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列系列 II:家園 | 拾書所

基列系列 II:家園

$ 357 元 原價 420
◆ 2009年柑橘文學獎 ◆《新聞週刊》當代五十大傑出作品 ◆ 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入圍作品 ◆ 洛杉磯時報小說獎決選入圍作品 ◆《紐約時報書評》年度注目圖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圖書 ◆《舊金山紀事報》年度最佳圖書 ◆《出版者週刊》年度好書 ◆《圖書館學刊》年度最佳圖書。 ◆《環球郵報》年度好書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年度最佳圖書 ◆《聖安東尼奧快訊》年度最佳圖書 把我們交還給我們所愛的人,也把我們所愛的人交還給我們…… 人心的孤獨與隔閡,最終帶來的是傷害還是救贖? 「一部豐美得不可思議的新小說。」——《舊金山紀事報》 「柑橘文學獎」得獎小說 「美國國家書評獎」及「洛杉磯時報小說獎」決選入圍 葛洛莉.柏頓回到基列鎮來照顧衰老的父親。不久之後,她哥哥傑克——這個離家二十年未曾歸來的浪子——也回家了,為了尋找一個棲身之地,也想與他充滿痛苦與折磨的過去和解。傑克聰明迷人、討人喜歡而又任性倔強,他和葛洛莉重新建立起深厚的兄妹情誼,並且努力試圖與他的教父約翰.艾姆斯建立起友好關係。傑克的歸來,是他父親最大的期盼,父子之間疏離卻又強烈牽絆,悲傷、不捨、憐憫、懊悔、罪惡感……種種由往事堆積而成的複雜情緒包裹著他們,尋求和解卻不得其門而入。 作者以超強功力喚出人物內在複雜幽微的情感,創造出傑克和葛洛莉這兩個美國文學中最令人難忘的人物。家人生活中的日常點滴,稍不留意便會切出傷口,人與人心靈的孤獨與隔閡難以跨越,我們只能面對,並選擇原諒、接納、理解,或放棄。在理解和尋求理解的過程中,我們獲得安慰或傷害、滿足或失落、尊嚴或羞辱、和解或決裂;因而流浪與歸家,便成為反覆循環出現的主題。 這是一本能夠療癒人心的動人作品,談的是家庭、家庭的祕密以及世代交替,還有愛、死亡與信仰,細膩溫柔地書寫日常瑣事,萃取出隱藏於表面之下的強烈情感。《家園》具體描繪出人類最深刻、最普世的情感,令人難以忘懷。 「基列」是《聖經》中的地名,原意為「見證之堆」。該地乳香名聞遐邇,山地上林木密布,被視為富庶的象徵,它是牧羊之地,也是逃亡者隱藏之處。瑪莉蓮.羅賓遜以此作為小說中美國農村小鎮的虛構地名,在此展開優美細膩的史詩敘事。作者已完成〈基列系列〉第三部《萊拉》(Lila)書稿,中文版預計2015年出版。 得獎與推薦紀錄 ◎袁瓊瓊〈作家〉 ◎郝譽翔〈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張讓〈作家〉 ◎黃小黛〈作家〉 ◎楊索〈作家〉 ◎駱以軍〈作家〉 ◎鍾文音〈作家〉 聯合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家園何在?羅賓遜總是藉由有形的血緣家園,來建構精神的永恆家園。她的書寫定錨在變形的小鎮生活裡,看見人性與神性的迴游兩端,素描牧師與信徒的細節,予人安慰,引人扣問。『憂傷困倦者歸家』,家園真正之所在就是能安妥『憂傷者』。羅賓遜的書寫一向充滿醒世關懷(透過小說人物來層層表現),詩意的文字流淌著她對人間這一切的敬意,同時重拾凡人對愛的種種召喚,有如一篇充滿詩意的人間『祈禱文』。」 ——鍾文音(作家) 「回溯家園,永遠是人生的功課。」 ——黃小黛(作家) 【國際媒體讚譽】 「深思、節奏從容、文字優美,錯綜複雜……一部傑出的小說。」 ——《環球郵報》 「充滿雙重性和矛盾,既安詳又火爆,既無情又寬容……很美的小說。」 ——《紐約時報》 「複雜而微妙,文字明晰……讀來令人深感滿足。」 ——《衛報》 「羅賓遜屬於能力超強的作家,能輕易進出書中角色的心靈,以大師級的文筆喚出他們最細微、最複雜的情感。對能力較差的作家來說,這些心靈會是無法穿透而難以理解。」 ——《時代雜誌》 「瑪莉蓮.羅賓遜的寫作能力強到足以重新塑造我們閱讀的方式。她建構小說的方式讓我們放慢速度,使我們融入寧靜之中,引導我們領會措辭上微妙而意味深長的改變……一部傑作。」——《芝加哥太陽報》 「《家園》的步調甜蜜悠緩,在這個過程中,展現了當代小說中罕見的深刻感染力與同理心……內涵豐富而能引起共鳴……如果我無法對《家園》做出適當的描述,至少可以衷心地向各位推薦此書。」 ——Emily Barton《洛杉磯時報》 「羅賓遜從不迴避令人難堪的真相……此書充滿了悲傷,但就讀者而言,最悲傷的事在於此書終有讀完之時。」 ——《新聞週刊》 「一如《遺愛基列》,此書情節細微。由於沉重的往事,也由於羅賓遜以超凡的能力來處理良心的複雜運作,一連串日常生活的瑣事和對話因此有了份量。」 ——《紐約雜誌》 「『浪子歸家』這個寓言故事的優雅變奏……賦予這樣一個關於慈悲與永劫不復的古老故事如此牢固的家庭結構,羅賓遜強烈要求承認家庭儀式背後的神性。」 ——《出版者週刊》推薦好評 「《家園》的開頭很簡單……逐漸變得豐美——最後五十頁非常動人,經過深思。」 ——《紐約客》 「《家園》的文字豐富深刻,足可媲美托爾斯泰、福克納和韋爾蒂。傑克和葛洛莉屬於美國文學中最令人難忘的人物。在《遺愛基列》和《家園》這兩部作品中,瑪莉蓮.羅賓遜創造出偉大的藝術。」 ——《達拉斯晨報》 「一種認真徹底的強烈經驗……許多宗教作品都是糖果屋。羅賓遜的作品則是由更為堅實的材料構成。」 ——澳洲《週日時代報》 「一部豐美得不可思議的新小說。」 ——《舊金山紀事報》 「羅賓遜筆下的場面有時宛如一個幽閉的空間,她的文字卻是一種展現洞察力與卓越的銳利工具,帶領我們飛出去……當男人試圖釐清他們粗糙的情感,此書的智慧與慈悲存在於愛著他們的女人的輕柔話語中。」 ——《歐普拉雜誌》 「多處引用經文的文字向上飛升……《遺愛基列》是本安靜的小說,《家園》則更加寧靜,而其結尾就跟前一本一樣具有救贖的慈悲。」 ——《洛磯山新聞》 「瑪莉蓮.羅賓遜不負其盛名。」 ——《Vogue雜誌》 「《家園》精雕細琢的文字呈現出一位正值創作顛峰的藝術家。」 ——《夏洛特觀察家報》 「羅賓遜尊敬人類生命的奧秘,在容易被忽略的人生中發現其重要性。」 ——《哥倫布快報》 「《家園》之美在於它並未提供偽造的確定性,而為我們遞上價值被低估的希望。」 ——《號角》英國版 「小鎮生活從不曾如此鮮活而富有意義……一部睿智、深刻、動人的作品。沒有另一位美國當代作家的作品是我更樂意閱讀的。」 ——Michael Arditti《藝術與書籍評論》(Arts & Book Review) 「瑪莉蓮.羅賓遜溫柔細緻的文字讓這個家庭的祕密洋溢出令人難以抗拒的優美。」 ——亞馬遜網路書店 「羅賓遜對她筆下人物不容置疑的愛與信心讓這些人物變得鮮活,他們躍出紙面,以他們的人生故事緊緊抓住了我們的心。」 ——《Elle雜誌》 「羅賓遜屬於最能夠靜靜地扣人心弦的美國小說家。」 ——《MORE雜誌》 「不同凡響。」 ——《Anthem雜誌》 「羅賓遜用一個小鎮作為稜鏡,來檢視美國經驗的幾個中心主題:美國白人對奴隸制度的難辭其咎及其後果,還有關於救贖與慈悲的深刻神學。」 ——《聖彼得堡時報》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