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托的素描簿 | 拾書所

班托的素描簿

$ 350 元 原價 350
觀看的方式 + 繪畫的過程 = 班托的素描簿 英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美學理論大師──約翰‧伯格,首部以文字和圖像共同呈現的素描沉思錄 「大師與大師的唱和創意之作」──當約翰‧伯格遇上斯賓諾莎! ◎「我們畫畫的人,不僅想創作一些看得見的東西讓別人觀察,也希望能附帶一些看不見的東西,陪著它走向無法預料的終點。」——約翰‧伯格 ◎「素描是一種探索的形式。而人類最初之所以產生素描的衝動,是因為人類需要尋找,需要測定位置,需要安置事物,需要安置自己。」——約翰‧伯格 班托(Bento)是十七世紀哲學家斯賓諾沙(Baruch Spinoza, 1632-1677)的小名。斯賓諾莎很迷戀光學,也喜歡畫畫,據說他會隨身攜帶一本素描簿,畫下眼睛所見的事物。1677,在他猝死之後,保留了書信、手稿、筆記,但就是沒有那本素描簿。 終其一生,關注繪畫的柏格,多年來始終對那本素描簿充滿好奇,常想像裡面究竟畫了些什麼,希望能一邊看著斯賓諾莎用他的雙眼觀察到的事物,一邊重讀斯賓諾莎的一些話語和令人吃驚的哲學命題。 在某一個機會裡,伯格得到了一本他認為是「班托的素描簿」!接著他就開始在裡面素描,畫下那些班托希望他把它們畫下來的東西。伯格和班托,在觀看、在用眼睛提出疑問的動作中,他們變成彼此的替身。因為他們對於素描這項活動能把我們帶往何處,指向何物,有著同樣的體悟。 全書收錄三十幅伯格的素描,以及該幅素描所引發的思考文字。文字中描繪了繪畫的過程,也描繪他的沉思冥想,以及藝術如何引導我們凝視這個世界。 伯格以一種親身示範的方式,將他以往有關觀看、藝術、對抗等等的觀念重新整合凝聚,在本書中精采呈現。書中也穿插了從斯賓諾沙《知性改進論》和《倫理學》這兩本書中摘錄出來的文字,與內文圖像相呼應,是一本大師與大師的唱和創意之作。 【各界讚譽】 ◎李明璁 作家、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姚瑞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講師 ◎郭力昕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 ◎黃孫權 破報總編輯、高師大跨藝所教授 ◎詹偉雄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劉惠媛 藝術評論者 【好評推薦】 ◎「伯格有著洞悉人性且獨一無二的傾訴之聲,這聲音與他的素描技巧共延迴盪,締造出這本凝練之書。這兩項稟賦與斯賓諾莎(班托)如謎般難解的哲學命題攜手合作,建構了一次卓越非凡的見證行動。」──Teju Cole,《紐約時報》 ◎「John Berger左手寫藝術批評和小說散文,右手做素描創作。無論文學、評論或畫作,Berger總能從最細節的經驗與觀察出發,終而連結到最宏觀、深邃、又具有批判視野的哲學與生命反思裡。他對凡常人物與日常生活的熱情,是強大且綿延無盡的,對藝術也是。他的左翼政治立場與淑世精神,使他無論作畫或談論素描,不會停留在技法等瑣碎的小格局裡孤芳自賞。Berger總是將藝術和他對生命、歷史、政治、與馬克思人道主義的大關懷聯繫到一起,使藝術、政治、歷史、或馬克思主義,都不會是孤高、艱澀、互不相干的冰冷知識或死硬教條。從《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到《班托的素描簿》,John Berger四十年來犀利、堅定、溫暖、細緻,始終如一。」──郭力昕(政大廣電系副教授) ◎「如通電般令人震驚的思想和能量……在年歲與脾性的洗練下,伯格以益發沉穩的文字和圖像,對今日的全球災難與日常生活提出振奮人心且堅定不移的敘述。」──Colin MacCabe,《新政治家》 ◎「充滿啟發性、挑戰性,值得細讀。」──《金融時報》 ◎「自成一格。」──Nick Wroe,《衛報》 ◎「本書展現了他的註冊商標:如詩般的精準。」──《蘇格蘭人》作者Meaghan Delahunt ◎『自伯格青少年起,斯賓諾莎就是他最傾心的哲學家之一,「讀的時候我並不總是都能理解,或者應該說,很少真的讀懂」。書寫這本書時,他不是把斯賓諾莎當成「大師」,而更像是一名「同伴」。伯格和斯賓諾莎都對觀看的本質充滿著迷:斯賓諾莎是光學這門新科學領域裡的鏡片研磨師;兩人都熱愛素描。「從一開始,我就沒想過這是一本關於斯賓諾莎的書。我認為這本書是關於我們存活的這個世界,而且經常是我們基於好的壞的種種理由拒絕去注視的那個部分。這本書就是試圖去觀看和理解我們今日生活的這個世界。」』──Susan Mansfield訪問伯格,《蘇格蘭人》 【延伸閱讀】 ◎《觀看的方式》 ◎《另一種影像敘事》 ◎《觀看的視界》 ◎《留住一切親愛的》 ◎《另類的出口》 ◎《我們在此相遇》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