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力量(新版):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 | 拾書所

文明的力量(新版):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

$ 474 元 原價 600
與布勞岱爾、湯恩比等量齊名的歷史學家, 解開修昔底德、吉朋、史賓格勒以降,對文明本質的思索之謎, BBC名主持人, 一部脫離窠臼,不從兩河流域來細說從頭的文明史, 結合歷史學、地理學、考古學、美術史的古今大作, 九大類.十七種生存實境, 暢談文明史上,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 挑戰文明的意義。 文明是巨大建築?法典?運河?是「野蠻」的相對詞?是一種「狀態」?還是人與自然的各種可能性? 作者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實驗,以風、雨、氣溫、地形、洋流、緯度、海陸比例等元素為依據,將人類文明分成九大類型十七種生存實境,細數歷史上人與環境的各種可能。例如: ●冰天雪地的愛斯基摩人,如何只需馴服帶頭的雄鹿,便能控制整群鹿? ●野草韌生,蒙古如何成為橫跨歐亞的大帝國? ●東南亞的熱帶低地,如何誕生吳哥窟? ●新幾內亞瘴癘之地的人們,如何將全身塗上泥巴,乾了之後剝下,蝨子也跟著掃除? ●印度洋如何因為風向系統,成為貿易最盛的古老海洋? ●愛冒險的維京人技術高超,如何不靠羅盤也能跨越大西洋,比使用羅盤的人早幾個世紀到達北美大陸? ●歐洲人如何解密大西洋洋流與風向系統,來到新大陸? 每種環境類型裡的人類都殫精竭慮,試圖適應環境或者改變環境;也許是巧妙計算人力可能涉入的孔隙,或者堅持無所作為;締造而出的也許是大帝國,或者得以延續至今的生活方式。 阿梅斯托的注目焦點不在我們傳統意義下的文明史,例如;羅馬帝國、或文藝復興的佛羅倫斯、或啟蒙時代的巴黎,而是生態環境。他不講包浩斯的建材,反而講西非的巴塔馬利巴;談阿茲提克人的篇幅比談雅典的多;講高棉也比講十五世紀義大利大師的建築作品更仔細。 這是一本奇特的文明史,也是一本充滿新意的文明史。 【本書特色】 中文版收錄特別精製的21幅地圖 【名人推薦】 林益仁(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南島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媲美湯恩比,具有原創的洞見……充滿各式各樣新奇的故事,令人興奮。 ——《紐約時報》 一本跨領域的環境書……他的態度比起賈德.戴蒙審慎與深沉許多。 ——林益仁(靜宜大學通識中心) 他比小說家更會玩味語言,更遑論其他的歷史學家了。就像伊里亞斯(Norbert Elias),他突破「以西方為中心」的觀點,避免線性史觀,重新理解人類文明的意涵。在他全新的文明史裡,人類被放回「自然環境」的脈絡,變成實際面對自然挑戰的物種,不論荒原、沙地、高地或洪水經常氾濫的沖積平原,「文明」不再是一種標準,而是多種環境之下的生存實境。 ——Amazon UK推薦 在作者新穎的歷史架構之下,「文明」不等於「進步」,人類文化不能自外於自然環境。這是一本值得深讀的書。 ——Amazon US四顆星推薦 從阿梅斯托氣勢磅礡的寫作風格、涵蓋古今中外讀者熟悉或不熟悉的文明案例,可以感受到他的野心。作者重新評價了許多概念,包括「兩河流域是文明的濫觴」這樣習以為常的觀點。他滔滔雄辯、引證事實的論證,標舉出傑出歷史學家的地位。 ——《出版人週刊》 如同賈德.戴蒙的《槍砲、病菌與鋼鐵》,阿梅斯托從地理學、農業、生態環境評估各文明的表現。最成功者,往往是能跨越不同環境,應用多樣資源的文明。任何環境,包括極地、沙漠,都可能有文明的誕生,但相似的自然環境不保證有相同的發展。 ——《圖書館月刊》 他陳列在我們眼前的不只是文明的影像,還有文明興起與枯朽帶來的問題,令人目不暇給。 ──卡爾(Raymond Carr),《旁觀者》 作者跟你搭訕,說了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然後開始長篇大論。……有趣極了,非常流暢易懂。 ──高特(Richard Gott),《文學評論》 這是一部會引起討論、有挑釁意味的作品,充滿原創觀點。有些還很不合乎常情。 ──莫(Timorthy Mo),《獨立報》 這是一本學識與熱情聰智的長篇展演。 ──艾契森(Neal Ascherson),《觀察者》 《文明的力量》是一部難得令人盡情享受的歷史作品。 ——加拿大《國家郵報》 作者描寫歐洲人破解大西洋風向系統,開啟大航海時代的那一段,堪稱一絕。 ——馬利克(Kenan Malik,英國才子作家)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