的基本看法和動機,一定會影響他如何去因應生活中的逆境、威脅或危險。舉例來說,友善和慈悲的態度能帶來自信感,這是一種內在的力量,而這就能減少恐懼。
◎一旦我們的基本生存需求獲得滿足,快樂就取決於我們的心境,而非外在的環境、情況或事件。我們可以訓練自己的心靈,重塑看法和態度,採取長遠的眼光、彈性的思考,刻意地培養快樂。
◎只要放寬視野,就會有更大的希望。你要保持追求崇高目標的希望和決心,在遭遇困難時,只要提醒自己這個目標的價值,就可以讓你懷抱希望和勇氣。
◎快樂的人不僅更樂意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也是幫助你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促進你自己快樂最好的辦法。獲益的是你,是你自己。
◎如果你想要別人快樂,必須慈悲;如果你想要自己快樂,也必須慈悲。
◎樂觀並不表示你無視於實際的情況,而是你一直保持積極的態度,使你面對任何問題,都能尋求解決方法;不僅從負面的觀點來看,也能找出潛在的益處,尋找其中潛存的正面結果。
◎群聚在一起,形成社群聯結分工合作,是人類的天性。如果我們瞭解彼此必須合作,自然會去留意他人的福祉。這能讓我們創建穩定、幸福,也更為和平的社會,結果是人人同享福利。
◎缺乏接觸或隔離,就會導致對其他群體的無知,而這種無知會造成刻板印象,也讓我們更加懷疑對方。與其他群體成員友好相處是重要的,不要只把他們視為團體的代表,而要把他們視為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