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獸花園:1933,納粹帝國元年,一個美國外交官在柏林 | 拾書所

野獸花園:1933,納粹帝國元年,一個美國外交官在柏林

$ 323 元 原價 380
◆《白城魔鬼》作者艾瑞克.拉森創作至今,登峰造極之作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排行榜15週TOP 1 ╳ 美國書商協會非文學類排行榜26週TOP 1 ◆《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最佳書籍 ◆《歐普拉雜誌》年度最佳書籍 ◆《今日美國》「我們所愛的十本書」之一 ◆《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非小說類書籍 ◆《科克斯書評》年度最佳非小說類書籍 ◆《紐約時報》珍妮特.瑪斯林的年度十大好書之一 ◆《西雅圖時報》年度最佳書籍 ◆《The Week》年度最佳非小說類書籍 ◆《環球郵報》年度最佳書籍之一 ◆美國書商協會年度獨立出版書籍 全球媒體、出版界交相讚譽;湯姆‧漢克簽下電影版權 數年後,希特勒露出了真面目, 納粹鐵蹄四出蹂躪全歐,世人才回想起, 在柏林曾有這麼一位飽受訕笑、渾身不合時宜的美國大使, 他看到了世界大火即將燃起的第一道閃電…… 「令人全神貫注……描述一段可怕時期,夢魘一般的故事。它再度提出那個有關納粹時期而從未得到完全解開的疑問:惡人能壞到什麼程度,得用什麼辦法才能將野獸關進籠裡?」 ——《西雅圖時報》 ------------------ 比小說更真實,比歷史更驚悚! 拉森抽出近代史中的一小段,賦予它特殊的重量、深度、意義。 架起了一個仿如小說般戲劇張力十足的舞台, 將驚人繁多的歷史細節湊在一塊,創造出細致入微、歷歷如在眼前的故事。 一九三三年,柏林處於詭譎多事之秋。 希特勒一月剛剛當上總理,還在經濟大恐慌中喘息未定的德國清楚浮現一股尚武之風, 美國駐德大使一職懸缺多月仍未定案, 而柏林卻零星傳出,官方縱容外國人被嚴重毆打的不祥暴力事件! 此時,一對美國父女跟全家因緣際會離開溫馨的芝加哥自宅, 陡然來到希特勒治下的柏林心臟地帶。 他們在那裡待了四年半,但他們待的第一年,才是本書故事鋪陳的主題。 在那一年,希特勒從總理晉升為十足的獨裁者; 在那一年,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沒人說得準,一切都在未定之天。 那一年,如同某種開場白,闡述了未來那場波瀾壯闊的戰爭與殺戮故事的所有主旋律。 美國新任駐德大使威廉.多德原來是芝加哥大學歷史系主任, 在羅斯福總統多方徵詢駐德大使人選未果之後,成為不得已下的權宜之選。 多德年輕時留學德國,舊日的美好印象讓他堅信兩國緊張的外交關係必能破冰; 而他任性又貌美的愛女瑪莎,驟然闖入陌生的異國帝都,立刻成為外交圈的矚目焦點, 她欣然拋棄美國的婚約,著迷於參加各種外交晚宴,樂在其中盡情挑選入幕之賓, 花名遠播到連希特勒都耳聞此姝,特地安排一場會面,試探是否要競逐佳人芳心。 然而多德就任後,才發現自己冷靜持重的學者性格跟國際外交格格不入, 他奉行簡樸,將自己的老舊雪佛蘭千里迢迢從美國運來充當大使座車,卻成為外交圈一大笑話。 他自以為可以將美國的自由主義精神帶到德國當成榜樣,卻換來奚落與冷淡。 他的天真樂觀只帶來一連串難堪的挫折。 另一方面,瑪莎周旋於外交圈眾翩翩青年中,卻也成了國際陰謀覬覦的對象。 她最後情定俄國大使館的青年官員,不只得罪了納粹德國高層, 還成了格別烏刺探、挑撥美德關係的一枚棋子而不自知。 陰謀、愛情、凶兆,壟罩在柏林上空。 多德一家人住在柏林最大的蒂爾公園(Tiergarten,字面意思為「動物園」、「野獸之園」)旁, 春天風光明媚,空氣中聞到的盡是芳草香花的氣味, 他們父女還結識權傾一時的戈培爾和戈林,與他們一起用過餐、跳過舞、開過玩笑。 但多德日漸從近身觀察嗅出柏林的氣氛迥變,噤聲不語越來越普遍, 而這個國家對暴行那種不以為意的態度,讓每樁暴力事件都以無異議告終。 一九三四年六月三十日,德國爆發震驚世界的「長刀之夜」血腥事件, 這個誕生了歌德、貝多芬的國家, 一夕之間倒退回斯圖亞特王朝英格蘭和波旁王朝法蘭西的野蠻作風。 