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 | 拾書所

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

$ 380 元 原價 380
本書為著名/重量級小說家、翻譯家、學者──李永平的第一本「自選集」,從他二十世紀的作品中挑選出重要的、精采有趣的或個人偏愛的小說篇章;從最早期的《拉子婦》,到晚近出版的《雨雪霏霏》,回顧兼反省,將過去三十年的寫作經驗和心路歷程,尤其是小說文字風格的演變,梳理一番,完整地、一次地呈現在華文世界的讀者眼前。 在台灣現代小說的傳統裡,李永平其人其文都是相當特殊的例子。李永平生長於東馬婆羅洲,一九六七年負笈來台,就讀台大外文系。一九七二年,他憑短篇小說〈拉子婦〉贏得注意,從此創作不輟。一九八六年,他推出《吉陵春秋》,以精緻的文字操作,複雜的原鄉想像,引起極大回響。但李永平真正成為一種現象是在九十年代。在一片後殖民、後現代的論述風潮中,李永平大可以成為正面或反面教材,好好被解讀一番。在李永平的小說中,女性的成長、墮落、與死亡往往是他的作品必須一再面對的後果。他的中國原鄉、中國母親、中國文字形成了他的世界裡的三位一體。三者之間的互為代換指涉,既坐實了李的文學意識形態,也生出無限空虛悵惘。原因無他,他的書寫位置本身──漂流的,邊緣的,「沒有母語的」──已經預設了種種的不可能。環顧當代台灣文學,還看不出有多少作家顯現如此的龐大的野心與矛盾。因為台灣,他的文字事業得以開展;也因為台灣,他的原鄉──不論是神州還是婆羅洲──才有意義可言。但他的台灣書寫不必只是一般人念玆在玆的本土寫實。恰恰相反,台灣的重要在於提供一個(政治的,欲望的,文本的)轉喻空間,輻輳折射,使作家得以啟動種種有情關照。先不論李永平作品的野心,這年頭視文學為聖寵,把鐵飯碗都能扔了的作者,可真是不多見。為了創作,九十年代的李永平是漂泊的。在台北古晉婆羅洲南洋東海中國世界裡,浪子少年心,紅塵來去,李永平深陷追逐原鄉神話與異鄉曖昧記憶中,他的小說在人性幽暗心靈尋找生命的罪與罰之救贖。

Brand Slider