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媽媽關係變好以後,發現自己竟然貪戀起人生。
透過一段段的旅行,重新紀錄自己與媽媽過去的對立與現在的和解過程,才明白,在這些無形的心靈對話之中,用彼此的眼光去調整矛盾、修正心態,才能擁抱母女間的差異,圓滿過去未竟的遺憾。
【精采內容】
◎一對價值觀南轅北轍的母女,一場超過四十年的母女鬥爭
一個急欲想擺脫令她窒息的原生家庭的女兒,從充滿自卑與缺陷的童年開始,便計畫以升學為由,合理逃家。並且在她選擇離開後,才發現自己與媽媽的價值落差,竟毫無共識。「媽媽一直都沒有真心接受她自己真正擁有的人生,同時也沒有接受她的孩子們,真的就是想要這個樣子過生活」媽媽對子女的期待,與子女對家庭的不滿,兩相擦撞所造成的鴻溝落差,導致母女倆人的隔閡。
回頭看與媽媽的鬥爭,是一條淚痕與血跡斑斑之路。個性強勢的兩人,兩相碰撞,必定兩敗俱傷。然而,當自己在社會上幫助了這麼多的人,為什麼卻無法回頭好好的梳理自己的母女關係呢?
◎想要「拯救」媽媽的女兒
開始想要讓媽媽擺脫渾渾噩噩、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不再為了兒女,為了家庭而活。在唸了哲學,從事NGO工作之後的瓊齡,決定要「拯救媽媽」,希望能夠讓媽媽不再抱怨,不再怨懟所有自身的不滿,因此「救贖」成了必然而行的計畫。
於是決定就從「旅行」開始。帶媽媽走進她的生活,看見那更遼闊的世界。在旅行的過程之中,她開始理解媽媽的眼光,並且訓練媽媽突破自卑,讓隱性的自信擴大。然而,與其說是「拯救」媽媽,倒不如說是「救贖自己」,在這一次次的旅行中,彼此的疏遠,找到縮小的方式,也讓僵局,找到解套。母女間的和解,就此展開……
◎從「旅行」到「公益旅行」
長年投身「國際志工」和「公益旅行」的瓊齡,透過接觸孟加拉窮人銀行,更確定要讓媽媽理解她的工作,與那些她不知道的世界。然而如何打破媽媽既定的印象:「出國就是在玩樂」,「公益行動就是花錢找罪受」呢?於是他決定善用媽媽的專長「理髮」,先從當志工的老師開始,慢慢地透過以「分享」、「拍攝影片」為由,讓媽媽走入自己「公益旅行」的工作之中。
書中內容便從「跟團旅行」開始再到「半自助」、「全自助」的旅行規劃,並且透過貴人(賴佩霞)相助,解開母女間盤根錯節的心結,循序漸進地看著身處鴻溝兩端的母女,如何透過不同形式的旅行與女兒的自我反省表述,找回對彼此的親密與依賴。
◎發掘相愛的許多可能
透過旅行,媽媽才能才能放心把手交給女兒,任憑引領,去到她想也沒想過的地方。母女間的疏離與彆扭,需要透過相處,才能真正了解對於彼此的愛,有多厚重。哪怕是爭執,哪怕是吵鬧,都無損於母女彼此相愛的事實。
本書附錄瓊齡訪談媽媽的親密對談,讓整本書呈現除了女兒單方面的自我表述之外,媽媽一路上在面對旅行(和解)的過程中,有怎樣的心情?是否也是緊張,甚至充滿開心期待?可愛的母女對談,溫馨上演!
經過了多年的旅行努力之後,才能懂得「尊重媽媽,讓她做她自己,讓她用自己的方式來愛她的孩子。」或許因為長年累積的隔閡,導致某些表達愛的方式,不夠細膩, 然而只要記得彼此相愛,只要女兒願意伸出手,母親與女兒,不管時間多長,永遠都能和好。
【好評推薦】
「感覺上《旅途》好像是我的書的延伸,雖然我跟母親在心靈上完全和解,但因家母罹癌早逝(六十三歲),她生前我們從不曾有如此溫馨的旅行經驗。……當時我還沒有看到這本書,現在如果有人再問我,我一定推薦他們看這本書。瓊齡與母親的旅遊經驗是我們學習的好範本。我們需要好的榜樣來幫助我們完成這幅幸福、完美的圖像。」
──《回家》作者 賴佩霞
「愛是要有方法的,不只是對小孩,對父母也一樣。每個女兒都有與自己和解、與母親相愛的方法,但這本書給了我們『執子之手,與你同行』的創意,讓我們得以想像更多與父母相愛的方法,在人生旅程中。」
──鄭秀娟(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女兒的花招百出,目不識丁的媽媽倒也隨遇而安,藉由這些另類的旅途,媽媽不但看到了陌生新奇的世界,同時,也看見了女兒執著選擇的人生。……瓊齡的母女旅行,有一種充滿心機的趣味,和無法偷懶回避的親密。真是好樣的,瓊齡的創意和勇氣,值得喝彩!」
──莊慧秋(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的企劃總監)
「瓊齡每一段反思的旅程是最柔軟的提醒,和解無需任何條件,而是一顆彼此接納的心。 」
──江妙瑩(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