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人工智慧的第一本書: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類?》
★2016年商業書大賞評審團特別獎
★2016年日刊工業新聞社獎
★2016年IT工程師書籍大獎
★2015年度公益財團法人大川情報通信基金大川出版獎
知識轉移新浪潮,深度學習大爆發。
一本書,解答你我對於人工智慧的所有疑問。
人工智慧翻轉世界的產業革命,
摩爾定律之後的新聖杯!
2016年3月,Google開發具有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人工智慧AlphaGo,以四勝一敗擊敗圍棋好手李世石(Lee Sedol)。軟體銀行(SoftBank)機器人Pepper也開始進入人類職場,開始擔任大廳接待工作。
然而,對於一般人來說,無法分辨機器人(robot)和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究竟有什麼不同。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一步步入侵你我的生活與工作,讓人感到驚慌失措的是,人工智慧繼續發展下去,到了2045年,人工智慧即將超越人類智慧,這就是Google工程總監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預測的「奇點問題」(singularity problem)。
不過,與其擔心自己的工作是否被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取代,不如先深入了解它們,這是本書作者松尾豐(Yutaka MATSUO)撰寫本書的出發點。
本書中,松尾豐歸納人工智慧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說明「現在的人工智慧,能做什麼又不能做什麼,以及未來能做什麼」。
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們的存在價值?答案就在本書。
◎《人工智慧的未來:揭露人類思維的奧祕》
◆台灣第一本徹底解析人工智慧發展的書!
大數據的下一步:人工智慧!
「2029年,聽得懂笑話、理解愛的機器人就會出現。」
「2045年,人類將進入技術奇點,電腦可以與人腦完美結合。」
這是本書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的大膽預測。他在這本書中,將揭露「人類-機器」文明史上最重要的計畫,也就是運用「逆向工程」來還原人腦的運作模式,利用模擬人類的大腦運作,來開發更高智慧的電腦。
人工智慧的概念,大約起於1940年代,圖靈(Alan Turing)、馮諾曼(John von Neumann)等人進行的思考實驗與實作……直到今天,無人機、無人車、iPhone上的Siri、工業用與服務用機器人開始量產,人工智慧的成果已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
然而,電腦能夠變得如此聰明,要歸功於幾十年來腦科學、神經科學方面的大幅進展。作者估計,人腦的新皮質中大約有3億個模式辨識器(pattern recognizer),它們是同步運作的,可以處理從低概念層級的例如視覺、聽覺的基本輸入,到高概念層級的判斷、預測、表達等等;而各個神經元之間有一千兆個連結,使得「學習」成為可能。重點是,人腦的新皮質是一種層級式的結構,而人工智慧的模型也依此而建立。
書中將重點介紹「思維模式辨識理論」(Pattern Recognition Theory of Mind),據以建立模擬人腦的模型。將來,電腦將具有學習能力、能夠具有意識、能夠理解情感、表達情感。或許,就像動物權一樣,以後「機器人權」或許會引起人類社會的大辯論。
融合了神經科學研究以及最尖端的電腦科技,這本書解釋了人工智慧的基本原理與實作,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將會造出比人類更聰明的機器,並且幫助解決人類社會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