希特勒爪牙肆無忌憚地在全國屠戮當初站在一起的褐衣衝鋒隊。 更令今人震驚的是,當時的國際世界竟還看不清希特勒的奪權欲望, 只有多德跟少數人看到,這是國際姑息大悲劇的第一幕。 多德這位跨行當上外交官的學者,對德國的最後一絲希望終於破滅。 他成為美國政府裡,少數要大家提防希特勒的真正野心並疾呼美國孤立主義之危險的人士。 他寫信給國務卿,聲明希特勒想要拿下全歐洲, 他跟希特勒劃清界線,不願意再跟希特勒會面,不再出席納粹集會, 終於讓他在國內與德國腹背皆敵,苦撐三年半後狼狽地解職歸國。 一九三九年九月,希特勒揮軍波蘭,歐戰爆發。怪物終於露出了真面目。 多德一家被命運推著走,穿過一個錯綜複雜的時代, 他宛如一個天真的美國人,熱情地為剛崛起的納粹德國辯護美言, 卻一再地被希特勒及納粹政府敷衍、愚弄, 最後,當他驚覺惡魔現出原形而大聲示警,卻再沒有人聽信他的末日預言。 如果怪物沒有露出真面目…… 希特勒穿著整潔而筆挺,全身散發出真誠的氛圍; 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談吐風趣幽默,眼神煥發才氣; 創立蓋世太保的戈林是個討人喜歡的大塊頭,熱情地邀請佳賓一同去他的莊園打獵…… 讀完不禁要問,如果自己身處當時、當地、當局, 我們是否能有看穿世局的睿智? 【本書出場重要歷史人物及重要事件】 多德(William Dodd):本書主角,1933年至1937年擔任美國駐德大使 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美國總統,苦於複雜的德國情勢與國內猶太社團反德運動。 赫爾(Cordell Hull):美國國務卿,未能及早察覺希特勒的野心。 菲利浦斯:美國副國務卿,非常厭惡多德大使,百般掣肘。 梅瑟史密斯(George S. Messersmith):美國駐德總領事,最早將德國視為嚴峻且日益重大的威脅。 瑪莎(Martha Dodd):隨父親到德國,穿梭於各種上流社交宴會 狄爾斯(Rudolf Diels):瑪莎交往的危險德國情人,時任蓋世太保首領 鮑里斯(Boris Winogradov):瑪莎在柏林最後定情的謎一般的俄國情人 希特勒(Adolf Hitler):1933年初出任威瑪共和國總理,一步步將德國帶向納粹帝國。 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時任威瑪共和國總統,有權解任免總理,是希特勒奪權唯一的顧忌。 羅姆(Ernst Rohm):衝鋒隊首領,曾經是希特勒重要盟友,最後因擴權野心而被希特勒處決。 戈林(Hermann Goring):希特勒重要親信,創立祕密警察機關「蓋世太保」,身材肥胖壯碩。 希姆萊(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希特勒另一重要親信,黨衛隊首領,跟戈林互相看不順眼。 戈培爾(Paul Joseph Goebbels):時任納粹黨宣傳部負責人,被稱為「宣傳的天才」。 長刀之夜: 發生於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的德國清算內鬥,由於羅姆率領的衝鋒隊意圖接管國防正規軍,威脅到希特勒的權力,於是納粹政權進行了一系列突擊式的政治逮捕及處決,徹底剷除衝鋒隊勢力。 【好評推薦】 「令人全神貫注……描述一段可怕時期,夢魘一般的故事。它再度提出那個有關納粹時期而從未被完全解開的疑問:惡人能壞到什麼程度,得用什麼辦法才能將野獸關進籠裡?」 ——《西雅圖時報》 「目前為止他最出色、最引人入勝的小說體歷史著作……情節曲折,有許多令人著迷的次要角色,帶著步步升高的危險……有力、深刻……令人身歷其境的真實故事。」 ——《紐約時報》 「猶如讀一本精彩的驚悚小說……讓人目不轉睛……絕妙之作。你無法在小說裡虛構出它,因為不會有人相信……出色、有趣的一本書。」 ——《華盛頓郵報》 「令人讚嘆的報導文學作品……讀來猶如懸疑小說,充斥多彩多姿的人物,其中有些是大家所熟悉,有些是先前已湮沒於歷史者。一如克里斯多福.伊舍伍的《柏林故事》或維克多.克倫佩勒的日記,《野獸花園》是一部有憑有據的紀實小說,呈現一個慢慢步入瘋狂的社會。」 ——《芝加哥太陽報》 「令人著迷的……拉森,把真實故事寫得如小說一樣引人入勝的能手,創造出細緻入微、如在眼前的故事。」 ——《時人》雜誌 「拉森鉅細靡遺研究了多德家近距離目睹希特勒掌權的過程,將這段冷門的歷史化為發人深省的故事,具有政治驚悚小說的所有樂趣……鮮活呈現了那些可怕的事件。」 ——《紐約時報書評》 「拉森,非小說類紀實歷史著作的高手,寫了一本引人入勝的書,雖然經過嚴謹的資料研究和文獻佐證,它讀來就像一本政治驚悚小說……凡是對第三帝國的興起和美國在那過程中之角色有興趣者,都不該錯過。」 ——Jewish Book World 「拉森擅於透過建構彼此交叉的故事來檢視歷史上劇烈變動的一段時期:大的歷史故事和較關乎個人的較小故事,兩者互相闡明、互相充實。拉森說故事的功力,在此得到最淋漓盡致的發揮……希特勒掌握大權時美國的躊躇猶豫,乃是一段值得一再宣說、引以為誡的故事,而拉森精彩描述了這個故事。」 ——Cleveland Plain Dealer 「拉森再顯身手,將二十世紀那段風雲詭譎的時期巧妙化為一個嶄新的故事。」 ——美聯社 「引人入勝……讓歷史活過來的那種書。」 ——《今日美國》 「不該錯過的一個警世故事。」——《華盛頓時報》 「引人入勝……拉森歷歷再現柏林的迷人和駭人之處……在浩瀚的二次大戰文學之林寫下一個值得肯定的新篇章。」 ——《基督科學箴言報》 「艾瑞克.拉森再度展現他將劇力萬鈞的歷史『故事』鮮活重現的獨特才華。」 ——Parade 「讀來令人震撼……著迷。」 ——《明尼亞波利明星論壇報》 「露骨描繪性事的非小說類佳作,淋漓呈現了第三帝國那段墮落、肅殺的歲月。」 ——Men’s Journal 「儘管我們知道它的結局——本書的高潮,只是後來事件之開端的『長刀之夜』——但這本書讓人一讀就想一次看完,書中充滿有血有肉的人,還有喪心病狂的人,後一類人的魅力特別令人不安。」 ——《樸茨茅斯先驅者報》 「拉森最新的歷史著作,刺激如驚悚小說,而因為全是真人實事,本書更令人驚悚。」 ——Asbury Park Press 「拉森不凡之作……針對世界開始緩緩走上戰爭那一年,開了一扇令人想一窺究竟的窗口。」 ——《匹茲堡論壇報評論》 「就像緩緩進入夢魘一般,邏輯倒置,是非顛倒……讓人當下感受到強烈不安。」 ——《浮華世界》 「非小說類故事的敘事高手……拉森再度將驚人繁多的歷史細節湊在一塊,重現一個又一個生活情景……令人瞠目結舌、發人深省的陷入其中……呼籲各國公民探索權力掮客和政府官員的動機,在看到其他人分不清是非黑白時堅守我們的立場。」 ——Dallas/Fort Worth Star-Telegram 「沒有別的作者……能真正做到讓歷史復活這句古諺。拉森所做的,乃是創造出一個不再存在於書頁上的世界……(他)不只成功了,還能把大家以為會單調乏味的東西,化為令人愛不釋卷的精彩故事。」 ——Digital Americana 「這個故事呈現威廉.多德成為美國第一位駐希特勒德國之大使的一九三三年柏林,是最出色的敘事性非小說類作品,一個帶有陰謀、愛情、凶兆的故事。」 ——Kansas City Star 「今年最受歡迎的歷史著作之一……研究一九三○年代的嚴肅學者和喜愛迷人故事的讀者,都能從中得到想要的東西。」 ——St. Louis Post-Dispatch 「艾瑞克.拉森處理這段重要的歷史時期,淋漓盡至、引人入勝,一如他在他的暢銷書《白城魔鬼》裡所見。每一頁都有新的駭人情事出現,使人想一口氣把它讀完。《野獸花園》讀來就像道地的驚悚小說。」 ——Bookreporter.com 「在對納粹首都的這一迷人描繪中,拉森探索了比他暢銷著作《白城魔鬼》中所見,遠更令人怵目驚心的都市動盪……透過一個又一個小罪行和微不足道的凶殺,生動、迷人的展現第三帝國和其諸領袖的全貌,包括納粹派系的流血內鬥。」 ——《出版人週刊》(星號書評) 「卓越之作,抽出近代史中的一小段,賦予它特殊的重量、深度、意義。」 ——《科克斯書評》 「精彩且往往令人發怒的描述希特勒掌權的關鍵頭一年期間,多德一家人的經歷和心態的轉變。當然,從事後之明的角度看,多德家幾乎是無知得不可饒恕,但拉森以某種程度的同情對待他們,把他們提升為悲劇角色。」 ——Booklist(星號書評)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