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求救篇:怎樣才能讓寶寶一覺到天明!?
不要再當冤大頭!破除坊間迷思,掌握關鍵技巧
.提升寶寶大腦發展:準媽媽務必謹記的四項原則
.教養聰明寶寶:智慧的七種作料,四種養分
.培養快樂寶寶:情緒調節取材自六種香料
.陶養道德寶寶:規則和紀律需要三足鼎立支撐
在懷孕時,哪些是你可以做到、有助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的事?看電視對孩子大腦的影響是什麼?對付正在大發脾氣的孩子什麼方式最好?本書把「科學家所知」變成「父母可為」的實際方法。
從各個打破沙鍋的研究和令人莞爾的小故事中,沉浸於父親角色的腦科學專家麥迪納,聚焦在0~5歲的嬰幼兒成長階段,將孩子大腦發展的祕密展現給我們看,同時也提供實用的點子給父母參考。
你會從全新的觀點來看孩子,並調整教養方針:
.為什麼你不需要浪費錢去買增進孩子大腦能力的玩具。
.為什麼爸爸應該多做一些家事。
.當孩子情緒很激動時,你應該跟孩子說什麼、怎麼說。
.電視對於二歲以下的幼兒有不良影響。
.為什麼讚美努力比讚美聰明好。
.為什麼對學業表現最好的預測因素不是IQ,而是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孩子的能力有一半來自基因這個事實很難改變,但是還有許多方法可以讓孩子大腦發展到它的極限:餵母乳、有引導的遊戲、跟孩子說話、很多的親子互動和同理、注意孩子的情緒等。我們對孩子行為的影響可以遠超過百分之五十,你現在怎麼做——在懷孕時和寶寶最初的五年——關係著孩子的一生。
孩子是種子,父母是土壤;要怎麼收穫,就該那麼栽。父母提供怎樣的環境、是否以身作則,可以對寶寶產生深遠的影響——快樂的婚姻,會有快樂的寶寶;安全的寶寶,才是聰明的寶寶;而聰明快樂的孩子,也是最有品德的孩子。
教養孩子重點不只在「腦」的發展,其實更是「心」的發展,這是本書給父母最重要的一個訊息!
【名家推薦】
「教養孩子不難,只要知道大腦發育的原則;這本書會告訴你,遵循這個原則去做,便可放心大膽去愛你的孩子,不必怕他被寵壞。
其實從實驗結果看來,順其自然永遠是最好的忠告,只是你需要知道什麼是「自然」,所以你要看這本書。
這本書是有實驗證據、實際可行的教養科學書,很值得零到五歲的父母放在案頭,當天花亂墜的廣告要你買什麼給你孩子益智時,它可以為你指點迷津。」
——洪蘭(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替寶寶的大腦解密,提供養育聰明小孩與快樂小孩的科學根據。這是一本給新手父母的定心丸,確認教養育兒大方向的好書。
一般教養的書籍屢屢提及如何提升父母親管教的方式,但實際上這些技巧對於未來孩子發展的層面,並不如大家想像的深遠;相反地,很多人卻忽略了兒童發展最重要的因子,那就是穩定的家庭關係。
本書最令我感同深受的論點,是有關「夫妻感情的維繫」和『同理心第一』,光是這兩個主題,就給許多新手父母足夠的啟發了。但不僅止於此,這本書還提供更多的方法,幫助讀者做個快樂的父母,有智慧的父母,來教養出同樣快樂聰明的孩子。」
——黃瑽寧(小兒科醫師/親子作家)
「作者是專研究腦科學的專家,文筆非常幽默,文章很容易懂,加上有條有理的說明、生動的實例,讓我一看再看,每次看了都會有不同的收穫,而且好想跟身邊的朋友分享。
我的確就照本書作者的建議,當生氣的時候,我會嘟起嘴巴告訴小雨:『小雨,妳答應媽媽把玩具收拾好,可是妳沒有做到,我生氣了。』當傷心的時候、難過的時候、不舒服的時候,我也都會告訴小雨,『最近媽媽可能太忙太累,過敏不舒服,我好想休息,請妳讓我安靜一下。』我發現,開始這麼做之後,小雨對於情緒的辨識度提高了,而且之前小雨對別人的情緒經常有比較大的反應,現在她的反應平順許多,不像之前會受到驚嚇,甚至當需要的時候,她也能伸出援手。
原來情緒也可以用身教為孩子示範,我們示範出一種健康的情緒排解方式,孩子就能學到健康的情緒排解方式,甚至我後來發現,對大人來說,溫和的情緒紓解對自身其實挺有益健康的。」
——小雨麻(知名部落客)
「在現代的少子化社會,父母們花很多精神和金錢帶小孩上課,投入各種腦部開發教育器材,做各種的社交栽培,就只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早起步,但這都是必要的嗎?這本書就深入的探討這些問題,也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教育觀點。
麥迪納有提到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不要只會誇你孩子聰明,應該誇他為達到目標所做的努力,這樣他才會懂努力有多重要。」
——Melody殷悅(藝人媽咪)
「讓孩子喜歡自己,父母親會更快樂!」
——鍾欣凌(粉紅豬媽咪)
「安全的環境,才能教出聰明的寶寶。我們常將孩子抱在懷中讀書,此閱讀效果一定最贊。
還有一點也提醒我(雖然我孩子已大),以往的迷思是:不停的告訴孩子他很聰明可以提升孩子自信。但真相是:讚美『努力』比讚美『聰明』好,父母應該說:『你真的很努力,很用功。』而非『哇,你好聰明。』努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而聰明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不停的告訴孩子他有多聰明,他就只會關心自己看起來聰不聰明,而不是真的在乎有沒有學到什麼東西。如果他不知道為什麼他會成功,那麼他就不知道失敗時該怎麼做。」
——王淑芬(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