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精緻書盒&透明書袋,值得自己典藏或當禮物送給情人!
◆全彩精印數幀男女主角精美劇照!
◆全球影迷愛戴、文青傳誦的影史最佳愛情經典,【中英對照版】二部曲劇作,電影上映18年後首度在台正式發行!
◆獨家取得全球唯一中英對照版權!閱讀中文的同時,也細細玩味英文機鋒!
◆全新完整中譯本,非電影版字幕!
◆創男譯者翻譯傑西,女譯者翻譯席琳,精準掌握角色性格,再現經典銀幕情侶雋永對白!
1995年,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2004年,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2013年,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
今夏,看第三集前,先重溫傑西和席琳的浪漫邂逅和動人重逢!
「當代最佳浪漫愛情經典。電影與真實情感交織調和,令人心跳加速,思緒飛揚。」
──《芝加哥論壇報》
傑西:我想繼續跟妳聊天。我是說,我不知道妳是怎麼想的,但我覺得和妳有一種……心靈相通。
席琳:對,我也是。
傑西:所以,妳看怎麼樣,對,嗯…我希望妳跟我一起在維也納下車。我們可以在城裡逛逛。
席琳:老實說,你本來就以為我今天會來嗎?
傑西:我不是開玩笑—我覺得我寫書就是為了找到妳。
席琳:我知道那不是真的,可是這樣說很貼心。
傑西:我覺得是真的,不然妳想我們重逢的機率有多高?
1995年,在從布達佩斯開往維也納的火車上,美國青年傑西邂逅了法國女生席琳。傑西剛結束一段戀情,歐遊之旅也接近尾聲,和席琳一見如故。這場巧遇讓他們更改了之後的行程:傑西邀請席琳在維也納下車與他同遊維也納。即使知道這可能是彼此唯一也是最後一次相見的機會,他們仍決定一起共度幾個小時,並約定半年後再見。
2004年,成為作家的傑西帶著以這段邂逅寫成的書來巴黎宣傳,而在發表會那天,席琳出現了。日落之後就要趕搭飛機回美國的傑西,利用待在巴黎的最後幾個鐘頭,拉著席琳漫步巴黎街頭,述說彼此這九年來的境遇,很快重拾當年初次邂逅時的親密連結,並感嘆人生的變化。
《愛在黎明破曉時》和《愛在日落巴黎時》打破傳統愛情電影公式,描述兩名陌生人因為偶然的邂逅而產生交集,進而徹底改變生命的故事。男女主角從生活瑣事、感情、抱負到人生況味和處世觀點,無所不談,讓人有如置身在他倆的真實世界,隨他們經歷這九年所經歷的人生歷練。兩部劇作浪漫動人、含蓄深刻,對白字字珠璣,機鋒處處,一問世即成經典!想要細細回味雋永對白和脫俗故事的影迷讀者,千萬不可錯過!
【編導演現身說法】
李察.林克雷特,導演,編劇
《愛在黎明破曉時》有趣的地方就在它的成形過程。這個過程沒有終點,總是樂於接受新想法和新點子,和電影中描繪的情感關係一樣是一場探索,什麼都有可能。茱莉.蝶兒和伊森.霍克同意接演這部片之後,兩人飛到德州奧斯汀跟我和金聊了幾天。排演就從那天開始,直到全片殺青。每當我回想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總會想起我、茱莉和伊森在一個房間待了三週,互相切磋要求,不斷追尋真相。排演在不知不覺間成了正式拍攝,但感覺還是沒變。從頭到尾,伊森和茱莉都是深具創意的合作者,最後拍出來的片子也反映了他們對自己角色和對方角色投入的心血。我和他們的目標都是讓劇本變得真實可信,而拍攝過程也真的很有趣,充滿獨特創意。我想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因為這部片子而有所成長。
金.克里桑,編劇
李察起初邀我一起寫個「男孩遇到女孩」的故事,我心裡只有一個清楚的期望,就是故事要對人與人的連結懷抱著樂觀和希望,但又不是那種「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的糖衣式陳腔濫調。憤世嫉俗很廉價,既安全又輕鬆。我們可能超越這樣的態度嗎?這一點光用想的似乎就充滿危險。我和李察撰寫《愛在黎明破曉時》期間,有過許多次不可思議的對話。我們會先拼出情節(有人會說那不叫情節,我會說那是「內心戲」),然後輪流在電腦上用文字唇槍舌戰。我們跟伊森和茱莉第一次見面,可以用親密感訓練營來形容。四個人針對男女之間的事情你來我往,吵得非常痛快,感覺就像吃了瀉藥後那般舒暢。
李察.林克雷特,導演,編劇
我們待在一個房間一起工作了兩三天,理出非常詳細的劇情走向,《愛在日落巴黎時》整部電影設定在一種「真實時間」的背景下。接下來的一年,我們開始信件往返和發傳真,我就像個溝通渠道,他們會寄給我各自寫的獨白和對白、各種場景和想法,我則加以編輯匯整和寫作。我們三個就這樣催生出劇本。
茱莉.蝶兒,飾席琳,編劇
多年後再回到席琳這角色真的很棒,因為我們在第一集探索了一些,沒能探索到的,我還想在第二集繼續發展這個角色。能夠達成這件事真的很美妙,但背後也有好多功課要做。我們的台詞都不是即興演出。每件事都是寫下來設定好的,對話中的每個動作手勢、每個呼吸停頓,我們望著彼此的每一刻,都是事前寫好、再三排練的結果。
伊森.霍克,飾傑西,編劇
再回到傑西這角色一點也不難,因為這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事。我們一起努力落實它。沒有人求我們拍第二集,是因為我們自己想拍而拍,而我們三個都滿懷感激有此機會去嘗試。這麼個人化的電影已越來越少人做了。它不適用於任何一種電影製作方式,所以我很高興再回來拍它。況且與茱莉演對手戲對我再自在不過,我十分享受和她一起工作。
【心動推薦】
◎李維菁
◎余靜萍
◎郭采潔
「你不禁讚嘆傑西與席琳簡直是地球上最會聊天的一對男女,機智地分享關於愛情、藝術、宗教與歷史的看法。男女主角伊森.霍克與茱莉.蝶兒驚人的化學效應,讓電視機前的我也感應到某種連結,《愛在黎明破曉時》開啟了我對未來的綺麗想像,那些動人心弦的對白、處處機鋒的妙語及對於理想的追尋,都賦予這部片啟蒙的意義。」
--陳德政(作家)
「《愛在黎明破曉時》與《愛在日落巴黎時》給了我們一種魔幻,在男女主角一邊走路一邊聊天的同時,讓我們完全投入他們的感情。而《愛在日落巴黎時》也有我最喜歡電影的結尾,讓人心碎,同時又得到愛情的希望……」
--陳駿霖(導演)
「很開心這樣獨特有魅力的對白被集結成書,對我而言,它有點像愛情的寶典,或說是時間的領悟,更是一個最好的老朋友,提醒著我,因為有你,人生不致孤單與平凡。愛在哪裡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愛的人是誰?在哪一個時間與氛圍,也關乎著你的心和他的心,關乎著你記得的那個怦然心動的moment……」
--瞿友寧(導演)
【媒體好評】--《愛在黎明破曉時》
◆《紐約時報》
《愛在黎明破曉時》的對白就像所有馬拉松對話一樣起伏跌宕,精采萬分,充滿令人卸下心防的雋永見解。導演顯然希望如此,讓年輕男女主角嘗試各種想法及態度,就像試新衣服一樣。
◆《紐約客》
傑西和席琳只有一次邂逅和一天時間,卻讓彼此活出了從前只在小說裡讀到的生命樣態與力量,而且或許再也無法重現。林克雷特成功將我們拉回青年時代,回到那段多話、愉悅又困惑的時光。那個年紀的人有勇氣(或者說自負,但也夠聰明)將生命想成一部文學作品,想像自己經歷一個又一個的短暫故事,時而喜悅、時而憂鬱地漫步其中。
◆《華盛頓郵報》
《愛在黎明破曉時》不是大製作,也沒有大企圖,但精采程度遠遠超過一般電影裡二十多歲男女主角談的那種無聊愛情。這部片子至少將年輕人當成有血有肉的真實存在。
◆《洛杉磯時報》
這部片嘗試在主流青年電影裡頭加入更多感情與神祕感,而且大獲成功。
◆《奧斯汀紀事報》
《愛在黎明破曉時》從主題到選角都是林克雷特的成熟之作。
◆《娛樂週報》
小片也能和大片一樣大膽。林克雷特以其特有的隨性態度,在這部片中大走鋼索,而且不用安全網。《愛在黎明破曉時》的對白機鋒百出,可能是美國電影當中最接近法國導演侯麥的片子。
【媒體好評】--《愛在日落巴黎時》
◆羅傑.艾柏特(Roger Ebert),影評
《愛在黎明破曉時》呈現了機智對話的迷人之處,令人印象深刻,但《愛在日落巴黎時》更上一層樓。也許因為男女主角年紀大了,也更睿智了,也許因為他們能失去(或得到)的東西更多,也可能因為對白是伊森.霍克和茱莉.蝶兒親自寫的,總之第二部比第一部更精采。
◆《紐約時報》
男女主角對白「有時令人抓狂」,卻又引人入勝。原因就在於編劇隨性而為,經常無視劇本創作的常規。他們難道不能說清楚自己的意思嗎?各位又能做到嗎?語言終究不只是重點和意義。語言是溝通的管道沒錯,但也是逃避、誤導、自我保護和混淆人的工具,而這正是本片的主題。《愛在日落巴黎時》深刻捕捉到了電影和小說中甚少觸及的真相。
◆《洛杉磯時報》
《愛在日落巴黎時》比前作更深邃、更真實。導演林克雷特拍出這樣的片子,讓人繼續對美國電影懷抱信心。
◆《滾石》雜誌
伊森.霍克和茱莉.蝶兒在說出口和未說出口的話語中尋求藝術、情欲和細微的含義,兩人的演技實在出色。
◆《英國觀察家報》
伊森.霍克和茱莉.蝶兒兩人都很傑出,表演很有深度,和上一部片一樣真實深邃,而不僅只是林克雷特電影中的虛構人物。他們這回和林克雷特合寫劇本,顯然將兩人過去十年的經歷放入各自詮釋並為之著迷的角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